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探析

2015-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人格理论

张 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关系

1.1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育人功能的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功能,充分体现了其育人功能。 而作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教育可以说是很好地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进行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以及崇高精神的形成,进而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 如果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大学生由于个体心理差异而引发的思想矛盾予以充分的关注,那么很容易会将教学模式局限在“道德”与“美德”之中,以致于不能使育人效果得到很好地实现。 从心理学角度讲,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打好基础,也能为其实践打好基础,为此,部分教育家主张把人格教育作为核心来抓,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与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育则是育人的关键内容,可以说,人格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育人功能的有力途径,是其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1.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实现人格教育的途径

本质上,教育是对人及其人格进行培养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并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 实现人格的完善。而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同样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促进良好人格知识的积累,进而塑造健全人格。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伦理观、道德观教育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正确道德观念的理解与把握, 积累与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关的知识, 从而为健康人格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从实质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本身就是开展人格教育的一种途径与表现。

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 要充分结合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并通过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思考与探索,促进身心与认知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学的开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以及宽松的环境氛围,使其个性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通过兼容并蓄吸收有利经验与营养;另一方面则通过道德教化, 使大学生摒弃不良的人格特征,塑造健康、独立的人格,并通过思想敏锐、创新与适应能力强等优势的发挥,培养积极性格,塑造健全人格。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健全人格塑造的过程,是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1.3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格教育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导向, 并与科学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相协调,从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并实现其远大理想,从而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帮助其实现精神价值。

另一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教育两者互为补充,以协调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烈地表现出人格教育的特征,而它作为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关注的不仅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还包括素质的优化,与此同时,需要对此进行回应。由此可见,两者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由于受到传统、落后的文化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并没有给予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而是过分地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忽视甚至无视人格教育的主体性,以致于给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造成阻碍。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给学生拒绝的机会,违背了教育的原则,更是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的时效性与人格的培养都受到影响。 因此, 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友爱、和睦地相处,从而引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2.2 内化性原则

作为教育学极为重要的原则, 内化性原则毫无例外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格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 内化是一个再加工的创造性过程,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特点。 具体地说, 大学生通过内化对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与价值进行感悟、思考、实践,从而实现“知道、悟道、体道”的循环。其中,“知道”是指接受并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理论;“悟道” 则是通过感悟与思考实现知识与理论的融合;而“体道”才是对所掌握的理论与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这就是内化的整个过程。 为此,高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应该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与理论保持真心接受和理解的态度,促进其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形成。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传授知识与理论,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帮助其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内化。

2.3 个性化原则

作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殊规定, 个性化是独立人格的基本特征,同时给“因材施教”的进行提供依据。 在社会化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个性。 而落后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分地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磨掉了学生的棱角,使学生变得同一。 教师也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使教学过程变得空洞、无味;与此同时,对学生个体价值与需要的忽视,影响了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转换,使得大学生形成虚假人格,心理特征不稳定,阻碍完善的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3、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人格教育的途径

3.1 将人格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中

首先,日常习惯的养成方面。日常习惯是道德状态形成的基础,而良好的日常习惯则有利于良好的道德状态的形成。 为此, 高校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情感教育。想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高校就应该在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而大学生情感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完善,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来实现。 从心理学方面看, 一个人应该也需要得到爱和理解。 也就是说,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有利于满足和慰藉大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而正确的“三观”一旦缺乏良好人格的心理依据,即使来源于正确的学习与指导,也无法在进行观念灌输时,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最后,稳定的心理倾向的形成。高校通过心理学选修课的开设或者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缓解压力,化解不良情绪等。 另外,高校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还应注重对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使其在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

3.2 通过全方位教育体系的构建,塑造健全人格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格教育体系的建立,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与人格教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与一体化的实现。 影响学生人格的因素则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态势、社会风气、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在孩子人格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实施人格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校教育予以关注,还不能忽视社会和家庭对人格塑造的影响,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实现对三方面关系的协调,塑造健全人格,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

3.3 增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实施“无形教育”

教育的力量产生于人格的源泉,无论规章制度、人为机关被设想得如何巧妙, 都无法代替教师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智慧的产生需要智慧进行培养,同样地,人格的塑造需要人格进行熏陶,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显而易见, 教育者的素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格修养的不断完善,对学生实施“无形教育”,从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帮助其形成良好人格。

[1]杨振华.构建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2.(2):22-23.

[2]赵娜.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31-32.

[3]刘戈.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的时代呼唤——基于武汉7 所高校大学生人格现状调查分析[J].学术论坛.2011.34.(2):26-27.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人格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神秘的混沌理论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