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015-08-15申利莎
申利莎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兵团精神的历史渊源
兵团人在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边防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兵团精神的内涵之所以丰富,不仅是因为兵团精神所体现的时代气息,更为重要的是,它继承了历代屯田戍边的精神,同时也传承了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精华。
(一)兵团精神是历代屯田戍边精神的延续
新疆屯田戍边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2000余年,沿袭至今。为了保卫边疆,管理新疆,各个朝代都采取了措施,并设立了统治机关。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并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可谓“汉之号令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1]3006。西晋时期,设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迎接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派兵在新疆各地驻防,并于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方军政事务。
新疆屯田事业源远流长。公元前101年,西汉设立使者校尉,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积谷。东汉时期,屯田的时间更长、规模更大。到了唐朝相关的记载就更多了,比如,“贞观中,李靖破吐谷浑,侯君集平高昌,阿史那社尔开西域,置四镇。……于是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2]5236“(天宝中)寻加朝散大夫,专知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3]3208清朝屯田的方式更加多样,分为兵屯、回屯、民屯、旗屯和犯屯五种类型。
保卫边疆,不畏艰险是历代屯田戍边精神的内涵,这种内涵在兵团精神中得以体现。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万军人服从国家的命令,在新疆就地转业。为了发展新疆经济,解决20万军人的粮饷问题,党中央高瞻远瞩,认真分析新疆的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决定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定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粮饷的问题。屯垦戍边事业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
(二)兵团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基本内涵的兵团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兵团人坚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新疆人民办好事”“乐观对待艰苦生活”“勇于攻坚、力克难关”的原则。兵团人在冰天雪地之中用爬犁从天山脚下往工地拉石头;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也完成了六道湾露天煤矿、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等10多个工矿企业项目;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师技术队造船厂制造出新疆第一艘汽艇“开都号”,在开都河试航成功,等等。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在建设新疆的过程中,在履行巩固边防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兵团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民族精神在新中国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兵团精神的血液渗透着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在21世纪的的继承和弘扬。
(三)兵团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延续
中国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兵团精神虽然不是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但兵团的中坚力量却是由战争年代的红军队伍和八路军队伍组建而成,毋庸置疑,兵团精神继承和弘扬了红色精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7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全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的前身曾参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并出色地完成了自卫反击、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和西藏阿里的光荣任务。第六军由新四旅和教导旅组成。中央苏区红军的一部是教导旅的前身,参加了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诸战役和长征。第六军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等重大战役。
兵团的组建基础是一支久经革命战争锻炼、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解放军,而且他们时刻继承和发扬着“军民团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红色精神。1949年11底,为了快速解放和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五师十五团主力部队1800多名指战员,在代政委黄诚、副团长贡子云和参谋长白纯史率领下,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风暴、狂沙、饥渴等困难,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和田,一举粉碎了敌人叛乱的阴谋。为了帮助新疆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人民解放军帮助农民进行减租反霸的活动。广大士兵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动手编筐子,自制运输工具木爬犁,等等。
二、兵团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兵团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兵团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60年来,它走过了艰苦创业、发展壮大、事业低谷、撤销体制和恢复发展的道路,伴随着兵团的命运,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兵团精神的萌芽阶段
从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到1954年10月7日兵团的成立,是兵团精神的萌芽时期。新疆和平解放后,到处是千疮百孔的景象,经济凋敝,人民极端贫困,土匪特务、间谍和反革命分子不断地阴谋搞破坏,加上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无疑给进军新疆的人民解放军造成了重重困难。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人民解放军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成功进军新疆。
成功进军新疆以后,人民解放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了平叛剿匪、减租反霸、大生产、垦区养畜等工作。为了解决进疆部队的吃饭问题,人民解放军掀起了大生产运动,在茫茫戈壁上,开垦荒地,没有工具,自己造工具,没有住处,自己搭草棚,盖地窝子,生活虽然艰苦,但全军仍然以满腔热忱,积极投身到新疆建设的事业当中。在全军的努力下,大生产开展的第一年,计划开荒4万公顷,实际开荒6.4万公顷,播种5.33万公顷,当年实现粮食自给7个月,油料蔬菜全部自给。
正是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兵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兵团精神也逐渐有了雏形,这一时期军垦人“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乐观向上”“保家为国”“一切服从祖国需要”的高尚作风奠定了兵团精神的基础。
(二)兵团精神的形成阶段
从1954年10月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到197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被撤销,是兵团精神的形成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为兵团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载体。兵团成立之初,为了壮大兵团的队伍,以便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发展新疆经济的使命,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而这些人成为兵团精神形成的实践主体。这些人心中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响应国家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的精神已深深地融入到兵团人的工作和生活中。
正是在兵团发挥生产队和工作队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执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4年10月到1957年12月,兵团坚持积极发展生产的方针,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逐步推进新疆屯垦事业由军垦农场向正规化国营农场转变。兵团开垦的农牧场多在荒原戈壁、深山僻壤,无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得靠自己解决,但这并没有使兵团人退缩,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顽强与勇敢征服了荒漠。
兵团人热爱祖国的精神在发挥战斗队的过程中最突出。兵团成立以后,虽然中心任务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但是仍有1.4万多人的武装部队,担负着警卫、维护治安和管制犯人等任务。兵团先后抽调2万名干部、工人和大批车辆、物资支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充分发挥了维稳的作用,形成了戍守边防、维护祖国安宁的精神。
(三)兵团精神的发展阶段
从198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兵团精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1975年3月到1981年12月,兵团体制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农垦总局。在此期间,兵团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无形中阻碍了兵团精神的发展。伴随着兵团的恢复,兵团进入第二次创业,与此同时,兵团精神也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政策给兵团和兵团精神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没有改革和开放的深化,也就没有生产建设兵团事业新的发展和壮大,更没有兵团精神的大发展和大繁荣。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经济关系问题,并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兵团主动把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还给团场,使其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正是伴随着兵团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兵团精神吸收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兵团人逐渐形成了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持,并极大地丰富了以“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兵团精神。
三、发扬兵团精神,再造兵团新辉煌
兵团精神不仅是兵团人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加之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情况,使兵团精神的弘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只有战胜挑战,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发扬兵团精神的新方法、新途径,才能使兵团精神永葆生机。
(一)建立和完善兵团精神的理论学习体系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作为兵团人的意识形态,是对兵团人实践活动的反映,实践是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兵团精神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容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屯田戍边精神,这表明了兵团精神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因此,弘扬兵团精神,建立和完善兵团精神的理论学习体系,必须凸显兵团精神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
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各族人民在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不仅铸就了兵团精神,而且形成了军垦文化,军垦文化作为兵团文化的一部分,理应纳入兵团精神的理论体系中,这样才能使兵团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纳入兵团精神的理论体系,使兵团精神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兵团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生动实践。兵团精神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增添了时代内容和具体范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两者的结合点。正是兵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紧密结合,为兵团精神的发扬光大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二)注重载体创新,拓宽兵团精神的宣传渠道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生产建设的精神支柱,是兵团人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发展新疆当地经济、维护民族团结、改善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强大精神动力,它的影响深远,理论博大精深,如果仅靠单纯的说教,会限制它的传播。所以,必须积极探索兵团精神的宣传渠道,创新宣传的载体,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
首先,要充分利用兵团高校和兵团企业的宣传优势。石河子大学是兵团高校的排头兵,是兵团人实践的产物,更是宣传兵团精神的主要阵地之一。国内许多著名的高校对石河子大学有进行援疆学科建设的计划,可以借此契机,使兵团精神从兵团高校的课堂走进国内其他高校的课堂,实现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与碰撞。其次,开展军垦旅游、报告会,组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使群众近距离接触与了解兵团的人和事,深化人们对兵团的认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重视发挥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三)充分发挥援疆人员的纽带作用,为兵团精神的弘扬提供更大的平台
援疆工作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维护新疆长治久安,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口支援新疆的省份都给予了新疆很大的帮助。兵团作为援疆计划的一部分,得到了对口支援省份的大力协助,特别是援疆人员的加入,为兵团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兵团精神感召援疆人员,援疆人员引领兵团精神。援疆人员作为援疆工作开展的实施者和践行者,在整个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每一批支援兵团的援疆人员,任劳任怨、忘我工作,为兵团的“三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对口支援兵团建设的过程中,作为兵团的一份子,援疆人员积极投入到兵团的建设中,并且在工作中,逐渐加深了对兵团和兵团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兵团精神不仅激发了援疆人员的工作热情,而且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援疆人员是连接兵团和支援省份的桥梁,通过支援兵团的工作,兵团精神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因而,应充分发挥援疆人员的纽带作用,使他们当好兵团精神的传播者、结合者和落实者,进而为弘扬兵团精神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1]班固.郑吉传[M]//汉书:卷七零.颜师古.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刘煦.吐蕃上[M]//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刘煦.封常清传[M]//旧唐书:卷一零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