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黄山学院为例
2015-08-15程莉萍陶卫平
程莉萍,陶卫平
(黄山学院 人事处,安徽 黄山245041;黄山学院 组织部,安徽 黄山245041)
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缩短与世界先进高等教育的差距、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1]36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的特点,它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且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更注重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设一支既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科技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以安徽省新建本科院校为例,目前各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明确了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相关政策并逐步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双能型”师资培养举措,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已成为它们的一致做法。但应该看到,尽管近几年各新建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双能型”师资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
虽然应用型高校“双能型”师资队伍日益壮大,但各高校在学科专业、师资质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认识也不统一,这就导致各高校制定的“双能型”教师认证标准存在差异。由于“双能型”教师建设缺乏权威性的认证标准,“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难以规范化。这不利于“双能型”教师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也影响了教师参与“双能型”师资培养的积极性。
(二)师资引进与培养缺乏多样性
近几年,为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各高校都在大量地引进人才。但目前高校引进的教师大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他们多数是在教学型或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普遍缺乏实践锻炼,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其自身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与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人事编制的限制,一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专业技能强的人才因学历门槛的限制无法进入高校教师行列。此外,就师资培养而言,各高校的主流做法仍是将教师输送到其他科研院所进行课程进修或学位深造,而以提高实践技能和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相关培训则并未受到教师个人和高校同等程度的重视。这都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引进与培养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能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又要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能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外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财力、物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自身建设成本就会增加。目前各高校制定了有关“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激励措施,如物质奖励、职称评定及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这些举措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受社会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大都力度不大,倾斜不够,[2]155再加上部分教师本身对“双能型”师资培养认识不足,这些情况无疑都制约着“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的举措——以黄山学院为例
(一)不断探索、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事制度建设,构建有效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应用型师资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为此,黄山学院先后出台了《黄山学院加强教师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办法 (试行)》《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的意见 (暂行)》《黄山学院“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黄山学院“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对“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方式、途径、认定的范围、“双能型”教师的职能、考核等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黄山学院首次启动了“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此外,学校更加注重“双能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加大了对“双能型”教师的倾斜和投入,出台了“双能型”教师培养经费资助的政策文件,对“双能型”教师进行考核与奖励,并对参加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的教师进行经费资助,在学校内形成重视“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校园氛围。学校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双能型”教师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年度考核、评优评奖、国内外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将“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每项政策落到实处。
(二)以“柔性引进”为助手,拓宽应用型师资来
源渠道
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应将引进动手能力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作为重点。黄山学院为加快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步伐,在人才引进方面进行了准确定位,在严把人才质量关的基础上,不惜重金引进应用型学科带头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并从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政策、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人才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黄山学院打破以往师资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来源的局限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柔性引进”的师资建设策略,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方式,利用黄山市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宜居环境的优势,柔性引进省内外在应用型学科或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来校传道解惑、指导提升。打破重学历、轻实践的思维定式,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聘请企业高管、行业技术带头人、民间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评估,优化“双能型”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以上举措在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优势的基础上,吸引和带动了外部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了校内外资源共享共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三)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构建学校与地方发展互惠模式
高等院校与企业携手共同研究当前的管理改革问题、技术创新问题,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优势与实践优势,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与知识优势。这样不仅能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而且也促使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实现良好的对接。[3]69黄山学院再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黄山市的支柱企业、行业和学校的重点学科对口企业建立“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的举措,并以“教师应用能力发展工作站”为载体,选派优秀教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带着研究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改善应用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带动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满足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同时恪守“服务地方,应用为本”理念,以校地合作项目为平台,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近年来,黄山学院积极主动接洽黄山市及周边区县,促成校地达成多项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选派教师进行项目合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以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为平台,提高教师生产实践能力
开展常规培训工作也是建设“双能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各院校可根据自身教师特点,从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专业操作技能、生产实践的能力等方面对教师加以培训。黄山学院将“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列入教师年度进修计划,高度尊重教师的专业特点,明确了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专业特点、教师的类型和层次,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双能型”师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师资培训。第一,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精工实训车间开展教师实践培训。这不仅降低了培训成本,节约了培训的人力和财力,而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学校老中青传帮带机制,挑选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使之与自身理论相结合,成为真正的“双能型”教师。第二,在省内率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以此为平台,通过开展诸如教学观摩、科研沙龙、实地调研、专题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搭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与校外单位之间的交流桥梁,尽心为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服务,尽力创造条件满足青年教师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操作实践锻炼的需要。第三,探索建立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国际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开放模式,拓展、拓宽“双能型”教师培养的通道。学校相关部门就“双能型”教师培养问题赴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调研,互相学习,互通有无,以达到高效、快速发展的目的。同时,在学校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不少高校之间寻找合作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资培训方面的合作,形成了派出去、走进来的双向交流学习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目前,就安徽省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还是一个较新的发展模式,“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调研力度,结合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培养的实际困难与要求,参与制定统一的“双能型”师资的相关制度,提高“双能型”师资队伍制度的权威性与认可度。上级部门在支持地方办学的各类项目中也应开辟专项资金,资助“双能型”师资建设,达到既支持地方办学又服务地方建设的双项目的。此外,遵循开放办学理念,各高校之间加强交流与研讨,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为依托,整合高校优秀师资,建立优秀“双能型”师资库,并进行教师互派互访,以达到资源共建、人才互享的目标。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
[2]马欣.“双能型”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2007(8).
[3]张丽萍,刘常宝.应用型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思路[J].职业与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