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2015-08-15李晓霞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李晓霞

(南京大学 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210089)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梦作了阐述,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话掷地有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李大钊说:“盖青年者,国家之魂”,只有“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才能“鼓舞青春中华之运动,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1]170。毛泽东曾说:“青年乃国家之精华。”习近平曾强调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梦的历史证明,青年一代从来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戊戌六君子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五四爱国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平均年龄不足28岁。”[3]当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时间点与当代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同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冲刺合拍。因此,这一重担历史性地落在青年一代的肩上。当代青年一代承担着“中国梦”照进现实的责任,为了不辱使命,青年一代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并将个体的成长成才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凝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合力。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现中国梦对青年一代的责任要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宿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需要层次。“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找一个更加充实完善的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人需要发展并运用他们所具有的才赋,以使自己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4]83冯友兰划分了人生的四重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追求私利的自然、功利境界中迷失自我,应该努力朝自觉为他人、社会乃至宇宙服务的道德与天地境界迈进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5]498-500。马克思17岁就说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奉献的职业,他还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青年一代只有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建立在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事业中,才能提升人生追求的高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个人命运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6]“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7]志愿精神的精髓是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志愿者的行为不是法定的,是自发的、自愿的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的不求回报的公益活动。行动者的内在动力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崇高价值导向。青年志愿者是目前中国最主要的志愿服务力量,志愿服务顺应了青年一代自主意识显著增强的特点,尊重参与者的主体选择和价值实现。当代青年不再遭受物质匮乏之苦,缺乏的是心灵的充实,青年只有在积极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胡锦涛曾提到,青年志愿者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途径和舞台。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核心力量。大学生在志愿精神熏陶下,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的大梦想当中,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关爱,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公民意识与公共精神,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锻炼出实现中国梦的骨干人才。这与实现中国梦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实现中国梦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实现和谐正义中国梦。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互助友爱的民族。“中国梦”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域、各阶层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因而具有最高的和谐性。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础。党和国家已经把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志愿服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和生动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使人与人之间更多地体现为相互逐利的经济关系,弱势群体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难以全面保障。关注并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现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完善和健全之中,全面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有相当数量是为弱势群体提供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充满正义,大学生志愿者直接服务社会的困难人群和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帮助各类困难群众解决问题,为弱势群体争取平等权益和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给困难老人、残疾人、孤儿带去服务与温暖;大学生志愿者为下岗人员提供信息咨询与转岗培训,帮助下岗人员重获自我实现的平台;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与“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大学生志愿者支援边远地区教育事业,帮助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志愿精神的无私性使志愿者与受助者都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关爱,增强对他人与社会的信心,增加社会正能量,使社会更加和谐,助力实现和谐正义中国梦。正如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写到的那样:“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8]

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实现文化繁荣中国梦。目前中国处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期,加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个人主义抬头,道德滑坡现象频现,对青年一代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团结互助的美德。志愿服务行动具有崇高而深厚的精神内涵,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体现和传播。志愿者在平凡的社会服务中不辞劳苦、乐此不疲,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道德品质得以提升。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感染被服务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淡化人们的利己观念,强化人们的利他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是最活跃的人群,感染力强,因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引领性和传递性,可以从大学生扩展到全体青年,从青年扩展到全民。以志愿精神为纽带,可以有效激发社会各阶层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共同建构一种 “我志愿,我快乐”“我志愿,我美丽”“我志愿,我健康”的时尚生活方式,营造一种“我献出一份爱心,我也得到一份关爱”的团结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深刻变革,终将产生深刻的文化效应,最终形成高度信任的社会氛围,助力实现文化繁荣中国梦。

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实现美丽中国梦。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幸福之梦。当今中国,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与文化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并列,“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不仅是基于国家制度框架的经济转型,而且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理念,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个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唤醒每一位公民的生态意识,并自觉地付诸于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凝聚起无穷的中国生态力量,实现“美丽中国梦”。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软力量使用的是不同的手段(既非武力,亦非金钱)来促进合作,即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及为实现这些价值观做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9]7大学生志愿者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绿色环保知识,唤醒民众关注环境问题,促进全民生态意识的觉醒;大学生志愿者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转变为具体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人,引领社会的新潮流,助力实现美丽中国梦。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为了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真实状况,本文在南京市11所大学中开展抽样调查,探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真实状况。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856份,有效率92.8%。该调查存在的风险包括不仅限于样本容量偏小导致的结论片面性、被调查人的错误理解和填写失误、网络问卷环境造成的一人填写多份。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蓬勃发展,助力实现中国梦,我们需要找寻切实可行的路径,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群体普遍认为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意义更大(97%),但是选择主要有利于个人成长与个人理想的实现的受访者占40%,选择主要有利于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良好风气的受访者占39%,选择“别人都去了,我也不愿意落后”的受访者占12%,选择“参加志愿服务,学校或单位会给予利益”的受访者占9%;选择“志愿服务应该得到物质奖励”的受访者占22.6%,选择“完全义务”的受访者占45.8%,选择“应该得到特殊奖励或优先权”的受访者占31.6%。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出于功利目的或者随波逐流,在思想意识上没有达到对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的深度认同。因此,需要探索志愿服务进一步去功利化的措施。在高校大学生中通过思政课堂、演讲比赛、辩论赛、作文大赛等多种途径加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增强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引领作用,扩大志愿行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加大志愿文化的宣传,加大志愿礼、志愿歌曲、志愿标识、宣传片等载体的开发和传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向更多大学生传递志愿服务理念;同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服务中切身感受“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快乐,体悟人生的价值,增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引导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转化为信念动力,使无私的志愿服务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为持之以恒的长期行动。

(二)扩充志愿培训措施

调查中显示,目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局限于校园内(75.4%)或者专业性不强的社会服务项目(20%),对社会上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参与度低(2.5%),很多大学生不愿参加志愿服务是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志愿岗位(24.8%),从而打消从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绝大部分同学没有经历过岗前培训(82.3%)。因此,需要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高校专门开设志愿服务教育课程,根据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基本技能、礼仪规范等内容编成专门的教材或章节;通过素质拓展、心理教育等方式加大对志愿者进行责任心、归属感与团队精神的培育;在综合考虑大学生志愿者所学专业与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化的个性培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让大学生志愿者更多地了解志愿服务项目,参与服务项目的决策、设计和管理。大学生志愿者经过学习培训可以更好地达到志愿服务活动的要求,提高志愿服务的成效。

(三)探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调查中显示,愿意长期致力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受访者占64%,但是真正长期致力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比例极低。这使建立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变得尤为紧迫。(1)积极拓展适合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志愿服务项目时,要把当前社会需要与志愿者的自我实现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扩大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中的覆盖面。积极探索高校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合作的形式,让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在校园内设分支机构,使志愿服务管理基地化,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科目结合起来,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持续性;(2)提倡大学生为社会无私奉献,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无条件无限地向大学生进行索取,社会与高校相关机构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经费来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资金保障。(3)政府要加强对志愿者服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规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时承担后果的责任方,从法律上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与社会权利。(4)为了更好地激励大学生志愿者,学校与社会特别要注意完善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措施。如制定量化标准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定期评选优秀志愿者和杰出志愿团队,颁发奖章,大力宣传。通过以上措施,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总之,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当代大学生是中流砥柱,义不容辞。在校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锻炼才干、磨炼意志,将志愿者的成长成才、个人幸福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1]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3]冯秀军.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2013(6).

[4][美]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6]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勉励当代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05-05.

[7]张琳.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7(4).

[8]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N].人民日报,2013-12-06.

[9][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