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越味觉词语情感隐喻体验基础认知对比

2015-08-15PHAMTHITHUHUONG冯学锋

关键词:越南语味觉隐喻

PHAM THI THU HUONG,冯学锋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1980年)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之后,认知语言学开始迅猛发展,并且成为新兴语言学流派。认知语言学认为,在人类生活中,隐喻是全球人类共有的普遍性认知现象,隐喻不但是用来表达思维联想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赖以思考、行动以及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两个不同概念领域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映射域叫做原始域,被映射域叫做目标域。两者之间的单向性映射关系依据事物现象的相似性来实现。相似性使得始源域的意义和相关结构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始源域的结构特征转移到目标域,成为目标域结构特征的一部分。情感隐喻也如此,人类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抽象情感的过程中,通常依靠具体的、可触摸的、可嗅闻的身体体验作为始源域映射到情感目标域。

二、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和情感隐喻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定义,中国认知语言学家王寅(2007年)认为:“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越南认知语言学家李全胜(Ly Toan Thang)(2008年)也强调,“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类经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感知和概念化方式来研究语言的现代语言学新兴流派”。Ungerer和Schmid(1996年)认为,根据经验论研究语言是现代认知语言学的三大主要趋势之一,“认知语言学是根据客观世界经验,也是人类认知、概念化、范畴化客观世界的方式来研究语言”。从上述三个代表性的定义可看出,认知语言学之研究目的是揭示语言、身体体验与认知的关系,强调语言具有认知功能,语言、人体经验和认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有无数事物现象需要分类、命名,这个分类过程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叫范畴化,它的产品就是认知范畴,每个范畴都有相应的概念。所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不只是思维过程的结果,而且还是意识(consciousness)的单位,认识活动的产物,概念包涵人类基于传宗接代经验基础所认识到的知识。意义是与概念同时形成的,意义通过语言固定下来。因此,人类的身体体验和认知加工就是语言形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认为“思维本来具有体验性”,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思维产生于脑部、身体以及身体体验,而不是与身体独立分开”,“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得来的,只有通过这种身体体验认知过程概念才能被理解。尤其是,人类之概念系统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形成的”。所以,意义不是源于外在客观世界,而是来自人类的身体经验。赵艳芳(2000年)也指出人类的概念、推理、意义及语言都是身体经验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

情感是人类与客观世界互动的主观反应,情感的发生与人的举止、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等外部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Philip Johnson-Laird和Keith Oatley认为“情感主要由人类在进行社会交际过程中学习到的”,Scott Brave和Clifford Nass的观点是“情感与个人的需求、目标的联系非常紧密,情感由感受、行为和认识造成”。从各学者对情感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应,但会受周围环境、空间、时间、气候、社会背景等众多因素的直接影响。从认知角度上看,各种情感被视为认知范畴的各部分或各个认知概念,不同概念是基于人类对于不同情感的感知或体验。为了能够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人类复杂、抽象、模糊的情感,人们常常借助隐喻方式,从而逐渐形成情感隐喻。

情感是知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人类认知、感受万变世界、了解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目的起着关键作用,使人们可以对客观世界做出适当的回应。因此情感与人体及身体体验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描写人类特有的各种情感,世界上各种语言一般都使用与人体有关的词语。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1980年)已根据人类身体的本质提出各种经验,尤其是情感经验。基于英语语料,两位认为,情感语言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人的情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因此,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两位具体阐释,“情感是容器里面的流体,而容器就是人的身体”(emotion are fluids in the(body)container)。

对情感语言研究最深的学者是Zoltan Kovecses,自1986年至2006年,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探索,连续发表一系列有关英语和多种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发表的《隐喻和情感:语言、文化、身体之融合》。他发现每种情感都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各种关联概念和文化认知模式等四个带有概念性的成分,叫做“各种认知表征”。Kovecses还强调,“只有将语言、文化、身体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和认识情感”;隐喻是表达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比喻性语言在情感语言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情感表达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之合”。

越南语言学家阮文侠(Nguyen Van Hiep)也指出,“在日常语言生活中,说明隐喻的体验性的事件取之不竭,最典型的是感官感知类词语都具有表达其他概念域的词汇隐喻意义,即通过身体体验得来的感官感知特征可以看做表达其他目的域特征之始源域”。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表达中,抽象、模糊而丰富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实现的。隐喻在情感概念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各民族、各国家的语言系统中表达情感隐喻的词语数不胜数。情感隐喻是民族经验的结晶,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迄今为止,越南语和汉语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成果已有一些,尤其是将两国成语系统作为对象的研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抽象的、无形的心理状态一般通过颜色、身体部位、温度、容器、方向等具体的概念域表达出来。原因是身体的各种体验与认知主体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关系,感官感觉词语总是最简单的、最具体的、最易懂的词语。

三、汉越味觉词的情感隐喻对比

人们的认识是从对自身的理解中逐步发展的,我们靠自己的身体,特别是用五官感知世界。其中味觉对人类的认知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通过味觉认知自己,认知世界,同时依靠味觉来表达世界。

在各种语言中,味觉词语都可以用来描写听觉、视觉、嗅觉等其他感官的感受,或者描写心理状态、人的性格、动作状态等更为抽象的领域。自古以来,越南人民和中国人民都将“酸”、“甜”、“苦”、“辣”、“咸”等五味看作人间“百味”之基本味道。本文基于认知隐喻的体验性对两种语言的五味之词语作为始源域向情感目标域的映射机制进行剖析。

(一)“苦”的情感隐喻

汉语系统中有许多表达悲伤之情的词语,其中用“苦”作为构词语素的词语是最多的,如:苦心、苦闷、苦楚、苦恼、愁苦、苦哀、痛苦、凄苦、悲苦、苦涩、苦热、人生苦短,苦果、苦头、苦难,苦虑、苦思冥想等。

汉语的“苦”也有“怨恨”的含义,如,苦毒、患苦等。越南语“ng”和“kh”都没有“怨恨”这个隐喻意义。

(二)“酸”的情感隐喻

汉语的“酸”相对应于越南语的“chua”。一般来说,“酸”与“chua”味也不是一种可以让所有人时时刻刻都喜爱的味道。当吃到过酸的东西时,大多数人都会收缩脸庞、肩膀或者皱起眉头。人们悲痛、忧愁的心理状态与味觉器官接触酸味刺激所产生的感受和反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根据Sweetser“以身域心”(metaphor Mind-as-body)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体外部感官体验到的经验映射到人体内在的心智域、情感域是各种语言具有的普遍性隐喻。所以,“酸”的味觉体验从味觉域投射到情感域是各种语言都有的现象。越南语、汉语的“酸”都带有痛苦、悲伤等消极的感情隐喻义。

汉语的“酸楚、心酸、哀酸、心酸、酸辛、酸涩、酸溜溜、酸辣辣”等带语素“酸”的词语都是以“酸”隐喻难受、悲苦的情感意义。越南语中含语素“酸”并表示这个隐喻意义的词语只限于“chua(酸痛),chua cay(酸辣)(酸涩)”几个词。例:

(三)“辣”的情感隐喻

汉语的“辣”相当于越南语的“cay”,越南语中,“cay”可直接形容悲痛、忧伤的心理状态。Cay cay(辣辣的),cayng(辣苦),ng cay(苦辣),chua cay(酸辣),cay(热辣)等词常用作情感隐喻。例: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量较多,同时这些国家之间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如“一带”沿线的一些国家在征税的税率方面要整体低于“一路”沿线的国家;我国已经与东南亚的相关国家建立了成熟的贸易关系,但是与其他地域的国家才刚开始建立贸易伙伴的关系等。面对这些情况,在谈判签订协议的时候,应该按照差异来制定不一样的协定内容,争取达到对待不同的国家制定一套专门的协定,对于税率稍高的国家,应该争取双方之一放弃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方面的另一方来源国税收利益。

辣味一般会存在于辣椒、麻椒、蒜头、胡椒、蒜头等食物,当人们尝到这些食品,生理上会产生一种热感,这种热感具有刺激性,辣味越多刺激越强烈,令人难受,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甚至舌头会有疼痛的感觉。这种味觉生理体验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基本感觉,与悲伤时的心理感受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味觉域的“辣”会映射到消极性心理状态域。

汉语的“辣”一般不直接表示心理感受,而常与“热”“火”组合成多音节词,如:“火辣辣”“热辣辣”等,其中“辣”只是补充成分。又如,

(7)当时好像有一丝悲哀涌上,我的眼睛热辣辣的。

其中“辣”表示一种悲痛的情感。

(8)熹宗皇帝听了,脸上觉得热辣辣的,心里也有些不大快活。

例(8)中“辣”用来形容生气时难受的感觉,换句话说,“辣”表达“愤怒”之感。越南语的“cay”没有这种隐喻意义。不过越南语的“cay、cay”带上因为失败而产生一种不甘心服气、想复仇的心理或越挫越勇的意义,如:

(四)“甜”的情感隐喻

在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中,甜味总使口舌感到舒适无阻,因为甜不带任何刺激的味道。每个人出生后都可以享受甜香的味道——母亲的乳汁,所以喜欢吃甘甜的食物或饮料是人本能。甜的食物会使大脑兴奋、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同时甜味可促进人体内部开心细胞的产生。当人们的生活如意幸福,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的一种兴奋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味觉器官尝到甜味时所带来的心理、生理感受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因此,在各种语言里,属于味觉范畴的“甜”常被概念化为喜悦之情。

人们在工作、事业上获得某些成果或利益时,心理感觉就跟吃甜食的感觉相似。在这些情况下,“甜”不直接表示情感,而表示一种利益和好处。这些利益和好处会给人带来愉悦之感。

(五)“咸”与“mn”的情感隐喻

汉语里,咸被看作一种中性味道,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咸”的解释是“像盐的味道”或“用盐腌制的”。引申到味觉域之外的意义只有表示“生活单调”的意思,如,“不咸不辣”。

在情感表达方面,汉越两种语言里,“甜”的语义色彩是属于积极性的,“苦、酸、辣”的语义色彩是属于消极性的。只有越南语的“mn”同时具有消极和积极两种相反语义色彩。这与汉语的“咸”有很大的区别。这种隐喻意义的区别只能通过生活环境和人民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因为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会通过语言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咸味主要出自盐。除此之外,咸味常存在于鱼肉类、蛋类或者奶类食物。盐的作用特多,如,维持人体内水份的平衡,调节人体的营养,促进胃酸的形成,还会解毒,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够增进食欲,等等。人们如果吃过少盐会发生食欲不良、晕眩、心率加速、四肢无力等现象。总之,盐不仅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而且对人体正常发育过程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越南原是农业落后的国家,封建社会制度延续过长,战争连绵。人民主要靠种植水稻,薯类为生。农民生产的少量肉类食品主要提供给地主和强权势力。除了大米、薯类等主食,促进食欲的只有青菜,偶尔才有一点儿小虾、小鱼。为了调节口味、节省食物,做菜时要多放点盐。因此,以前大多数越南人的口味很重。吃到够咸的食物,他们才觉得好吃,身体才感到舒服,精神也为此而感到振奋。

反过来,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不少压力、愁苦,当盐放得过多,超过人们可以接受的准则时,咸就变味了,接近苦、涩的味道。越南语形容这种过咸味道的词有这种味觉会给人造成难受的生理感觉。人们因自己的贫困生活而感到苦闷、忧虑等悲伤之情。因此逐渐形成“m n”的消极情感隐喻意义。

四、结语

分析结果表明,汉越味觉词情感隐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但不论是相同还是相异的情感隐喻概念,它们都来自人的感官感知和人体对社会的体验。日常生活中,人们与世界万物互动产生的各种抽象的感觉与味觉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反应或感受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就是味觉词语表达情感隐喻意义的基础。在情感隐喻中,喻体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易于人们感知的概念,并且受人的生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认识世界时由于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及身体体验使得各个语言社团的人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较多相似的味道概念隐喻。因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引起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各自独特的情感隐喻意义。本研究也说明了“以身喻心”理论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质特征。

[1]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2] 王寅.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J].外语学刊,2008.

[3] 舒丽娜.英汉消极情感隐喻体验基础认知对比[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1.

[4] 胡广耀.英汉语味觉词语情感隐喻认知对[J].文学语言研究,2012.

[5]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6] Scott Brave,Clifford Nass.Emotion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In Jacko[M].//J.A & Sears.A.(Eds).Handbook of hun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2.

[7]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 e Live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 Zoltan Kovecses.Metaphor and Emotion:Language,Culture,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M].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9] Sweetser.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0] Ungerer.F,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gman,London and NewYork,1996.

[11] Philip Johnson-Laird,Keith Oatley.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n emotion.In Lewis,M & Havi land.J.(Eds)Handbook of Emotion,2nd,edition,2000.

猜你喜欢

越南语味觉隐喻
现代越南语程度副词研究述评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汉语经历体标记“过”及其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存在句否定形式与情态特征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