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

2015-08-1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过程

刘 鑫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当代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是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下青年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问题。在全球化时代,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凭借其强势语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造成了严重冲击,不仅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同现代西方文化同质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同时也引发了当代中国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危机。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在现代语境中,“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然成为一个极具扩张性力量的“现代性”(modernity)概念[1]。它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的多维度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过程本身具有不可逆转性。全球化的范围涵盖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多个领域。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全球化的过程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文化或文明的全球性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这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或发生冲突或相互融合,最终加深了世界各个国家彼此间的联系”[2],形成了一种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目前,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当前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凭借其经济、科技的强势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文化入侵”,目的是要使西方文化通过全球化过程成为世界性的主导文化。如果单纯把全球化看作超越多元性的文化差异之上而达成文化共识的有效手段,那会陷入西方制造的“文化陷阱”中,结果必然是西方外来文化对本国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严重侵蚀,使文化的全球化过程违背了其提倡多元性的初衷,演变为文化的同质化和一体化。第二种看法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平等的动态参与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必然伴随着文化冲突、风险和挑战,其负面作用明显。但是另一方面文化传播也并非是单方向的,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也会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能对西方文化本身进行有选择的接受和改良。第三种看法则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不仅不会导致文化的趋同化,反而会强化文化的民族性,促使民族文化的觉醒,推动传统文化实现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并以新的形式、新的面目出现,最后的结果是产生文化的多元化,并且不同文化间难以融合。以上三种看法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都明确指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间的相互碰撞,文化的多元并存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二、当代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认知困境的成因分析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并以其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等特点为世人所熟知。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受到了包括外在环境变迁、文化多元并存、世俗文化盛行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因素影响,导致了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疏离,造成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认知困境。

(一)外在环境变迁削弱了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需要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来实现。在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在传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还是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始终有限,使得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的来自于抽象化的非理性认知。首先,除去因为汉语语文教学需要而保留在课本上的部分唐诗宋词、文言文以外,传统的诸子百家典籍、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已经不再是青年教育过程中的必读书目,缺乏系统思考、学习的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一个零碎化的层面上;其次,由于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现代西方文明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当代青年践行传统礼仪制度的外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3],造成了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最后,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激发了当代青年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推崇个体发展、强调个人价值成为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强调奉献和秩序的传统文化受到冷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冷漠。

(二)文化的多元性加剧了青年对文化选择的焦虑

自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一方面各种外来文化在传入国内后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依然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因为提倡文化发展体现多样性的时代需要,所以其本身并不对其他文化产生排斥,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目前中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状态。首先,当前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种开放性和深层次的多元化,即从里到外,由浅层到深层的多元化”[4],使当代青年在文化选择方面具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青年自身价值观念的形成已经不再必须依赖于对传统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其次,在多元化的文化之中,存在着一些否定传统文化的外部因素。比如有些人把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归结为民族文化的落后,或是以中国文化的负面因素来呈现虚无历史主义的表象诋毁传统文化,或是以重新审视文化的名义来否定传统文化,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误区普遍存在于青年群体之中,加剧了当代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

(三)流行性文化盛行降低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诉求

流行性文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现代传媒为介质的批量生产和消费的一种文化形式,其具有传播范围广、影响时间短、易于理解等特点。流行性文化的产生有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因素。当代青年在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心都处于空虚疲惫状态,流行性文化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和释放青年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但是另一方面,流行性文化对当代青年也具有很大的负面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流行性文化特别是世俗性文化是“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其诞生和发展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娱乐心态,并不具备文化传承价值”[5]。此外,流行性文化在迎合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占用了其有限的时间,传统文化与之相比,又过于博大深奥,缺乏对青年群体具有的吸引力形式。因此,流行性文化的出现降低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意愿和认知诉求,加剧了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冷漠。

(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造成了当代青年的文化迷失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场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都会对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所衍生出的市场经济文化也在悄然改变着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市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物质财富意识等观念,在推动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从道德优先的“以仁为本”向个体优先的“以人为本”转变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念。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的实用主义文化,倡导以务实主义原则作为当代青年文化选择的首要标准。这些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使得当代青年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汲取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最终限制和束缚了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三、加强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路径探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的复兴归根结底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加强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是提高青年自我修养的客观需要,更是当代青年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要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一)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视野下加强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必须使传统文化保持与时俱进,以增强其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同外来文化的竞争力。首先,要倡导运用现代媒介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要体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其次,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化的持续性创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优势,同时要以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方式推动对外文化传播,增强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后,针对多元文化并存造成的青年文化选择困境,要加强和巩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本土性特征,增强民族传统和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共鸣。

(二)构建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环境

加强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必须构建良好的文化传承环境,增加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途径。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认知氛围,以严肃客观的态度诠释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其次,要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误区,增强传统文化内容在高校教育中比重的同时鼓励青年阅读传统古典文献书目,提升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针对当代青年在文化认知过程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一方面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缓解其对文化认知的焦虑感;另一方面,要提供更多感知运用传统文化的实践空间和机会,增加当代青年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为其系统性理解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四、结语: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

近几年来,随着百家讲坛、孔子学院、汉服运动等现象的出现,国内外掀起了一阵青年学习和追捧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这种热潮产生的背后,反映出在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步觉醒和走向复兴。首先,目前中国正在从亚洲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做出战略转型,这种和平崛起的过程需要以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其文化支撑。其次,国家的日益强盛,推动当代青年重拾文化自信,增强了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度。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一代青年的精神匮乏和道德迷茫,迫切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倡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倡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目前社会发展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加深,当代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和自觉意识也在提高,青年群体开始通过增强传统文化认知的方式来体现自身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性。这些因素都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虽然中国青年对于传统文化还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但是这种认知困难并非不能被克服,而全球化本身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亡,相反只有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并在全球化时代被继承和发展。

[1]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2]管琪琪.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及引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4]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长春:吉林大学,2005.

[5]刘丙元.论青年的文化自觉与青年文化担当[J].青年探索,2011(5).

猜你喜欢

全球化传统过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全球化陷阱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