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研究

2015-08-15李荣兵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中职职业

朱 涛,吉 智,李荣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很多中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专业,该专业围绕生产操作、工艺编制、质量检测、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岗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形成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过程。因此,中高职衔接培养学生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特点,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落脚点,既注重能力的分段培养,又注重层级结构之间的沟通衔接,才能有效打通技能型人才升级的通道,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而培养创新、实用的高技能型人才。

一、中高职教学模式衔接现状

1.教学内容上对接不畅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然而,在一些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缺乏系统性,从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也没有形成递进关系,主要原因是中高职教育都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互相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两种职业教育体系都成为了“终结性教育”,在就业岗位上,两种类型的毕业生难免出现交叉,这势必造成技能课程的内容重复。比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中高职教育都开设了《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基本相似,不仅造成了教学效益的降低,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中职学校的工作重点仍然还是放在学生的就业上,而不是学生的升学上,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偏重与对学生操作技术的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显然文化基础课方面的理论知识薄弱。虽然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具有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之上的。尽管两种职业教育都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上中高职教育之间还是很不协调。

2.职业资格对接不畅

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都不能很好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接。学校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完全分开,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培训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由于两个证书分属劳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负责,所以在教学内容上难免出现一定的交叉,这必然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效益的降低。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的考核内容没有完全对接,这就是造成学生去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还要购买新的资料去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还没有完全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对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职业资格目标上的区分度也就不清,那么两个阶段的技能培养层次很难厘清。

二、中高职教学模式衔接的基础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具有职业性,都是为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中职是为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及专业技术工人,而高职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共性,都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具体到某一个专业,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解,形成不同的目标层次,对这些目标进行模块化整合,再通过课程的教学目标去具体化,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增强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适用性和实践性,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也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缺失。中职和高职都是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的,特别是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服务的行业企业对象是一样的,只是岗位能力要求有所区别,基于这样的共性,中职和高职可以邀请行业企业针对同一领域的专业进行合作办学,充分调动社会、企业资源,统筹培养层次分明的技能人才。

三、中高职教学模式衔接的实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和新沂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共同申请了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中职、高职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共建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坚持“围绕行业办专业、针对岗位设课程、依据能力定方案、校企合作育素质”的专业建设思路,为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先后走访了徐工集团、徐锻集团、罗特艾德、上海晋拓、扬州新扬、浙江力霸皇等企业,了解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构建了“双能并重、四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并重——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把关键能力和机械制造专业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四层递进——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采用认知训练、过程模拟、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采用认知训练、仿真训练、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达到“产学互动、三业一体”。

为适应“双能并重、四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技术的进步,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中高职衔接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入手,构建了基于装备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制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应用紧密合作型企业的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和产品资源优势,结合中高职学校的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创设教学情景——制定课程标准——评审反馈修改,开发出《钳工技能训练》、《车削加工技能训练》、《数控车加工编程与操作》、《CAD实训》等20余门基于装备制造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并注重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如果一个课程既在中职阶段开设,又在高职阶段开设,那么两个阶段课程就分别对接职业资格标准的中级和高级,如《钳工技能训练》课程与钳工职业资格对接、《车削加工技能训练》课程与普通车工职业资格对接、《数控车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与数控车工职业资格对接、《CAD实训》课程与制图员职业资格对接等,课程学习的过程也达到了职业资格技能训练的目的,课程结束后,就可以参加相应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职阶段的学生可获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的学生可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中职阶段对于文化基础课薄弱不能达到就业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置换学分,以满足就业需要;对于有升学要求的学生,除了达到指定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外,增加了可以选修的文化基础课模块以提升学业知识水平,以满足高职阶段知识、技能和素质进一步提升的要求。

总之,中高职衔接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学模式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阶段的教学模式既是一个整体,又具有差异性,符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模式。

[1]孔祥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析要[J].职教论坛,2014,(8).

[2]郭佳萍,刘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