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2015-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实训

李 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也日益显现。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共1297所,在校生人数达1000万人。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占30.4%,地市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占33.1%,行业、企业主办的占12.8%,民办占23.7%。[1]可以看出1/3的高职高专院校为地市人民政府主办(简称地方高职院校)。地方高职院校相对于省政府、行业主办的院校来说,不具备地理优势和行业优势,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八大举措,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提高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专家学者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有着不同的看法。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本领。[2]职业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是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3]就业能力包括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求职能力等等。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具备较好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综合能力,能够被企业认可和接受的求职能力,能够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的综合素养。

(三)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就是从事创业活动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创业是社会上的个人或者群体自己开展的以创造财富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开创自己的经济组织,获得经济的收益。[4]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就业的一种形式,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麦可思公司对中国大学毕业生调查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略有上升,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1.0%。可以看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时代需要。

二、地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模糊

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是指导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思路。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围绕社会人才需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定位。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了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还有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定位不准、思路不清,这就无法指导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地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当前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社会脱节。一是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对接。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由于没有鲜明的地理优势,片面追求新鲜专业,不做市场调查,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导致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市场需要;二是课程设置和职业需求不相适应。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生的教学课程必须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来设置,但许多学校仍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或是课程设置跟不上企业发展变化,学习的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具体、不深入。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也进行了改革,表面上看,也能够按照教育部对实践课程的要求进行授课,但实际上并没有针对企业和学生个体的需求进行深层次改革,改革还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无法真正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实训条件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实践教学是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前提条件。当前,企业技术革新、技能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要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实训基地。对地方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筹建的实训室也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采取自己筹建实训室和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法,但由于交通不便、企业不积极等原因,尚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指导不够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当前,地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就业指导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多数学校成立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配备就业指导教师,投入就业指导经费。但仍存在就业课程开设不足,配备的指导教师为兼职教师,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二是就业指导的目标不明确。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但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把就业指导的作用定位成尽快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三是创新创业指导教育不够。一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没有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基本上还处在理论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缺乏实际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欠缺。

三、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1.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只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论证,才能确立科学的办学定位。首先,要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到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到国家及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交流学习,学习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总结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次,要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相关行业企业实地考察,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高层研讨交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第三,要对企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掌握企业最先进的专业技术,了解企业对大学生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经过深入调研和研讨论证,积极探索实践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教育服务对接社会需求的办学模式,确立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思路。

2.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必须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要了解市场需求动态,组织专门人员,每年定期对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收集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准确了解就业市场变化信息;要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据了解,地方高职院校中有3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了区域经济社会支柱产业企业工作。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设置市场需求较大的区域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设置专业。瞄准区域社会发展新形势,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如针对老龄社会的加速到来,开设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专业,根据城镇化建设需要,设置建筑工程、社区服务等专业。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用人单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建立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认识实习、项目实训、专项实习、毕业综合训练、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分年级、分学期交替学习理论课和专业课,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实施教学,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使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练技能,教中学学中练,真正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突出就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1.全面提高毕业生的技能水平。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具有较强的技能水平,具备能够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一方面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积极探索适应地方高职教育的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内知名企业、区域经济中有影响力的企业、本地行业主管部门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中厂、厂中校、订单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要求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技师、工程师,通过下厂锻炼、技能培养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要求学生既要拿毕业证也要拿技能证,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增强实践环节教学、举办和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等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把取得职业资格技能证作为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和考核条件,从制度进行约束。

2.构建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50%。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技术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标准来建设,建设起点要高、设备要先进,能够代表行业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可以与市委市政府共建,在满足学生实训的同时,承担全市的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仅依靠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弥补了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实践锻炼。三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实训基地,学生教学实践即为企业生产实际,解决了由于企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院校实训设施、实训设备跟不上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要求等问题。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济源富士康合作共建实训工厂,由学院提供厂房,富士康集团提供设备,企业带产品、带订单、带指导教师。双方共同组建公司,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进行生产技能训练,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

3.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服务机制的建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展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开发就业市场等是服务指导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组建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投入足额经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大学始终。二是培育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地方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重视的独特优势,与当地人力资源部门结合,整合就业资源,召开就业招聘会;与省内外职业院校结成校际就业联盟,共享就业资源信息;积极和经济发达地区、当地对口企业联系,强化开发就业市场。三是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指导、就业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等就业指导服务;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就业手机短信平台等途径及时发布各类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针对个别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指导等,为大学生充分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突出创业能力培养,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1.打造创业教育“三课堂”。培养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列入必修课范围,保证每一名在校生都能接受一定学时的创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发挥第二课堂辅助作用。定期举办“SYB、KAB”创业培训班,聘请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发挥第三课堂补充作用。利用课余时间,邀请专家作报告,邀请优秀毕业生作创业典型报告,组织开展周末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模拟训练,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举办创业论坛、创业项目模拟实践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接受创业教育的平台。

2.搭建技能训练“三平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创业实践来加强,搭建技能训练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一是实行校内实训基地预约开放制度。校内实训室及研究所对大学生预约开放,根据需要强化实训技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满足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二是全面拓展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在本地区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创业实践的企业,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选送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三是搭建项目孵化训练平台。学生经过创业培训并通过考核的,经过筛选进入实践环节,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开展真正的创业活动,由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进行创业项目实训指导,帮助大学生真正提升创业能力。

3.探索创业孵化“三模式”。创业项目的培育一直是创业教育的瓶颈,要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办法就是提供创业平台,对创业项目进行指导、扶持、孵化。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筹资建立了大学生砺志创业园,通过审批的学生创业项目可以进入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免费进行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服务等。入园孵化的创业项目可以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由学生提出项目申报,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组成的创业导师进行项目论证、市场调研,确定项目可行后,由学生注册公司,学校给予扶持和指导。或者是企业资助的创业项目,由学生注册公司,企业提供资金和产品,学生在全国各地推广产品。还可以是与教师、社会有关人士合作创业,教师、社会有关人士、学生共同参与,研制开发出实用性产品,在社会上寻求投资者合作开发。

四、结 语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反映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体现的是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等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司.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R].2009.

[2]李建英,许海元.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述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4]张子睿.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实训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