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永寿县高刘沟流域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具备的潜力
2015-08-15丁峰
丁 峰
(永寿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永寿 713400)
1 基本情况
永寿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西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28′~34°53′,东经107°56′~108°21′,与彬县、淳化、礼泉、乾县、扶风、麟游等县毗邻,东西最大距离28km,南北最大距离36km,总面积889km2,是一个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原山区县。该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地质复杂,县北部有海拔1300m~1460m的永寿页梁横贯东西,长约27.5km,形成一条屋脊状的分水岭,南北水系强烈溯源侵蚀,使全县整个地形形成沟壑密集的黄土破碎塬。
永寿县支离破碎,是国家重点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为712km2,占总面积889km2的80%,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境内有四大水系,九条大沟,沟壑密度1.47km/km2。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长寒冷,夏短暑热,春季干旱,秋季多雨,四季冷暖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0.8℃,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210天。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601.6mm。
永寿县辖11镇,1个农业示范园区,249个行政村。总人口20.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万人,非农业人口1.84万人。全县共有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0.7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6.9%,粮食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蔬菜、果业为主。2013年~201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确定在高刘沟流域。
2 高刘沟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在农发项目中具备的潜力
2.1 项目区内坡耕地面积大且比较集中
项目区内人均耕地1.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3.2%,且地块集中,土壤表土流失量大,肥力下降迅猛,质地粗化,蓄水能力低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因此,一直阻碍着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项目区有它独特的潜力,有待挖掘。坡耕地面积大,且比较集中,这更加促使项目在建设中,规模治理、注重质量,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宁要一亩高标准,不要十亩低水平”。
2.2 水库被强烈的水土流失所淤积,蓄水必须定期排放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项目区年产沙量2.57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的高刘沟水库和郭门水库中,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加剧了防洪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迫使库区按时定期排泄蓄水,扩大库区的拦蓄量。然而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又逢春播与麦苗反青时节,如果利用这些排泄水量进行春灌,不但可以缓解旱情,还可以为水库秋季防汛工作作出充分的准备。
2.3 项目区水土流失的加剧,急待于退耕还林还草还牧的实现
水土流失导制土壤贫瘠,植被稀疏,土壤砂石化,地貌丘陵化。造成区域内小气候的不断恶性发展,致使干旱、暴雨、沙尘暴、冰雹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过去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开荒种地,导致掠夺式开发现象严重,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急待实现。然而,退耕还林还草不但能保水、保土、保肥,还能改变区域内的小气候;还牧还能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因此,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有着深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3 农发项目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3.1 将项目区内坡耕地规模整治成坡改梯
项目区内坡耕地面积大,坡度均匀,光照充足,很适宜集中整治。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2008)规范要求,先在坡耕地上布设生产道路。根据坡度,采取纵坡小于15%,主干生产道路宽5m,路基为土质路基,路面采用素土压实。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方,道路采取“S”型建筑。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中《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规范要求,将原地面坡度为5°~10°坡耕地修成田坎坡度为75°,田坎高度2.8m左右,田面毛宽为23m左右的水平梯田。将原地面坡度为10°~15°坡耕地修成田坎坡度为70°,田坎高度4.0m左右,田面毛宽取20m左右的水平梯田。
3.2 利用库区排水,加强下游水利灌溉设施
近几年来,对高刘沟水库、郭门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各种水利设施得到妥善处理,各种设备得到充分配置,具备防洪、调洪、排洪等功能。这次农发项目,依托高刘沟水库和郭门水库蓄洪、排洪的先决条件,在下游大力建设水利灌溉设施。经过实地勘查,下游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很符合灌溉条件。将水由库区经卧管、涵洞送入输水管道;由压力管道将水引入田间地头,利用出水栓进行灌溉。
3.3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促进区域生态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经济基础的不断提高,坡耕地大规模地形成坡改梯,荒坡地也急需进一步得到治理,使水土流失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根据《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2008)规范,在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为了发挥荒山荒坡自然潜力,在项目区25°~35°的坡面上进行经济林树种栽植,树种以核桃为主,规格为5m×5m。根据世行项目时期的经验,采取方格网形式布设,达到保水保肥以及好采摘果实的良好效果,在网埂上套种紫花苜蓿,达到护坡保土和贮藏饲料的目的。在35°以上的坡面上大量营造水保林,以剌槐为主,兼有油松等树种,规格为1.5m×2m。株间与行间仍然采用套种紫花苜蓿。这样以来,从根本上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4 整合资金,凝聚合力
本次项目申报以来,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396万元,市级配套资金54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05.06万元,合计1455.06万元。为了充分发挥各方面效益,将资金应用得淋漓尽致,本次项目将资金划分为四类进行应用:工程措施资金、林草措施资金、独立费、预备费,然后分年度进行实施。2013年项目施用资金486.53万元,其中:工程措施373.27万元,林草措施31.59万元,独立费用33.75万元,基本预备费14.17万元;2014年计划资金485.46万元,其中:工程措施371.50万元,林草措施32.32万元,独立费用33.75万元,基本预备费14.14万元;2015年计划资金483.07万元,其中:工程措施367.81万元,林草措施33.69万元,独立费用33.75万元,基本预备费14.04万元。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这次农发项目计划在5°~25°坡面上修建坡改梯609hm2,其中在高刘沟水库、郭门水库下游修建水浇地100hm2,栽植核桃28.2hm2,套种紫花苜蓿112.8hm2。经过对坡耕地、梯田、水浇地产量调查表明,种植小麦,梯田相对于坡耕地每亩可增产小麦75kg,水浇地相对于梯田每亩可增产小麦150kg。每kg小麦售价按2元计算,年产值为:(609-100)×15×75×2+100×15×(75+150)×2=1820250元。核桃每株产量按25kg,每kg按15元计算,则年产值为:28.2×15÷(4×5)×25×15=7931.25元。套种紫花苜蓿,每亩产鲜草200kg,每kg按0.2元计算,则年产值为112.8×15×200×0.2=67680元。
4.2 生态效益
根据多年的治理经验分析,项目实施后,治理程度由59.7%提高到72.6%,水土流失得到了综合治理。表现在:一是有效控制地表径流,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可以防止水体污染;二是林草植被覆盖率得提高,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抑制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三是生态环境的的显著改善,还可促进野生动植物的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3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一是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二是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水资源利用率,粮食、果品产量增加,粮食需求得到保障,群众的经济收入相应提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随着各项措施的实施,蓄水保土效益的发挥,减少了下游水库的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年限,节省了清淤加固的费用;四是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促进传统“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种植理念的转变,使农业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的方向发展。
5 结语
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项目,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减少水土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掌握项目区资源的基础上,随从群众的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开发项目区潜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