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探索
2015-08-15李哥
李 哥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乃至一生中能够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职业知识、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一次受教育,终身受用”已不可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日益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的更迭速度不断加快,新职业的产生和熟悉职业的消亡已成为一种趋势。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已经发布了12批共122个新职业信息,而像铸字工、刻铅字工、寻呼员等多种旧职业陆续消失。“这些最新的变化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已经迫在眉睫,诸如白领人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已经在精简裁员中越来越容易受到冲击。显然,要找到一个安全、稳定、终身服务于某个雇主(甚或在某一个产业中就业)的职业的可能性,正在迅速地消失”。[1]职业流动性的加快带来了职业知识、技能折旧和更新速度的加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应该掌握具体岗位现有专业技能,并且能随着技术进步而进行自我知识更新,有着合理的生涯规划,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2.国际职业教育已从单纯满足职业技能的培养走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新职业主义是自本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主要国家开始盛行的一种职业教育思潮。新职业主义主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原则,培养具有通用性、迁移性和工具性的核心技能,例如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它强调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自身的发展要求,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2]
二、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
1.学习能力差
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学轻术”的传统,加之当今社会对高学历的片面导向和狂热追求,社会普遍形成推崇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风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低人一等。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以学业取胜,进而获得一定的地位与声望,万不得已才送孩子到职业学校学习。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学习好的孩子有发展,对未来发展预期低,加之学习基础差,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专业学习上,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自信心,自学能力差,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2.职业核心能力欠缺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大纲》)。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容乐观。对于很多高职毕业生来说,因职业核心能力欠缺,无法顺利地找到心仪的工作,无法快速地融入集体,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就业和发展。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大学里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生涯规划能力弱
在漫长而又充满变数的职业生涯中,“只有那些理解他们自身,知道在这个环境中怎样应对变化,并为自己创造机会,懂得从失误中汲取教训——有效职业生涯管理的全部要素的个人,才最有可能谋求到满意的职业并取得职业生涯上的成功”。[3]但很多高职毕业生仅把自己定位于技能型人才,认为只要会技能、懂操作就可以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而这样的毕业生往往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突出表现,缺乏竞争力。
4.创新能力不足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能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为社会、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富。企业的竞争、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创新能力。但很多高职学生仅仅满足课本学习,甚至课内学习都完成不好,不会提问题,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方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不足。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策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职院校、行业“双主体”合作育人优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校企双方应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以第一、第二课堂和显性、隐性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专业设置柔性化,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麦可思一项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专业越多,就业越差。此项调查选取了长江三角洲地区85所高职院校,对6.3万名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质量越低,工作稳定性越差。专业设置过细,学生的就业面窄,适应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校企双方应在广泛而深入的企业调研基础上,共同确定专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使得所培养的学生既有共性,又有专业特长,既具有就业的适应性,又具有职业的迁移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目标定位上应是“高素质+技能”,但在实践中往往高职院校更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高素质的养成,大幅削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宽厚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发挥校企文化隐性教育功能,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建设新型校园文化提供了方向。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如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座谈会、讲座、展览);校企联合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文体活动;企业文化融进校园环境、实训场所等,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语言学院连续几年开展了以校企文化融合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不断扩大活动影响范围。众多企业人力资源高管、业务主管和培训专员,以及学院应、往届毕业生,分别从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理念、公司组织结构、员工职业蓝图、业务研修体制和公司办公环境、业余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全方位向学校师生展示了丰富而深刻的优秀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清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大赛中,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让比赛更贴近行业企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从竞赛项目、命题到竞赛裁判与成绩评定等突出企业元素已成为大赛的一个趋势。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技能大赛的建设,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校企联手举办多种职业技能大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大连诺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校级技能大赛之“诺达杯”Linux技术校园竞技赛和数据库管理员DBA校园精英挑战赛。大赛的竞赛方案、竞赛流程、竞赛题目、竞赛环境搭建、竞赛评审等内容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将个人理论赛设为初赛、团体技能赛设为决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找到了专业学习上的不足,增强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临场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大赛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4.校企合作实施创业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实施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业技能和水平,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建师资队伍,提高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共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创业教育实效性;共建校园创业基地,优化创业教育平台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与通泰联捷通讯技术服务(大连)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开发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政府重点扶持社区服务创业项目—社区猫移动电商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来自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共同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的过程,多途径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让本学院乃至全校更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创业项目的运作。在社区猫基础上,在校生开发了“校园猫”、“乐在购物”、“大每城网”等项目,随着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高,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杰弗里·H.格里豪斯,杰勒德·A.卡拉南,维罗妮卡·M.戈德谢克,王伟译.职业生涯管理(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姜飞月,贾晓莉.新职业主义的主要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10,(4):48.
[4]任玥姗,刘志文.校企文化融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J].职教通讯,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