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青年交往困境及其教育新探
2015-08-15温海霞
温海霞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现代社会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大数据时代,即靠先进科技支撑的以“数据”“信息”“计算”“符号”等为标志的互联网、计算机、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部分,使人类的思维方式、交往形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是一场思维的大变革[1]。青年作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社会先进群体,是使用互联网最广泛和直接的群体,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对尚未形成明确价值观的青年群体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不可抵挡的诱惑。在现实的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制约着青年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利于实现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违背了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基于此,要树立大数据思维理念、在青年教育实践中加强合群性教育,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精神熏陶中满足青年的精神需求、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构建良好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教育合力作用下使青年树立理性健康的交往模式,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对青年交往的影响
作为人的个体生命的生产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2]34。可见,人的本质的形式从一开始就与人的交往相联系,交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和前提。远古时代,迫于生存的压力,人类形成了原始的物质交往关系——群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产资料的劳动发展到私有制形式,物物交换产生,确立了商品关系、经济关系等。现代社会,交往构成了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的充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青年群体作为各种需求强烈、求新探险欲望极高的群体,在大数据时代中,其思维、思想、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各种诱因给青年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巨大的变革。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拓展了青年的交往范围
传统的青年交往更多的是基于同学、朋友、工作伙伴、亲人等熟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囿于时空的限制,交往局限在自身所处的狭窄的圈子中,随时间的流逝,总体上呈现出地缘性、业缘性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的跨时空性、时效性、快捷性、隐匿性、虚拟化使青年的交往突破了地域、时间、熟人的限制,延伸至更宽更广的范围,覆盖了更多的朋辈群体。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可以与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进行无障碍的畅通交流,由于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青年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伪装,消除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的干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与任何人进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求得大家的帮助和认可。通过微信、微博关注名人、网络热点人物或进行思想、观点的网上发布迎来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与微友形成有效互动,大大拓展了网上朋友圈。网络的便捷性、随时性也打破了青年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而疏于与老朋友的联系,通过网络互动增进朋友间的关系,拉进与陌生朋友的距离,从而深化感情,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拓展交际圈。
(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青年的交往环境更加复杂化
交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也为人的交往活动提供了一种现实空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在青年群体中的普遍性发展,逐渐渗透到青年群体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及日常交往中,成为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新型平台和空间。青年的交往环境分化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即时化、信息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隐蔽性,传播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也由此增加。这就使得原本单一的现实环境更加多样和复杂: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现代、大众与精英、本土与外来等思想文化交织交锋,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的环境。这也要求现实环境必须进行改革调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面临这些挑战。青年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必然要进行鉴别选择,抵制各种诱惑,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虚拟环境成为青年交往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现实环境,虚拟环境更加具有诱惑性、不可控性、隐蔽性、渗透性,是不良信息和谣言散布的自由国度,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信息化技术进行网络环境的干预和污染。青年处于价值观稳定形成时期,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环境,想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很难做到的。
(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青年的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
随着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一种工具,网络空间成为一种新型的值得深入研究的交际空间。“从某种角度来讲,网络为人们的传统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通信工具,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本身已由通讯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进而形成了网络亚文化群的网际交往形式。”[3]一方面,网络作为青年传统交往的拓展和延伸,使传统的交往方式更加多元化,与以往打电话、发短信、面对面交流,现在QQ聊天视频、微信语音聊天、微博关注互动、电子邮件等更便于青年及时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解决心理困惑,也迎合了青年内隐性、含蓄性的心理特点,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网络交往成为继传统交往之后的一种现代交往方式进入青年群体的交往圈,并逐渐成为青年占主导地位的交往方式。网络社区、虚拟社会、朋友圈等已成为青年讨论社会热点、相互交流的主阵地。基于青年喜欢求新求异的思想心理特征和网络的新奇诱人,网络交往成为深受青年群体追捧的交往方式。
二、大数据时代青年交往的特点
毛泽东曾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4]466青年成为最易被大数据感染和影响的群体,因此,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渗透到青年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青年交往的新的一种场域,青年交往呈现出一系列特点,交往需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一)交往需求越来越强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5]36这就是说,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要与自然界、社会发生交往关系,同自然界发生的物质交往是人类创造物质生产资料的交往,而同他人发生的精神交往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人际交往,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网络。大数据时代中的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和便捷性使得青年更加倾向于网络交往,在广阔的空间中不加约束地展现自我,而疏远了现实中的熟人社会,“踏着铃声进出教室,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是对青年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一旦进入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内心变得空虚和孤单。而青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他们获得友谊和理解、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对正常人际交往的渴求,不仅是青年获得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也是满足精神需求,维持身心健康发展,增加生活动力和自信,促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交往的方式虚拟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将人类带入了一个虚拟的陌生人社会。尼葛洛·庞蒂曾说过:“在虚拟现实中你可以张开双臂拥抱银河,在人类的血液中游泳,或者造访仙境中的爱丽丝。”[6]23空间的虚拟使青年跨越时空限制,突破了交往范围,交往触角伸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宽泛的人群;角色虚拟使交往者处于相对平等、无直接利害冲突的位置,实现了自身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从而有利于短暂性人际关系的建立。虚拟交往空间的扩大化、交往行为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青年追求的理想主义更容易在网上的交往中得以实现。虚拟网络提供身份的隐匿性、变动性使得青年在交往中更加注重自我,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选择性增强。这些都使情感丰富的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这种虚拟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交往者来去自由,行动方便,若碰到不喜欢的对象或遭遇尴尬局面时,可即时退出或以新的角色重新进入。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可大胆直抒胸臆,而不必如现实中那样胆怯心虚,因而容易达到交流的较深层次,以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满足了其倾诉衷肠的需求。
(三)交往的过程快餐化
交往过程的快餐化指交往的目的只是为了暂时满足精神需求和眼前利益,而缺乏真诚与情感的肤浅交流,双方都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而非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友好关系是从相识、了解、不断交流与磨合的过程中长时间逐渐建立起来的。从陌生到熟悉;从普通聊天到互诉心事;从互帮互助到肝胆相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同样的,关系的破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总是有感情的动物,人心是慢慢变冷,关系破裂的过程就像温水里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亡命。不同的是,大数据时代使得青年人习惯于将一切都加以量化,预测其效益的功利方式来处理,用数据的方式来计算回报得失,交往日益变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为某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双向互利关系网。因此,虚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往往是快餐式的,基于共同的话题和利益迅速建立起来,一旦没有了共同的信仰或自身的问题解决、目的达到,关系将自动解除,没有任何感情,只是双方为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利用工具。
(四)交往的目的功利化
信息管理专家涂子沛认为,“大数据”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和“大发展”[7]。然而,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海量充足和数据的精细分析,也逐渐改变了青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使其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更加关注理性和效益,倾向于对一切都加以精确地分析和预测,而不是像以往的凭感觉、感性地去决策。正如邱基尔和舍恩伯格指出,“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交流的方式,大数据则标志着社会处理信息方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可能会改变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8]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表现在交往中,就是将交往当作利益互补的交易关系,运用数据分析这次交易过程中的经济效益,预测是否能从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交往变得功利化,在确定交往对象之前,全面搜集对方的身份、学历、家庭背景等信息加以分析筛选,很多青年更倾向于找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潜在对象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无形地在心中树立了一把衡量利益得失的标尺,时刻在算计代替了真情的付出,交往目的利己化愈来愈严重。
(五)交往的思想“自我中心”化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与青年密切相关的是信息网络日新月异,智能手机、iPad、可穿戴移动设备等智能移动终端不断涌现,使青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变得更加自主和自我,无论是学习、交流、娱乐、聊天都可以通过这些移动设备自主地选择和享用,而并非与他人共享或考虑他人感受,更加随意和自我。但一旦进入现实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使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就变得失灵,在与他人交往时,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大数据时代还改变了青年人的常规思维,数字本身的精确性、信息的可视化、可量化等自然科学的方法不断熏陶着青年的思维方式,定量化的分析和研究愈加凸显。这些都促使青年思维更加严谨精密,对人对事苛刻严厉,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瑕疵,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倾向于以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为价值标杆去衡量别人,站在自我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严格按照自己确立的标准权衡交往关系中的利弊,以自我的思想意识处理交往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凸显出人际交往思想的“自我中心”化。
三、大数据时代青年交往教育路径新探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青年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而正常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青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新形势下探索青年交往策略,提升青年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契入大数据思维更新青年交往理念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对数据的认识从满足于样本数据到使用全体数据;从追求精确性到容忍混杂性;从关注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的思维大变革。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交往思想要契入大数据思维,增强数据意识,更新交往理念。首先,要树立包容大度的理念。交往不是单个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切磋、磨合、互动的过程,是不同思想观念、价值观相互碰撞冲突、容忍妥协、渗透共融的过程。所以,要求交往对象求同存异,善于接受外界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具有开放宽容的心胸。其次,要扩大交往界限,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渗透,从性格相似、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对象到各种性格迥异,甚至向不同阶层的人群发展。不同的人身上总有自身的闪光点,在这种复杂的人群中历练、切磋、交往,可以使青年增强交往技巧,从中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再次,要注重运用大数据分析不同对象的内在需求、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及交往关系的程度大小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交往关系。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犯罪嫌疑人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以及复旦大学BBS中表露过过激言论,如果采用大数据技术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教育帮助,就可以及时调节改善同学之间关系,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最后,善于运用大数据思维分析交往关系的远近程度及熟悉度,要遵循刺猬规则,人与人之间保持黄金距离,交往关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利用合群性教育理论弱化青年在大数据时代的交往弊端
人是群居性动物,任何时代的任何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环境之中,生活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个体的满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离不开群体,离不开群体他者成员,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9]42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合群性理念并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推动下加强青年的合群性教育。首先,学校要在课程中融入合群性教育思想。学校教育是青年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整合课程教育资源,将合群性理念和要求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在课堂学习中无形中习得合群性思想,将其内化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加强群体活动的思想动力和源泉。只有具备了这种合群交往的思想意识,青年才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只有深化理解交往中的原则和规范,才能在合作探究中共享资源,促进交往关系的改善和优化。其次,家庭作为青年成长生活的避风港湾和接受教育的启蒙场所,青年的思想、性格、交往风格深深刻上了家庭教育方式的风格和其父母为人处世的烙印。因此,父母要注重从小为子女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培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身体力行、身教示范,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寻找各种机会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和独立解决矛盾纠纷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群体互动,加强协同讨论交流性学习,在集思广益中增强教育效果,培养合群观念,养成合群习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共同成长。人是现实性的人,并非抽象意义上的孤立的人,人的主体性只有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存在,即在交往过程中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可中才能实现,是一种交往实践过程的延伸或结果,是一种“共存”的社会性交往的体现或展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在集体精神氛围中熏染青年的合群性,构建主体间的教育模式,让青年在大数据时代的冷漠人际关系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增强交往的主动性。
(三)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
心理疏导即疏通和引导,主要对心理有偏差和不健康倾向的人群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引导其正确地对待生活。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实现这一功效方面具有更加实在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使人的思想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幻莫测、日新月异的信息数据使得青年的思维变得迅速、敏捷和更为理性,情感丰富但又极其脆弱,遇到事情变得不知所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句话有了更加确凿的论据,使青年在潜意识中不再相信一切,淡漠了情感等思想层面的东西,追求肤浅表层的物质利益,交往越来越功利性和利己化,自我中心意识严重,抱怨、嫉妒心理滋生,心理发生扭曲。而心理疏导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青年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寻求精神归宿。
大数据时代要加强对青年的心理疏导:首先,建立健全青年心理问题舆情汇集反映研判机制。无论学校、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家庭都要深入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青年最关心、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了解困难、个性偏激青年的心理动态,运用先进数据加强对青年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增强心理疏导的针对性。其次,对严重缺乏交往能力或交往困境突出的青年,社会应为其建立心理防御体系,配合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专业的咨询与思想教育,通过一些专门的咨询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冲击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等进行心理问题的治疗,同时予以思想上的疏通和教育,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和温暖,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其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心理希冀,克服错误的交往观念。再次,青年应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和调整,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积极与他人交往,自觉把自己融入群体中,在集体中寻找自我存在感,感知自身价值所在;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美国心理学家比特认为,世界上大概有一半人具有自虐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丧失自信心,甘心乐意让别人压在自己头上。所以,最重要的是提升青年自身的感悟体验,注重反省和领悟,从自身的角度促进交往理念的转变,才能够在大数据时代与他者进行友好和谐关系的维持,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刘海涌.互联网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上册[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郑腾川,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7]杨阳.浅谈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13(17).
[8]姜浩端.大数据的本质及其可能的影响[J].中国经济报告,2013(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