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场二元互动与跃升
2015-08-15程立波
程立波 冯 争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机制的运行虽然具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市场机制本身又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仍然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和问题,经济学把市场的功能缺陷和若干局限称为“市场失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发状态下的事后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完全是在相互对立和彼此分散的自主和多元基础上各自独立做出的,尽管这种分散的自主决策依据的是市场价格信号,但这种市场价格信号是在供求关系已经出现了较大失衡后产生的一种短期变量,其滞后性是必然的,同时,也必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2.失衡性。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决策具有信息不充分性和不对称性,企业只能依靠非常有限的微观信息进行经营管理,加之过度竞争很大程度上会使市场信号失真,导致产业间的结构失衡。3.局部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范围仅局限于盈利性的经济活动,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上,市场机制无法调节,影响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正常运行。4.分化性。市场机制调解过程中的货币选票,完全有可能导致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这种分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也有悖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5.盲目性。厂商和个人依据市场信号的变化和对未来预期收益的判断,来决定某种行为取向及其行为强度,由于市场信号的微观不充分性及影响市场价格多样性和供求因素的复杂性,各种微观市场行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导向和资源配置规模,必然具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6.分散性。高度社会化的经济活动要求各行为主体相互依赖和密切协作,竞争引致各个利益主体的无序性或无组织性,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或背离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7.微观性。市场调节从微观层面入手,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国民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却比较乏力,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大起大落和周期波动,正是由于这种微观局限性所引致,它弱化了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8.失业性。失业现象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发挥调节作用所导致的基本常态,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内在调节的必然结果。由于失业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荡不安和矛盾加剧。
二、市场失灵的内在机理探析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具有垄断性。市场经济中剧烈竞争的优胜劣汰过程,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的盈亏成败,并通过吞并、兼并和合并的资源重组过程,必定引起生产要素的集中,从而使少数厂商或某些组织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而垄断市场,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无效率或负效率。其次,负的外部性。合成推理谬误表明单个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企业获取私人短期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是以损害全社会长远利益为代价而实现的。当厂商为了获得某种收益所支付的成本小于实际发生的成本的时候,也即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时候,负的经济外部性就会发生和形成,掠夺性的资源浪费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就是最大的例证。再次,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运动调节国民资源配置。供求关系正常运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信息透明,保证供求双方之间交易的正常进行。但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掌握不对称是常态,进而导致交易障碍,降低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宏观调控——市场失灵的终结者
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目标是一定时期管理目的的具体体现和高度概括,也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1.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对市场经济运行及其结果的干预和引导,是以市场机制本身的存在和充分发挥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为前提的,并且表现为对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和市场信号参数的调节、控制和引导。所以,宏观调控源于市场,离开了市场经济本身,也就无所谓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宏观调控又必须高于市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它的运行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在于:
第一,宏观调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方面,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人们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活动相关性增大,出现了以全社会为范围的调节控制,即宏观调控;另一方面,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程度愈来愈高,相应地会产生各种矛盾。为了解决矛盾、平衡利益,就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收入分配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会产生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两级分化,这也必须进行宏观调控,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生产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第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都需要宏观调控。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要由宏观调控来弥补。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或赢利少以至于不赢利的部门,而这些部门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部门,这就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来加以解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如,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制定适当的宏观政策,提供有关信息等。
第三,宏观调控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方面,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要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必须运用各种必要的宏观调控政策、手段,调节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局部利益,协调地区之间、集团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达到相对平衡。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市场规则不健全、不规范,为了避免市场的无序运行而产生的经济生活混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此外,中国各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差距大,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协调各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了协调好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第四,宏观调控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不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会经常出现不平衡。应当说,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如果不平衡达到了失衡程度,以致造成严重的比例失调,就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损失。因此,要保持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五,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根本目的是通过经济发展战略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虽然占基础性地位,但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竞争达到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目标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计划发展目标相一致。为了实现预订的目标,为了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必须自觉地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政府干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规整
政府干预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若政府干预得当,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若政府干预不当,则无法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反而会扭曲市场。市场存在失灵现象是实施政府干预的前提,但是政府同样存在着失灵现象,因此实施政府干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就要破除“市场万能论”与“政府万能论”的观念。第二,保证政府干预行为的高效率。由于缺乏有效竞争,政府干预极易丧失对效率、效益的追求。因此,在政府干预的过程中,各部门必须协调分配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沟通配合。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干预行为的效率。第三,防止公共政策失误。公共政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极易导致公共政策失误,会加剧市场失误的恶性循环,造成不良影响。第四,预防政府膨胀。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干预行为的效力,必须加强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政府的行为也应该法制化。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将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顺应市场经济本身的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让市场经济具有活力、充满生机的自由生长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恰当的时机实施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多方配合,双管齐下,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府和市场积极有效的二元互动中实现科学发展、跃升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1]萨缪尔森.经济学[M].高鸿业,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姜国祥,潘 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董洪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文革,崔日明,王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徐礼红.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治理机制创新:市场与政府有效融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6]黄如祺,刘力臻.市场与政府二元调节机制的优化组合研究[J].经济纵横,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