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值·实践:论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8-15武星
武 星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四个全面”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既要遵循培育践行一般的规律特点,也要立足少数民族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探寻符合少数民族实际的规律。
一、历史奠基: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的共同奋斗史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认同基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赢得少数民族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民族实际的工作方针政策。1926年12月,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次农民大会,大会通过的《解放苗瑶决议案》提出七项主张:“设法使苗瑶等民族加入当地农民协会,或助其组织单独的苗瑶农民协会;严禁汉族侵占苗瑶土地;开办苗瑶简易学校;汉族不得故意诬造侮辱苗瑶的言论;请政府严厉剿灭苗峒土匪;请政府颁布解放苗瑶的明令,使其与汉人政治经济一律平等;援助苗瑶解除土司酋长的残酷压迫。”[1]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在《关于苗瑶民族工作中的原则指示》中要求:“对于他们的统治方式、思想习惯以及宗教仪式,应该表示尊重,并且不求过早的发动瑶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来破坏我们同他们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一致行动。”[2]抗日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实行的压迫少数民族的大汉族政策不同,中国共产党提出:“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了民族平等的思想,民族自治由理论变为现实。1946年,中共代表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提交的《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包含:“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4]1947年4月成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倡导民族自治思想的实践产物。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少数民族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途中经过了苗、瑶、侗、彝、布、依、壮、土家、藏、回、裕固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支持和帮助。1935年5月,36名彝、傣、汉族撑船工,连续奋战九昼夜在急流的江面上往返,保证了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1935年,永顺龙家寨17户土家族、苗族贫农护理了红二、六团35名伤病员;1936年,红二、六团到达黔西北地区,彝族群众有五六千人参加了红军,震动了整个云南。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领导的著名冀中回民支队,在6年中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敌军3.6万人;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人民支援前线数额折合大洋222万余元,并且捐款购买了10架战斗机运往前线。[6]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反对国民党暴政和争取自由的运动也有力的促进了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前牺牲的革命英烈、著名军事将领有:施滉(白族)、万涛(土家族)、周保中(白族)、陈洪涛(壮族,)、郭隆真(回族)、杨林(朝鲜族)、李红光(朝鲜族)、陈瀚章(满族)、祁天民(满族)、李东光(朝鲜族)、李铁夫(朝鲜族)、罗炳辉(彝族)、周文彬(朝鲜族)、李学福(朝鲜族)、许亨植(朝鲜族)、关向应(满族)、董存瑞(满族)、唐聚五(满族)。
(二)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各少数民族共同奋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来看:第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逐步开辟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二,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普遍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获得政治上的平等,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在1955年10月、1958年3月、1958年10月和1965年9月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1173个民族乡。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为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52年,民族八省区(指5个自治区和云、贵、青3个多民族省份)GDP总量为57.89亿元,1978年为323.82亿元,2013年为64533亿元。1978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06.84元和138.40元;2013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699元和6579元。第四,民族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农畜产品和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地区特色产业初步形成。新疆的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一,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三位和第一位。云南和贵州的烤烟产量占全国的1/2。内蒙古牛奶产量占全国的1/5,居全国第一;内蒙古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广西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一,产糖量约占全国的60%等等。[7]
二、价值导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8]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从少数民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来说,就是要认真梳理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相契合的内容,将其发扬光大。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在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生产丰收、生活幸福的美好向往。以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为例,节日习俗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许多少数民族习俗节日都是以祈求、庆祝生产丰收、生活富裕为主题。比如:广西龙胜一带的侗族,在立春这一天傍晚有进行舞“春牛”的习俗,前面用灯笼开道,后面跟着以竹编纸糊的“春牛”,由两个青年舞动,最后面走着由劳动能手和能歌善说的人扮演的农民夫妇。他们代表全村,舞到每一户农家,便向主人祝贺“春牛登门,风调雨顺”。西藏藏族的望果节也是一个著名的祈祷丰收的节日,一般在秋季谷物成熟和“鸟王”南飞之前选吉日进行,节期三五天不等。他们以村落为单位,前面由香炉和幡杆引路,接着是教主手举绕有哈达的木棒“达达”和右羊腿领队,以示“收地气,求丰收”之意;后面跟着手持青稞麦穗的乡民。乡民绕完田头,将麦穗置谷包上或神前,以示粮食满仓。独龙族在每年秋收时,要选一天作为庆丰收的节日,全村举行隆重的剽牛活动。当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用锋利的竹茅剽入牛的心脏时,围观的人便挥舞弓刀,敲响铓锣,跳起欢乐的牛锅庄舞,并分割牛肉,煮熟后喝酒聚餐,以此祝贺农业丰收。在贵州苗族山区,要在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的卯日过“诺格利”节。届时,要求在一天内收完稻谷,然后捆一把重达四五十斤的大禾把,称为“母禾”,挂在家中禾廊的第三或第五根横梁上,并且以酸鱼、腌麻雀、腌老鼠作佳肴,还杀鸡鸭等来欢度节日。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就有向往生产丰收、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追求国富民强、人民幸福在价值导向上内在契合。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内在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内涵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比如自由,很多少数民族历来就有主张恋爱自由的传统,很多少数民族节日也是由此而来。如苗族的“爬坡节”,布依族的“赶干洞”,就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追求自由婚姻的价值观。比如法治,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本民族的习惯法。习惯法,是指自原始社会产生的、以社会风俗习惯评判是非并实施群体制裁、为社会成员所公认并遵从的行为准则。习惯法是一种不成文法,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制度性和民俗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习惯法规范,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的习惯法也有众多不同的称谓,如侗族的习惯法称“款条”,苗族习惯法叫“苗例”,仡佬族习惯法叫“会款”,还有瑶族的“石牌律”等。这些习惯法大多是口头制定的,有的保存在歌谣中,有的保留在传说中,有的反映在石刻碑文里,主要通过口头、行为和心理,世代相传。
(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在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在这一方面的内容最为丰富。举例来说,侗族在民间流传很多歌颂勤劳、谴责懒惰的民谣和故事,如《戒懒汉》《懒人做活路》《懒汉变忙人》等。“新年过了两三天,出门荷锄去下田;半山开水渠,锄尽瘠薄地;山地种棉花,梯田种稻子;年年辛苦年年忙,坡坡荒山变梯田。”[9]是在瑶族广为流传的赞美勤劳敬业的歌谣。苗族的榔规和理词有:“勤种庄稼谷满仓,勤谨拾柴柴满楼。”壮族的哲理诗《传扬诗》在论述劳动伦理道德时,把勤劳节俭放在重要位置,指出“说千言万语,勤劳是头条”“勤劳是无价宝”,并劝诫人们:“秋来新谷才登场,莫要先吃后算帐。来年一身双背债,叫你心中无主张。”[10]彝族的《劝善经》列举了很多劝人行善的内容,包括人应该诚实无欺,勤劳致富,要做合理的事;还有父母应养育子女,子女要孝顺父母等。这些内容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内在契合性。
三、实践路径: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三个统一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推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系列报道,介绍了全国各地、各行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做法、好经验。其中不乏民族地区的先进典型,如《广西宜州市庆远镇:山歌传颂“我们的价值观”》《云南芒市:“八送”活动推边疆民族地区核心价值观》《宁夏吴忠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新疆皮山县巴什布拉克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做法》等,通过梳理这些先进典型好的经验,对其进行综合概括,发现在实践路径上少数民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宣传教育和改善民生的统一,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统一。
(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原则。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指的就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在内容上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要有突出民族特色和实际的内容;在形式上,既要贯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也要结合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具体的素质、特点和实际情况。
宁夏吴忠市居住着回、汉、满、蒙等27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53%,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吴忠市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吴忠市不仅突出了三个倡导,而且结合民族情况实际,探索了五项教育,即民族法制教育、民族认知教育、民族平等教育、民族互信教育、民族互助教育等民族团结进步“五项特色教育”,引导回族群众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共同营造文明和谐、团结进步的民族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清真寺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上,吴忠市立足回族群众信仰宗教的实际情况,大力挖掘宗教教义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并充分发挥宗教人士的重要作用,引导宗教人士争做法律法规的普及员、健康生活的指导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慈善事业的宣传员、民风建设的讲解员、特殊人群的帮教员、党群关系的联络员、增收致富的引导员等“八大员”,宣传引导广大回族群众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诚信友善、文明互助。[11]
(二)宣传教育和改善民生的统一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坚持宣传教育和改善民生的统一,就是认识到在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宣传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关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民生建设。只有少数民族地区越来越繁荣,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才能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改善民生之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十分重要,是由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发展状况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全国比较的视角来看,少数民族依然是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很高的地区。据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依次为40.3%、38.5%、32%、31.5%、31.1%;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民族八省区的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平均贫困发生率高出的百分点依次为8.4%、5.9%、13.8%、10.9%、8.6%。[12]因此,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改善民生融入其中。
新疆区党委宣传部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坚持开展“三民”活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其中的一条经验就是把改善民生融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新疆区党委宣传部“三民”活动工作二组,自进入巴什布拉克村以来,新疆区党委宣传部“三民”活动工作二组对国家和新疆区先后实施的养老、医疗、低保、教育、计生、农业、贴息贷款、农机补贴等8类惠民政策和户户通等9类文化惠民政策,坚持每天入户走访,了解政策落地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一一逐级作了反映和提出了解决办法。从解决村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入手,邀请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住皮山医疗队为村民义诊;购买200袋的大米、面粉、200桶食用油,送给了生活困难的村民,让他们度过春荒;投入5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室进行防水处理和粉刷,为村会议室添置6套办公桌椅和50张长条椅,使村委会面貌焕然一新等等。用一件件实事打通“最后一截路”,到达“最远一家人”,汇入村民“心坎”,温暖村民“心窝”,引领村民感恩伟大祖国,坚定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13]
(三)继承民俗和发展创新的统一
“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路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节日、习俗文化,继承、发展、创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资源。
云南省芒市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居住有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等五种少数民族。芒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利用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等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非遗作品”,如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邵梅罕将价值观24字创作成《孔雀开屏》《吉祥鸟》等剪纸艺术品;省级孔雀舞非遗传承人方桂英编排《孔雀舞》,将价值观理念嵌入舞蹈艺术中,丰富了主流价值观传播方式。[14]广西宜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这里的壮族人民天生喜爱歌唱。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宜州将壮族的山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创新了山歌的内容,如“旭日升起在东方,朵朵葵花像太阳,人人都有中国梦,祖国繁荣又富强。”“高楼大厦高万丈,稳固全靠地脚梁,全体人民有信仰,国家兴旺有富强。”“树爱春天叶子青,人爱道德讲文明,待人接物讲礼貌,尊老爱幼记在心。”一首首既有传统民俗又有新的内容的山歌,既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丰富了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15]
党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开展工作时务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具体到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就是既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也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既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难,也要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既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规律,也要认识到少数民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规律。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件汇编(1921.7-1949.9)[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2.
[2]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10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4.
[4]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6)[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2.
[5]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8)[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94,595.
[6] 陈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问题(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7]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 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N].人民日报,2009-07-27(06).
[8]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1-02).
[9] 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270.
[10] 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44.
[11] “四进清真寺”发挥特殊阵地的特殊作用[N].光明日报,2014-12-12(03).
[12] 中央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21/content_2663679.htm.
[13] 用细微行动感化群众的心灵[N].光明日报,2014-11-12(07).
[14] 云南芒市.“八送”服务入脑入心[N].光明日报,2015-01-05(03).
[15] 广西宜州.山歌传颂“我们的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1-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