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东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与管理机制探索
2015-08-15敬云
敬 云
(三原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三原 713800)
1 示范园区背景
1.1 示范园的优势
三原县东沟水土保持示范园位于县城北部四十塬坡旱腰带地区,地处八百里秦川中部,挟渭北之咽喉。距西安市40km,距三原县城5km,属渭河三级支流清峪河流域,位置优越,区域优势明显。西距新西铜高速公路3.6km,东离老西铜高速公路4km,南靠关中环线。三照公路直达示范园大门,出入方便,园区内水、电、通讯配套设施齐全,园区内外,各种标志明确醒目,卫生整洁,无人为污染,空气清新,环境幽雅。
示范园核心区由三峁两叉一条沟组成,地势北高南低,塬、坡、沟兼具,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土壤结构松散,抗冲蚀能力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极易产生坡面径流,年土壤侵蚀模数达2386t/km2·a,水土流失属中度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类型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局部地区伴有重力侵蚀,滑塌、泻溜在沟道两岸发生较多,坡面发育着较多悬沟和切沟,坡度较陡,陡岸常有因崩塌形成的陡崖地貌。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为三原县经济最为落后、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渴望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改变贫瘠、落后的生产生活现状,而东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建立,使这片荒芜、干涸的荒塬展现了绿色生机和活力,开辟了塬区治理新篇章,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较稳定的租金,同时又可到园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有力的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1.2 园区创建机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此局势下,三原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坚持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在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把位于县城北部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衔接段四十里塬坡地带作为核心进行治理开发。以东沟小流域为治理重点,坚持工程与生物措施并举,塬坡沟兼治,并将水土流失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建设了集小流域治理、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开发“三位一体”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取得明显成效。
2 示范园建设情况
2.1 建设的目的、意义
园区建设以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初步探索出了水保奠基、企业提升、治理为本、开发增效的新型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新模式,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及辐射推广作用。
2.2 示范园建设的思路、原则
示范园建设本着“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强治理”的水保新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保护优先、注重效益,综合治理,示范带动的原则,将水土流失治理与调整产业结构、引入民间资本发展现代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及生态旅游紧密相结合,在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社会效应的同时引领全社会重视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2.3 示范园建设
(1)打造精品、提升品味
示范园建设围绕水土文化和水土保持科普展示,以水土流失的形成、形式、危害、治理为设计主线,在水土流失模拟展示、水保科普展示、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科研等方面做了统一的规划,纳入了更多的水保元素。通过景观化处理手法,集中展示坡面、边坡防护、沟道治理、污水处理、节水灌溉等措施、水保生态林、新特水保经果林栽植等水保技术和科研设施,建成了集防治示范、科技推广、生态建设、示范科普、宣传教育和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新型水土保持示范园。
(2)科学规划、分区建设示范园包括三大功能示范区。
生态旅游示范区:该区的建设将生态文化景观与边坡治理、沟道治理、坡面立体防护等水保工程以及水土流失人工模拟展示有效结合,在因地制宜布设水土保持措施的同时,建设与休闲旅游相配套的相关设施。让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参观游览,从中体会到水土保持工作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水保经果林示范区:主要栽植各类经果林。通过采食各种果实,使游人在享受各种果实美味,体验收获喜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经济林建设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
水保林草示范区:该区以生态水保林草建设为主,以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一方面补植乔灌林草,恢复植被,另一方面以沟道和边缘地带为主,采用封禁治理的方式,封山禁牧,设置防护网。
(3)综合治理、夯实基础。
示范园突出黄土高原沟壑区治理特色。通过地边修筑地边埂,发展植物护埂,沟边修筑沟边埂,沟头修建沟头防护工程;沟道修建谷坊、淤地坝层层拦蓄,在陡坡地修筑鱼鳞坑,水平阶,在缓坡地或旧式台田里修建方格网块,营造经济林和乔木林、人工种草等。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实行沟道治理和坡面治理相结合、营林与种草相结合,对位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形成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工程与生物措施相配套的水土流失立体防治体系。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全部得到治理,治理度达到85%以上。系统展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模式。
(4)功能拓展,开拓创新
科普功能:水保科普长廊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危害客观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从中了解什么是水土流失,什么是水土保持以及如何搞好水土保持,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水保意识。
教育实践:示范园被三原县人民政府列为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基地,广大青少年通过观看水保科普长廊、参观水土保持工程,了解水土流失形成过程,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休闲旅游:园区内塬、坡、沟已得到有效整治,沟坡全部造林植草,生态休闲区林木葱郁、鸟语花香,茶社、亭台楼阁、泰山石刻散落其中,独院民房、书画院用于居住、舞墨、娱乐,打造园区“精神建筑”。
科技推广:示范园根据果树、苗圃等经济林草面积分布,发展管道输水、采用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园区内的病虫害防治采用新型太阳能杀虫灯,绿色、环保、无污染。
3 示范园运营管理
3.1 土地流转
示范园建设初期,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项目区内群众手中零散的撂荒地、坡耕地进行集中连片整体租用,与项目区群众签订了30年土地承包租用合同,取得了园区土地的使用权,为集中治理、长效巩固和招商入园奠定了基础。
3.2 资本筹措模式
一是有效整合基本口粮田、水保专项、小型农田水利、土地复垦、林业等资金,采取部门联动的方式,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有关政策方面向示范园倾斜。二是由水利部门搭建平台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实现“政府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以园养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运营管理模式
运行管理机制是决定园区发展的内部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园区在建设的组织和建设主体上多属“政府兴办型”,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模式基本按照计划经济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操作的,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管理效率低下,此外大部分园区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受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园区的经营缺乏应有的活力,经济效益很难得到应有的体现。但是科技示范园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靠创造有生机活力的管理和经营体系来实现,单靠注入资金去养活园区,难以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三原县东沟示范园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建设与管理。示范园建设前,首先通过长期租用土地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明晰示范园产权,确保示范园顺利建设。在示范园的日常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机制,围绕休闲旅游开发,实行包括水土保持设施在内的包干制管理,对责任事故实行倒查,定期考核,优胜劣汰。
4 示范园建设效果
4.1 生态效益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示范园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85%,植被覆盖90%以上,宜治理区得到了全部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
4.2 经济效益
园区通过科学管理,遵循水保生态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依托旅游发展产业,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经济林果效益、畜牧养殖业、旅游及特产销售,基本能满足园区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示范园望在两年后实现收支平衡,使示范园建设步入规范、高效的发展轨道。
4.3 社会效益
示范园的建设使区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林、牧、副各业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综合措施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土地产值明显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该示范园2012年被命名为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201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
5 结语
东沟水土保持示范园的建设,是实现新阶段水土保持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事物,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极好的发挥了水土保持科技支撑、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的作用,提升了水土保持战略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