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15-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阶层利益干部

司 甜

(徐州市行政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被形象地称之为党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关键时期,重温邓小平群众路线,对我们更好推进现阶段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利益多元化,利益矛盾突出,能否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体现我国政治文明程度和政治发展水平。我们需要从根本上促使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构建,使党和政府工作方式和效能得以根本性转变。

一、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内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曾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人民群众是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邓小平群众路线,强调了我们党取得政权后联系群众的重要意义。成为国家领导人以后,邓小平开始着手拨乱反正,深入研究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道路,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开放,并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善民主制度等多方面加强党与群众的联系,减少党脱离群众导致执政地位动摇的危险,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难能可贵的稳定环境。邓小平群众路线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群众利益是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马克斯·韦伯认为:“民众对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认同虽与内在的纯精神的信仰、信念有关,但不可回避与该政权给他们带来的现实利益有关。”[2]因此,政治统治能否满足社会占绝大多数人民的功利性要求是其获得政治合法性的最大动因。邓小平认为,要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尽快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一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切实践,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都是为了把各地区、各民族和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绝大多数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一个强大的利益共同体。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要密切关注着转型期各阶层利益变动和调整的变化,不断强化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的政党功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实现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党带领群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群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但仍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现象存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法权意义上是平等的,而不是党员干部享有“管治”群众的特权。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民主决策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群众工作尤为重要。邓小平多次强调全党要更加重视反对官僚主义问题,杜绝脱离群众的做法,“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3]我们要勇于接受群众的意见,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决策者必须主动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以民为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深入到群众中去,充分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坚持党密切联系群众面临的时代挑战

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执政风险,尤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这种风险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各领域产生严重的冲击,使党群关系更加复杂,以致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加尖锐突出。

(一)社会阶层分化,群众基础复杂化

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是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诸多方面的不等。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单一,利益结构简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从原先阶层内部分化出的新阶层的产生,呈现出不同利益群体出现新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新阶层主要有:私营企业主阶层、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分化不仅导致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格局,更使人们贫富悬殊增大。社会上各个阶层无论受益多少都普遍存在着对党的不满情绪,他们要求积极参与政治,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改革发展中的负面效应不断消解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威胁党的执政基础。

新阶层形成后,有着自己的利益主张和政治要求,客观上导致了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并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需要,新阶层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要求如果不能被纳入到现有体制中或对体制进行改革,他们可能会成为现有体制的反叛者。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缺陷,又使社会主义倡导的诸如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频繁发生着变化,随之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呈现出不确定性,产生了政治挫折感和“离心”情绪,从而降低了对党的信任度,加剧党群之间的矛盾分歧。

(二)干群矛盾冲突加剧,社会纵向流动通道阻滞

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更加趋于开放,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群体、阶层和个人之间的交往大量增加,社会矛盾和冲突更加普遍和广泛。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加,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干群矛盾日益突出,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应得的补偿不对等;公共资源分布不均等。阶层固化使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尖锐化、固定化、代际传承化,这容易使人们对群众路线所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合法性价值产生怀疑。

在分化还不充分且尚未定型的情况下,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日益狭窄,下层社会向上流动受阻,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阶层矛盾。当前,人们对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的不合理社会现实的心理感受越来越强烈和敏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现象的频繁出现。特别是社会上层和下层缺乏合理的流动机制,在社会弱势阶层的人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向上流动,势必加剧社会上的仇富、仇官心理,致使阶层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我国的社会阶层同时呈现断裂化的特点,导致党和人民群众的疏离感,加大了党联系群众的难度。

(三)权力行使不公与腐败现象严重,传统政治权威大量流失

在阶层分化与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条件下,要对各种碎片化的利益进行有效整合,必须依靠强大的政党权威。而腐败官员用权力来保证利益的获得,导致党的传统政治权威大量流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表明:权力、职业、行业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61.5%的人认为,因权力造成的不公平,是最主要的不公平。这主要表现在:党和政府在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等环节还未能充分做到公正,向某些地区、某些部门、利益集团倾斜;公共权力为利益集团代言,包庇强势群体;政策执行不公,执法不公正等,公共政策的公平与公正问题是制约我们现阶段改革与发展的瓶颈。[4]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滋生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腐败是严重危及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腐蚀剂,影响人民对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直接导致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危机。腐败影响着合理的财富分配和收入,拥有权力的人对物质财富起支配作用,利用手中的权力攫取社会财富,利用职务之便谋求特权,形成了社会特殊利益阶层。腐败分子通过滥用权力的方式为权力与资本的非法交换提供条件,严重影响我党的传统政治权威。

三、邓小平群众路线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发展的启示

邓小平认为,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首要问题,是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转型期执政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异常复杂,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异常严峻。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定位,政党运行机制的深刻转变,群众社会心理的重大调适,使党群关系问题更加突出,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使党同群众的联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保障。

(一)建立畅通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流动机制

畅通的利益表达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对人民群众来说,利益问题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通常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对政党的选择。“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于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应该加以反对,加以纠正;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5]要有良好的党和群众之间的沟通机制,积极疏通和拓宽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正常渠道,尽快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沟通渠道。首先,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等方式,密切党群双向交流;真诚关心群众疾苦,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倾听各阶层及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其次,必须支持和引导不同社会阶层通过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民间社团组织等途径进行合法利益表达,增强执政党与群众沟通的能力;重视弱势阶层的利益诉求,支持和帮助其建立起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再次,应加大对公平正义的关注力度,缩小阶层间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使各阶层人民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阶层和谐,巩固执政基础。

当前,我国必须建立自治性因素占主导地位的阶层结构获得性体系,摒弃先赋性因素如权力、职业、财富等因素的不公正影响,降低优势地位阶层的代际继承性,防止各阶层成员陷入贫富循环的怪圈,实现阶层利益的动态均衡;加快城镇化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机会;推动中国职业结构的升级,拓宽社会流动渠道,从而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实现向上流动,实现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升级;通过推进户籍、社会保障、就业等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彻底消除中国的农民工体制,使他们真正公平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等各种资源和拥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积极培育发展相关社会组织来调整利益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转变党群沟通方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走群众路线,应在党内党外坚持民主政治。邓小平强调指出:“民主政治的好处,正在于它能够及时反映各阶级各方面的意见,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细心地去考虑问题决定问题;它能够使我们从群众的表现中去检验我党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为群众所了解所拥护。”[6]要实现党群沟通方式的转变,从侧重感情联络转变为侧重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创建民主政治制度。其一,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从接待上访转变到领导干部下访,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和信访制度是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走入民间,走到群众中去,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民主决策机制;其二,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点和派驻基层制度,派驻干部到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和农户居民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群众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倾听群众呼声,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三,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反馈灵敏。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分析,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

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群众工作制度。近年来,各地在联系群众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行了与群众协商对话制度、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党员和干部联系户制度、民主谈心日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并完善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公共权力异化;明确群众在监督中的法律地位和监督权限,从制度和法律上充分保障群众对干部及其行为的监督。同时,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真正把群众参与选举、评议干部的有效性及所占比重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扩大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以便接受群众的监督。

(三)完善干部任用选拔机制,遏制公权力异化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上,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形成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努力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坚持群众公认原则,防止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行为的发生;扩大选拔干部的工作信息,健全信息公开渠道,做到公正透明;运用民意调查方式了解干部任用的群众公信度;通过经常性的公开竞争,不断培养提拔实绩卓著的干部人才,调整淘汰不称职的干部,依法处理违法违纪的干部,特别是对监督管理中发现的失真失实、违规用人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并予以通报;建立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督促各部门自负其责、履行职责、有效作为,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廉洁程度直接关系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与形象。小平同志讲过:“我们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稳健,更扎实,更快。”[7]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厉行勤俭节约,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克服好人主义,纠正脱离群众和庸懒散奢的工作作风;要通过法治从制度上钳制腐败行为,建立健全防范性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反贪污贿赂法、公民举报法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积极探索通过立法来缩小既得利益集团活动空间的理论与实践;加强权力制衡,确保政府公共性。对涉及政府及其部门利益的决策,政府及其部门应该回避,将其交给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方案设计和科学论证;建立健全干部考评机制,将践行群众路线实绩考核评价纳入干部综合素质考核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式和实效的内容,且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切实把考评结果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评优、年终考评定级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总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重温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内涵具有时代意义。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转型期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不断探究建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使践行群众路线具有长期性和常态性,我们党才能够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引领时代潮流,永葆先进性。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4.

[3][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327.

[4]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2.

[5]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16.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猜你喜欢

阶层利益干部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