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研究综述

2015-08-15施红梅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3期
关键词:限定性类型学限制性

施红梅

(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大理市 671000)

关系化(relativization)又称关系从句建构(relative clause construction/formation),是对某个句法位置上的名词短语所作的一种句法操作[1]。关系化的产物被称为“关系从句”(Relative Clauses)。正如Quirk(1985)所言,修饰名词的关系从句是关系从句的中心类型。对于关系从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2]。国内对关系从句早有研究,只不过不是将其称为“关系从句”,而是将其称为“偏正结构”或“VP的”结构。尤其是围绕“的”字的用法展开相关研究。 如吕叔湘( 1943),朱德熙( 1961),张敏( 1998),沈家煊( 1999),郭锐( 2000),陆丙甫( 2003)等。

刘丹青的担心曾经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国内对从句的研究状况。但是,随着类型学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已开始注重对关系从句进行研究。本文拟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对汉语关系化五十多年来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以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短语关系化进行研究成为一个趋势

对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视角在不断扩大,从对单一语言的研究扩大到对跨语言的研究,从共时的研究视角扩展到历时的研究视角。学者们从类型学的共时和历时视角来考察不同语言的关系化现象,总结和归纳出跨语言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并尝试对其作出理论解释。主要研究成果有:Greenberg(1966),Keenan&Comrie ( 1972,1977),Andrews ( 1975),Givon ( 1975),Downing( 1978),Maxwell( 1979),Fox( 1987),Dryer( 1992),Croft( 2000),Hawkins( 2007) ,Song( 2008) ,Hendery( 2012),刘 丹 青( 2005) , 唐正大( 2005,2006),王远国( 2011),刘丹青、唐正大( 2012),许余龙( 2012,2013)等。 Greenberg( 1966)最先注意到了关系从句与语言语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Keenan&Comrie(1972)提出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Hendery(2012)指出,在关系从句和标记词的演变过程中,语言接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学者刘丹青、唐正大(2012)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性短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的考察。王远国(2012)认为从关系从句和核心名词的语义关系来看,对于关系从句的非限制性用法英语比汉语更广泛。汉语关系从句的非限制性用法仅限于对核心名词的描述[4]。许余龙(2012)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是否遵循Keenan&Comire提出的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学者们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短语的关系化进行研究,扩大了对关系化的研究视野,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足之一是由于类型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无定名词短语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造成了对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研究成果较多,对非限定性关系从句以及以无定名词短语为中心语的关系从句研究的忽略。不足之二是类型学家借鉴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成果比较片面。我们认为,广泛吸收不同类型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的关系化现象,深化英汉关系化现象的研究,同时能进一步促进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理应引起更多学者的更多关注。

二、对关系从句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

Hendery(2012)从功能角度定义了关系从句,从历时类型学的视野重点考察了关系从句的标识词(marker)在不同语言中的历史演变。卢丽萍(2010)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框架,从原型范畴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语法化理论解读了英语关系从句的分类的模糊性,分支方向的认知理据,关系词的语法化[5]。余玲丽(2005)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英汉关系从句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认为英语关系从句因组成策略的不同经常违背从后景到图形信息编排原则,而汉语的关系从句则很少违背此原则;英语关系从句可蕴涵图形信息,而汉语关系从句因句法限制则不可蕴涵图形信息。文旭、刘润清(2006)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关系从句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认为汉语关系从句有无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最关键的问题是说话人在心理上赋予关系小句及其中心语什么样的地位[7]。蒋仁萍(2007)探讨了交际动因在汉语关系从句中的具体体现,探讨了关系小句中交际动因的运用,并概括了语言的经济、象似、交际三大动因的互动关系[8]。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解释力度不够深入,致使汉语关系从句是否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的区别,以及如果存在功能差异,如何对其进行鉴定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此外,学者们对于汉语中的句法与语义是否匹配存有争议。杨彩梅(2011)认为,用“NP-DP-VP-省略”这种形式手段可以证明无论英语关系从句还是汉语关系从句都有句法上的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区别来与语义上的该区别相匹配。而韩景泉、周敏(2012)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汉语存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关系从句,但对其界定不能采用任何句法区别手段,只能用句法-语义不匹配分析法,因为这两者有相同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只存在语义上的区别而并没有任何显性形式句法上的差异[10]。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三、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层次不断细化

借助语料库等辅助手段成为学者们经常采用的研究途径。国内外学者不但研究书面语体的关系从句,而且注重对口语、方言中关系从句的研究,研究内容也逐渐细化。比如Fox&Thompson(1990)利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的美国口语语料库(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对英语对话中关系代词省略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梅、宋贞花(2004)以叙事语体的关系从句为参照,以自然口语对话材料为统计对象,考察了对话语体里关系从句的篇章功能和语义表达功能。徐赳赳(2008)考察了汉语关系从句的语法特征和篇章特征。认为关系从句的语法特征表现在其句法结构、出现的位置和修饰成分上;其篇章特征表现在关系从句在篇章中的分布、关系从句的复杂性、关系从句的缺失以及关系从句的主语和被修饰中心词的所指关系上。董秀英(2003)以法律文献中“的”字短语的为例,探讨了“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从句的用法。

四、注重多种学科的相互融合

学者们从应用语言学、心里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实验或测试手段,探讨关系从句的习得、加工机制和翻译等问题。如Hsiao&Gibson(2003)从对汉语进行自控步速阅读(self-paced reading)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汉语提取宾语的关系从句比提取主语的关系从句容易获取;Hawkins(2007)探讨了日语、韩语以及粤语的关系从句的习得问题;吴芙芸(2011)探讨了Hawkins的领域最小化理论对有效加工汉语关系从句的指导意义及潜在问题。蒋秀玲(2009)考察了中国学生是否有意识回避产出关系从句这一问题。在英汉关系从句的互译方面尽管研究成果丰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英汉关系从句的研究比例不平衡。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教学和翻译策略探讨的研究远远多于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相关探讨。二是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的深入开展。

以上我们较为详细地总结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进行突破。首先,从研究内容来说,可以根据汉语的特点,从语义和语用功能出发对汉语名词短语的关系化进行严格的界定,将汉语的无定名词短语纳入研究范围,扩大和深化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内容;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改变以往对关系化的研究只对原始语料进行考察的传统,增加对英汉互译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考察,对英汉源语文本与翻译文本进行两方面的对比分析,保证结论的相对客观性,可以更为细致地考察英汉关系从句的异同。

[1]许余龙.名词短语的可及性与关系化——一项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 5):643.

[2]Quirk,R.,S.Greenbaum,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 ited,1985:1245.

[3]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5( 3) :193.

[4]王远国.类型学框架下英汉关系从句之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97-101.

[5]卢丽萍.英语关系分句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琼州学院学报,2010( 3) :171.

[6]余玲丽.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7):57.

[7]文旭,刘润清.汉语关系从句的认知语用观[J].现代外语,2006( 2):112.

[8]蒋仁萍.汉语关系小句的类型学特征与交际动因的运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3):357.

[9]杨彩梅.界定关系从句限制性-非限制性句法区别的形式手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6):814.

[10]韩景泉,周敏.汉语关系结构的限制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 5):212.

[11]许赳赳.关系小句的语法和篇章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2008( 5):8.

[12]董秀英.“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小句的用法——兼评法律文献中“ 的”字短语的用法[J].语言文字运用,2003( 4):120-126.

猜你喜欢

限定性类型学限制性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限定性范围副词“不过”的来源及其句法语义表现
关于对限定性净资产及相关的资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限定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走出习以为常的关于定语从句理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维吾尔族大学生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习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