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变迁的道德诉求
2015-08-15刘文
刘 文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0098)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期,为避免社会失范现象出现,政治要求道德与其协调一致,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然而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复杂且呈现出一种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的局面。历来的研究思路通常是政治措施的实现要合乎道德目标,政治作为一种同其他行为一样的行为也追求“善”的目标且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善”。也有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认为政治目标不同于道德目标,用完全合乎道德的方式治理政治,政治只会走向衰败而不是昌盛。政治与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以特有的方式作用于经济基础,且两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道德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但又具备其他意识形态所不具有的特点,即多层性、稳定性、社会性和规定性,不存在“超阶级”“超人类”的道德。政治与道德关系问题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一
道德,moral或morality,本意是遵循着“道”(根本原理、原则)而获“德”(“德”通“得”)的东西,通常是指所获得的优良品质、品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来说,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不具有强制性,是一种主观性的存在,是一个人精神世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黑格尔把道德看作自由意志的主观精神形式[1]109,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人的实践精神把握整体的形式[2]752。道德的尺度是德性的善,反之是德性的恶。
政治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领域,内容丰富且由各种政治现象构成,诸如政治活动、依赖的环境、条件。各种政治现象是政治活动的结果,政治是一种人为现象。因此,政治也可理解为政治活动。政治到底是什么?学者们见仁见智,赋予政治丰富内涵,通过分析种种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为实现、扩大和维护一定人群的利益而服务,目的明确。正如列宁所说:“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护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3]72
任何文化类型文化结构必然包括政治与道德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政治的主要内容在于有效分配资源,合理调控权利——权力关系;道德则是“布施”、指引价值导向,两者对立统一而存在。政治是控制、管理社会秩序的实现过程,也是道德价值目标的选择过程,政治需要道德的支撑。但政治与道德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作用于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和谐发展。
政治和道德完全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利益。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后盾,通过行使政治权力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扩大、维护一定人群的利益。人有私欲,必有利己的一种自然倾向,由此,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利益相互妨碍相互受损现象。政治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依靠强有力的政治权力制定规范且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保障人们在自由谋福利的同时不出现利益妨碍利益受损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政治改革就是不断再调整用于规定和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规范的有效途径。道德作用利益的方式完全不同于政治那样集中那样直接。道德是深受政治所制约深受传统观念所左右的以善恶为衡量标准的意识形态,往往通过舆论手段谴责危害个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某些思想或行为。政治往往借助于有意无意中形成的上升为道德层面的个人自觉行为实现自身规范目的,从这角度上,道德是政治的辅助工具。
政治和道德都反映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反映角度不同。政治与道德的原则性区别在于政治是一种强制性力量,而道德则是个人的自觉行为。政治依托于国家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注重全局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不容商榷,具有强制性。道德则完全不同,依靠长期文化积淀形成的善恶标准、正义追求、风俗习惯等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某种观念、情感和意向的建构,实现约束个人损害他人利益、协调个人社会利益、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政治虽依托于国家机器以强制性的方式,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但是政治效力的真正实现却以道德的支撑为基本点,政治需要道德信念、道德舆论、道德评价、道德实践等有形无形力量的支持。道德能起到政治手段所不能及的作用,现实中,道德也正是以一种不成文的“制度”、“规范”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扶正祛邪,褒贬于一切领域的事与行为。
由此可见,政治与道德产生于调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具有相同的终极目的指向,即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仅仅手段性质有别,一种是物质手段,另一种是精神手段。政治在政治生活领域造就政治终极价值且是最根本价值,道德在道德领域指向道德终极价值。政治终极价值与道德终极价值的一致性意味着政治与道德具有同源性。正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设计的古典国家理论,政治和道德通过成功的模范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
二
政治本质内容包括利益、权利和权力三个方面,政治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围绕利益、权利和权力所建立起来的包含价值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必然反映到道德领域,并对个体道德意识、道德评价、道德行为等产生影响。政治体制改革道德诉求的重要方面就是政治本身所属的道德目标的实现。
孟子认为,衡量一个统治者权力是否正当的标准是看其政治是否有德,极端无道的政权,以暴力推翻之就具有了政治上的正当性。政治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根本特征是政治目标要实现道德的“善”,政治任务则是采取合适的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现“善”的目标。柏拉图认为,政治的统治艺术就是要把各种美德编织进社会之中,从而使得国家能够顺利地达到其道德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所以“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那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4]34。商朝被周朝所灭归根结底是政治的腐败,政治的无道无德。周公辅弼成王时作《召诰》,商朝“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箕子向武王建议治理国家应做九件要事,均与道德有关,即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尚书·周书·洪范》)周王秉承了道德的“善”,即“敬德保民”,注重“德治”,政权最终取得民心所向。由此,政权是否是正当存在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政治是否“善”。
政治的道德诉求不仅要求政治具有道德属性,追求政治的“善”,而且要求政权统治者自身拥有很高的道德品质,对从政者道德品质的注重是实现“善”政的重要方面。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也强调:“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重德政轻刑政提倡注重从政者道德品质,是因美德本身具有很强的感染性、示范性、传播性,比刑政更能够有效长久的实现睦人际,美风俗,改善内心,明耻知礼,改善政治关系。根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典理论,一个国家是否真的是一个国家,应当取决于该国家的统治者是否具有德性,即正义。
三
政治与道德的价值从根本上是相通的。卢梭通过对道德风尚的历史研究使他认识到,一切问题在根本上取决于政治,而且任何民族的道德样态永远都是它的政府的性质使它成为的那个样子[5]389。卢梭甚至将道德标准视为他的政治理想,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就是那种能够使它的人民更富有智慧和更富有道德的政府,政治问题本质上是道德问题。
政治和道德都以利益为基本点,由于两者所代表的利益指向问题建立起本质相同却表现形式相同或相异的关系模式。正是由于这种隐性的内在关联的存在,政治和道德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建立了对立和统一的互动关系模式。政治在利益基础之上建立起权力——权利关系,而道德则是基于利益树立起精神——价值关系。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根本对立,不仅存在政治上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反统治,也存在道德上不同阶级间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斗争,政治与道德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不同,所持的阶级立场建立的关系模式必然相异。在无阶级对立的社会,国民根本利益一致,政治与道德代表利益指向相同,价值取向有着最大可能的一致性,此时,政治维护道德,道德支持政治。政治与道德建立了良性的双向互动,政治体现出其本应所属的道德目标,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实现道德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四
政治与道德的这种终极价值诉求一致的内在关联决定了政治改革必然要有道德诉求。政治改革从本质上讲改变的是权利——权力关系,但从根本上讲改变的是利益关系,因此,政治改革的发动、进行、结果必然与道德相关。政治改革的每次发动推动了政治生活的再变迁,政治生活变迁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利的要求,旨在巩固和完善其政治运作模式而进行地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变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的调整再调整过程。中外历史上任何一次政治改革的发动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运作模式的转型,政治改革的意义远远超出改革其本身所预想的价值。政治改革实现了政治进一步民主化、开放化和社会化,间接促进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政治改革摇身一变成为道德进步的动力源泉。
政治改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改革”不仅包含明确指向的狭义的政治改革,还包括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在此文中仅指狭义之意,即政治改革是指政治权力拥有者围绕公共权力以渐进的方式旨在消除政治体制、政治结构中存在的已不适应国家发展的政治弊端而实施的一系列调整与转变。那么何谓政治弊端?众多学者认为,政治弊端在形式上表现为政治制度或政治运行机制的无效能,在本质上表现为政治价值目标难以实现。政治改革准确把握还需了解另一个词的含义“政治革命”,“政治革命”似乎同政治改革有相同的政治权力目标指向,但两者具有明显的本质区别。政治改革实施的目的是为维护、巩固当下的政治制度,目的明确且计划性强,过程相对缓慢,多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政治革命则完全不同,旨在推翻当下存在的政权建立新政权,过程相对快速,多采用革命或暴力的方式实现。
政治改革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政治制度的工具职能和体现政治制度的道德属性。政治制度是为国家、单位和个人参与政治活动而创立的权力运行系统,其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刚性手段实现某种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巩固。从社会基本结构的角度来讲,所有存在的社会制度都从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是为参与政治权力而设立的制度化安排。政治制度创设本身就具有工具属性且又被贴上道德属性标签,政治制度需要道德层面的支撑。所谓的政治制度的道德属性是指每一种政治制度都必须持有某种特定的信念或信仰,具体指某种政治制度到底代表哪部分人群的根本利益或者优先代表那部分群体的根本利益。身处不同社会结构下的公民随着政治改革的实施,政治制度道德属性的不断变化,公民利益有形无形中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代表所有公民利益的政治改革的政治制度变迁才是最理想的变革。
政治制度是属人的制度,人是政治制度中的人,政治制度是人创立的制度,人是政治制度的主体,离开人的政治制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应不仅关注人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关注人的精神需要。政治制度体现人的精神需要,体现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由此人的精神需要的关注体现政治的道德诉求。正如范进学所言:“制度既是一种秩序规则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换句话说,制度是以人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用以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则化结构体系,是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设计的,当然也体现着人的精神领域的价值和观念,它不仅关注外化的秩序形式结构,而且还注重制度结构体系安排的合理性与公正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和增进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发展等福祉方面的价值。”[6]227政治制度结构安排体现社会的公正性,孕育于政治制度建立的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具体体现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分配中。罗尔斯曾指出:“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这些原则要在这些制度中掌管权力和义务的分派,决定社会生活中利益和负担的恰当分配。”[7]1所以,从属于道德层面的社会正义“善”的目标是政治制度的内在深层追求,社会正义体现政治的道德诉求。
梳理近代以来政治学、政治制度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发现,历来存在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力图代表被制度认可的公民的利益,无论在何种程度上都体现出其道德属性,即正义的追求。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上的善就是正义,这种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8]148。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一种正义的政治制度应该“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和主张”[9]252。正义如何才能实现,柏拉图早就给出了明确答案。柏拉图将理想国设计为“正义”之国,认为正义是国家制度的原则,认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只要各司其职、各守其德,就能实现正义。
当前我国实行的政治改革无论是规模还是程度都远远超出以往任何一个阶段,人民对道德对正义对“善”的渴望也超出以往任何时间段。政治改革、政治生活的变迁需要将政治制度的工具属性与本就含有的道德属性相结合,在政治生活变迁中体现道德诉求,在道德追求中实现政治目的。政治改革的过程是政治生活变迁的过程也是道德诉求实现的过程。政治制度正义的实现是道德诉求的表征。国家的主体是人民,政治改革的主体依然是人民,政治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政治改革带来的政治生活变迁不仅需要政治工具的有力支撑,也需要借助于道德的不成文“规范”实现自身政治目的。
[1][德]黑格尔.法哲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6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颜一.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康绍邦.政治名言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6]范进学.权利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7][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9][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