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徽州进士的处世思想初探

2015-08-15曲晓红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婺源进士徽州

曲晓红

(黄山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科举选士流行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朝廷选拔人才、任用官职的一项基本制度。明清两朝,科举制度高度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具有浓厚学风的徽州教育体系的孕育下,大量徽州举子通过层层筛选跻身进士行列,成为一方社会的佼佼者。根据地方志的统计,徽州明代有文进士452人,占全国的1.82%。[1]32如此巨大的数字比例将徽州进士在整个明代科举史上的显赫地位一目了然地显现出来。与此同时,庞大的进士群体不仅以其自身的经历品格与思想行为影响着社会政治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还以其学术成就推动了区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

《新安志》中说“新安山挺拔廉厉,水悍洁,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者”,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方世家大族尚礼教、负气节的遗风在徽州被代代传承下来,再加上以“亢宗”、“大族”为目的的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这些都对徽州进士的诞生及其思想、行为的发展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为人、为官、为学三个方面考查明代徽州进士的特点和作用,以期探究其深厚的社会意义。

一、为 人

魏晋以后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尚礼教、负气节的遗风和徽州地理环境上的“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的闭塞状态成为了影响徽州人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2]386-398传统的儒家礼教观念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核心指向。

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州进士受儒家古风的熏染,大都把清廉自律作为为人之第一要务。如被誉为“一官清彻骨,三尺法无私”的祁门进士孙怡,在赴淮安办案时屏绝一切请托,严格按照法律办事。直到卸任时,囊无余蓄。除了清正廉洁的品质,浓厚的徽教儒风还培养了徽州进士不附权贵、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婺源进士戴铣因数次上书直谏导致明武宗大怒,而被“廷杖除名”,最终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无独有偶,还有面对严嵩的“鼎甲”诱惑,“静笑谢之”的歙县进士方弘静以及对魏忠贤的“以吏部右侍郎招之,坚拒不答”的歙县进士吴士奇。

洁身自律、清正廉洁是传统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观念,从思维形态到为人立身,徽州人无不沉浸在这种无形的规条中,默默地将清廉与律己的行为贯穿一生。正如歙县《岩镇志草》元集《名宦祠祝文》中所言:“仰维诸公,道宗孔孟,志在伊周;言行足法,政教文修;伟绩丰功,建立内外;一乡人贤,多方永赖。”

徽州出进士,这是各方社会有目共睹的现象。实际上,在封建社会参加科举考试是需要有大量资金支持的,王世贞曾在《觚不觚录》中说“余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初岁费将三百金,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遂过六七百金,无不取贷于人。”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在徽州科举经费的来源是不能靠力耕而得的,以贾代耕的方式便应运而生了。徽州士子们与徽商之间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决定了其在为官后对商业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理解不同于普通的封建士大夫。如婺源进士叶天球在“武庙北狩,车骑万数,刍粮告乏”时,能“画招商之策”,之后还能“拒权势之请,绝冒中之人”,使“民乐输,供亿不缺”。这样的成就说明了他不但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商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充分懂得重商用商之道。[3]80-86其实,关于徽州仕宦与徽商的微妙关系历史上颇有微词,而如果真正了解了徽商对徽州士子们曾经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可能会有新的感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看作是徽人一种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的表达。

二、为 官

查阅明代的官吏史,可以发现不少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之士都出自徽州,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和上述徽人的性格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在洁身自好、严于自律的性格的作用下,必然产生一批忠君为国、恪尽职守的名仕。婺源《武口王氏统宗谱》卷首《西皋祠训》中明确要求入仕的宗族子弟“事君,则以忠,当无二无他以乃心王室,当有为有守而忘我家身。为大臣,当思舟楫霖雨之才;为小臣,当思奔走后先之用;为文臣,当展华国之谟;为武臣,当副干城之望。”

忠君为国、恪尽职守是为官之第一要务。在这方面歙县进士许国当为代表性人物,他“在阁九年,廉慎自守,故累遭攻击,不能被以污名”。从现在歙县县城雄奇庄严的许国石坊上仍然可以想见大学士当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风范。还有中朝交流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唐皋,他是明正德九年进士,奉旨出使朝鲜期间不但屡次谢绝国王及使臣的例行赠礼,甚至在朝鲜境内目睹了民生凋敝后还请朝鲜官员通报国王予以抚恤。这也是黄训在其《祭文》中说“成名海内,执鲁之经。持节海外,却陆之金。文章无价,清白有声”的明证。婺源进士潘珍也因“廉直有行谊,中外十余荐,皆报寝”而为后代称颂。

勤政爱民、造福一方是徽州进士为官的根本宗旨。祁门进士张敏敢于“纠大司马二十余事,劾张皇亲、萧内宦怙宠肆横”,为官民所敬佩,被誉为“张铁面”。还有在遇淮、扬大饥,奉命振济时,“用便宜发粟,奏停不急务,活饥百二十万人,流冗复业者八千余户”的婺源进士汪舜民。不但如此,为政一方的明代徽州进士们在任上还积极兴利除弊,大力整治社会之风。如婺源进士汪应蛟任天津按察使时,改造卤地“五千亩,为水田者十之四”,使“亩收至四五石,田利大兴”。同为婺源进士的程昌在知蕲水时,不但上章劾奏官府弊端,使“御史、曹部以下得罪者至二十余人”,还大兴礼乐教化,使蕲水的社会风气大为改观。

从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为官的徽州进士们不但对封建帝王忠贞不贰,敢言直谏,还能体恤百姓疾苦,积极趋利避害,将“舟楫霖雨之才”和“奔走后先之用”都尽职尽责地奉献给了社会。究其原因,社会的教育和家族的影响,再加上他们自身的自律意识,便成就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徽州仕宦们光彩荣耀的一面。

三、为 学

进士因为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公认的社会价值,所以他们的思想观点、文化主张及行为方式更能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们的很多学术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学术发展的进程。

明代徽州进士大都治学勤奋,热衷于著书立说,因此他们的学术著作较丰富,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思想观点和文学风格不但受地域文化总体观念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文化——徽州文化的形成。如被誉为“南北两司马”之一的汪道昆可以称之为明代徽州进士中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太函集》不仅记载了大量徽商的活动,还记录了万历中叶徽州地区的文学状况,特别是对民间文人社团组织活动的记叙,对研究徽州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状况有着极高的资料价值。而汪道昆“良贾何负闳儒”的儒商理念,在当时堪称空谷足音,至今也被人们所称道。

还有文章、学问满天下,与李东阳齐名的程敏政,他著有《新安文献志》《篁墩集》等,其中的《新安文献志》被称为“荟萃极为赅备,自明以来推为巨制”,书中保存了大量介绍徽州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将徽州文化展现在了世人眼前。这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成就都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歙县进士方弘静也是明代诗坛领袖和大学者,时人赞誉他“其才无不赅,其节无不树,其学无不窥。”所著《素园存稿》《千一录》等是其明证。

与此同时,大力推行教化思想,发展教育事业也是明代徽州进士致力的方向。婺源进士游震得归田之后为了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创建虹东书院,讲学其中。又置常平仓,赈族以为常”。而同为婺源进士的潘珏,居家时“订辑谱牒,作劝善碑于道侧,睦族化乡之意老而弥笃”。在注重对乡里进行教化的同时,他们还更加注重对自己子孙的教育,如方勉以“仁义忠孝训教子孙”,郑汝敬“训诸孙读书以无坠先人之业”。徽州进士把教育子孙后代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希望他们能够登科仕籍,光耀门庭。这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亢宗”、“大族”思想,是宗族性社会观念的一种折射。

另外,明代部分徽州进士还在科技、艺术、藏书等方面有着特殊的社会贡献。

四、结 语

明代徽州数目巨大的进士群体孕育、成长于徽州大地,不仅受到了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家族和社会教育等元素的熏陶与影响,同时他们在科举成功、仕宦成名之后,也以自己的思想、学术成就及行为方式等维系和推动了地方社会,甚至是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入而全面地认识明代徽州进士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周致元.明代政治舞台上的徽州进士[C]//周绍泉,赵华富.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3]周致元.儒家伦理与明代徽州籍进士[J].安徽大学学报,1999(4).

猜你喜欢

婺源进士徽州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婺源美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四进士(上)
婺源工匠的情怀(婺源徽调戏歌)
《进士or近视》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