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系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15苗玉荣
苗玉荣
(宜春学院医学院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宜春33600)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1]。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生物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但其内容抽象,名词繁多,给很多医学生带来困扰,从而失去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存在兴趣[2]。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讲述专业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联系多学科知识丰富讲课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十分有效。
1 医学相关学科与组织胚胎学教学相联系
1.1 生理学与组织胚胎学相联系
组织学主要讲述人体的微细结构,不仅名词多,而且内容抽象难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讲述结构,那么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生理学与组织学相结合,把形态、结构与功能相联系,把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统一起来,用结构来推演它的功能,或者用功能来反推它的结构,让学生牢记“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必然表现”。例如:在讲述上皮组织的时候,单层柱状上皮表面的微绒毛可以帮助小肠扩大吸收面积,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表面的纤毛则可以通过有节律的定向摆动,与杯状细胞一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通过这种形象的比较学生就可以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把死板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理解记忆。
1.2 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相联系
病理学与组织学同是医学基础的主干课程,并且又都是以形态教学为主,所不同的是,组织学讲授的是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而病理学讲授的是不同疾病状态下人体形态结构的改变,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讲述组织学形态结构的同时,联系病理状态下组织形态的改变,这样的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扎实。例如在讲述肝小叶的结构时,镜下,肝小叶为多边形,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单行排列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形成肝索,肝索之间为肝血窦,门管区在肝小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内。而在病理状态下,如肝硬化时,肝小叶的结构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中央静脉偏位或缺如,门管区或出现在肝小叶中央。这样的对比教学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1.3 内科学与组织胚胎学相联系
我国著名的心脑血管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认为,医学和医务人员要做到三个回归[3]:“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此外,由于医学生中大部分会从事临床工作,所以他们对临床课程和相关内容会比较感兴趣,而对基础课程则相对不够重视,这也是基础课程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讲述基础课程时适当联系临床相关内容或病例,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述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时,可以引入消化性溃疡的相关内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组织的消化有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比如:上腹部疼痛、反酸、呕血等等,再根据所学内容,推演出其治疗方法(抑酸、保护胃粘膜等);在讲述呼吸系统的气管结构时可联系吸烟的危害,进而联系当前的热门话题PM2.5;在讲述胰岛结构时可结合临床常见病——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通过引入临床病例,可拉近基础课与临床课的距离,使学生正确认识基础与临床的关系,以及基础课的重要性。
1.4 美容医学与组织胚胎学相联系
美容乃至整形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受到青年人的青睐,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亦不例外。因此,在讲授组织胚胎学专业课时,如能适时将美容医学与医学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必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结缔组织中透明质酸的功能时,除了作为分子筛的主干外,在美容上也有很大的用处,那就是保湿,透明质酸也叫做“波尿酸”,更被一些商家誉为“补水神器”;在讲述脂肪组织时,除了介绍它的生理功能(缓冲、保温、贮存能量等)外,还可与当下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关心的话题——减肥相联系;在讲述皮肤的皮脂腺时,可与“青春痘”先联系;在讲述表皮的角质层时,可与美容中的去角质相联系。通过联系身边大量鲜活的例子,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更可使讲解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开展人文教育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医学人文即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4]。现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系统的人文教育[5]。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人文教育的记载如“医乃仁术”,还有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但是到了现代,很多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则明显不够,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在我国84所医学院校调查中,显示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平均课时量是62学时,仅占所有课时的1.71%。在临床医学专业中,人文社会类课程也仅仅占全部课时的8.85%,当中还有一些课程是任选课[6]。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医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缺失不容忽视[7],实施人文教育势在必行。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又是大一新生,适合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在开展人文教育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渗入。
2.1 奉献精神
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为患者解除病痛,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医生在为患者服务时,奉献的不仅是专业的医学知识,还有时间和精力,在必要时刻还有自己。例如,无偿献血。在我国有些地区无偿献血率较低[8],甚至会出现“血荒”[9,10],究其原因是很多人对无偿献血认识不够,而有些地区甚至医务人员对无偿献血也没有正确的认识,无偿献血率也很低[11]。因此,在讲述《血液》时,通过讲解血细胞的生成和衰老过程,向学生宣扬无偿献血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无偿献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同时,也要一个做无偿献血的宣传员,让更多的人对无偿献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2.2 专研精神
近代医学上的重要成就多是西方人取得,例如:发现树突状细胞的加拿大人Ralph M.Steinman、发现高尔基复合体的意大利神经生物学家Camillo Golgi、发现神经干细胞的Reynodls等,而且近代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绝大多数是外国人,中国人在此领域取得的成就相比之下就显得比较少。因此,在讲述专业课内容的同时,教导学生在医学的道路上要积极探索,大力发展我国现有的医疗水平,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医学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中,所以学生的这种专研精神,要保持终生。
2.3 学会珍惜
在讲述胚胎发生总论时,从受精卵的形成到新生命的降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可以以此来教育学生生命的宝贵,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孝敬父母等;组织学因其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的学科,所以其标本来源不仅是正常的人体组织,而且有些是来源某些动物。可以教育学生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命,还要尊重动物的生命。因此,在上实验课时,要求学生谨慎使用玻璃切片,珍惜来自人和动物身体的组织。
[1]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2.
[2] 布鲁纳.教育过程[M].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
[3] 郭远航.医说孙子兵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3-184.
[4] Schneider WH.医学人文学的历史与现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14-17.
[5] 田国忠,钟震亚,顾怀宇,等.国内外大学在人文解剖方面的作为[J].解剖学杂志,2010,33(2):273-274.
[6] 陈锦龙,吕刚,宋婧,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4):169-171.
[7] 解继胜,黄海玲,刘洁,等.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思考[J].解剖学杂志,2013,36(1):126-127.
[8] 董刚,周玉娟,徐金叶,等.徐州市无偿献血现状调查。中国校医,2014,28(6):450-452.
[9] 戎正,韩宇平,吴凡,等.“血荒”原因分析及医疗机构应对措施.西南军医,2011,13:1159-1160.
[10] 孟雨.从“血荒”现象看《献血法》在实施中的问题.卫生软科学,2011,25:746-748.
[11] 郭毅.某市医务人员无偿献血认知现状调查与建议。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