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群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8-15陈凤
陈 凤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基于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群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陈 凤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机电产品营销人才需跨专业培养其岗位能力,苏南地区企业对机电产品营销人员需求量较大,急需懂技术、会经营的营销及管理人才。文章对比了当前高职院校采用的几种培养模式,提出依托校企合作划分不同阶段动态推进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
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群;复合型人才培养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能够推动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如何实施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的体制与机制需作怎样改革,需要职业院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自身特色不断探索。
机电产品营销是典型的跨专业培养岗位能力的专业方向,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机电工程技术知识,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贸易管理与经营基础知识,基本的财会专业知识及较强的机电产品营销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的岗位有: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市场开拓与管理、客户关系维护,以及信息加工与处理等。在对无锡市几十家五金机电生产及销售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对机电产品销售人员需求量较大,但由于机电产品营销工作具有复杂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能要求比较高,急需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型营销及管理人才。
目前苏南地区机电产品营销从业人员大多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小型企业营销人员一般具有大专学历。从业人员中,41%毕业于机电数控专业,23%是营销专业,26%的人员专业并不对口,来自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纺织、英语等多个专业。人员流动性不大,待遇较高。[1]
一、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跨学科人才培养最早起源于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它不是几门学科课程的随意拼揍,而是经过系统化、规范化论证的课程体系。哈佛大学在2004年4月提出具有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性、灵活性的哈佛学院课程,其中的“综合性”就是强调跨学科内容。跨学科的实施可能是由一位知识渊博和兴趣广泛的教师来教学,也可能是联合教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允许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多个专业学习研究某些特殊课题;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跨学科复合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联合进行一门课的教学。[2]
我国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变革。北京大学按类招生,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学生在校经过一、二年或三年的基础课的学习后,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还开设了宽领域的通识选修课。浙江大学提出本科教育前期实施通识教育与大平台教育,后期开展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以主修、辅修、选修的形式进行专业确认,打破专业壁垒。[2]
(二)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机电产品营销岗位涉及产品销售、客户服务、活动策划、市场调研等,需要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这种复合岗位人才培养用单专业培养模式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实现。江苏省内高职院校中,开设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院校共59所,标明具体行业方向如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机电产品营销的有29所,其中以汽车行业最多,汽车营销及机电产品营销大部分隶属于机电系。[1]目前,苏南地区开设具有明确机电行业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但也有不少职业院校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虽未开设机电产品营销专业,但提出了以“机电类专业为支撑,培养掌握机电产品知识的复合型营销人才”为其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与五金机电商会的几家企业合作,进行了“订单班”培养,培训企业迫切需要的机电产品营销人员。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双学位(历)制、第二学位制、通联培养制、主辅修制、选修课制,但职业教育不能仿效本科教育的通才教育,应该采用针对某专业岗位群,有专攻又相对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前尝试过以及正在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双专业制
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前二或三年学习第一专业,和单一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无差别,第四年学习第二专业课程,不进行转系和转专业。如机电一体化专业/日语专业,前三年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后一年学习日语专业,这一模式的成败和双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及企业需求息息相关。这一模式的缺点是学制较长,学生就业还是以第一专业为主,大多数学生感觉多学的第二专业对就业及职业发展没有优势。
(二)订单班模式
学校和企业合作,根据岗位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一入校就进入订单班学习,或学习一到两年后组建订单班。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某企业或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跨专业组织教学。这一模式比较适合职业院校,降低了职业院校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等风险,优势较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培养效果和企业期望仍有差距;企业先期投入成本较大,合作热情不高。
(三)学徒制模式
这一模式类似于订单班模式,方便实现跨专业培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同的是,订单班模式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培养人才能力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学徒制模式强调学生在企业岗位上实习实训,除了完成学校课程,还由师傅进行指导教学,在企业岗位上实践,和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目前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比较认可的方式,但实施有一定难度,需要企业和学校合作意愿良好,协调生产充分配合,企业和学校的先期投入都较大。
三、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培养实施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及特点选择适合的培养模式,跨专业培养应该对应特定的岗位群。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群,有较大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对于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群的复合人才,适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做到有针对性、有周密规划,从而实现高效的、有市场前景的人才培养。这一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先期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及和企业良好合作基础,不断向前推进。
首先,联系机电产品生产及销售不同规模企业,调查人才分布情况及机电营销岗位人才需求、能力需求等。其次,挑选合作意向好的企业,探讨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在合作办学模式、教学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形成校企深度融合、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合作办学模式。然后选择企业中有经验,有素质能力的人才进行授课或指导实习,并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建立人才资源库。可以组建“订单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试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机电产品营销人才。然后根据培养效果及企业反馈,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向前推进。
(一)根据机电产品营销岗位职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机电产品营销岗位职业要求,分解所需职业技能和知识要求,再将对应的各个能力分解至各个课程及实训操作,作为培养目标和任务。比如,岗位职业要求一:运用公共礼仪与遵守职业道德。对应技能要求有:具有一定的公共关系能力;具有策划组织企业外部、内部公共关系活动能力;掌握企业中化解危机的程序与方法,能处理企业的一般营销危机;能在不同场合从仪表、着装、姿态三个方面,运用合适的礼仪规范等。对应知识要求有:公共关系的建立于维护;商务礼仪训练;商务文案写作;法律基础学习等。可将这一知识与技能培训任务分解到《商务礼仪》、《法律基础》等课程进行教学。岗位职业要求二:掌握机电产品技术。对应技能要求有:掌握基本的视图原理;熟练绘制一般机械零件的零件图;会阅读常见机电产品的图纸;了解机电产品的传动原理;了解常见机电产品动力系统;了解常见机电产品控制系统;了解常见机电产品工作原理;了解车、铣、刨、磨等机械加工方法。对应知识要求有:工程识图,电工基础与识别,机械产品知识与实践,电工基础与识别等。可将这一知识与技能培训任务分解到《电工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电产品知识》等课程进行教学。其他岗位职业要求还有机电产品营销策划;实施机电产品营销服务;进行机电产品网络销售;掌握机电专业英语及常用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与营销问题研究能力等,都分解到相应课程进行对应培养。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和实习的实战力
成功的机电产品营销人员的关键能力是客户服务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4]因此,学生要跨专业地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实训环节可利用校内机电专业各类实验室、营销模拟实训室、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进行阶段性实训,设置专项技能实训(车、钳、电工、会计统计技能、市场调研技能等)和综合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机电产品认知实习、网络营销实训、营销实践、毕业设计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紧扣。通过课程实践环节,专项技能实训及岗位实习环节,对这些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强化。
(三)突出为企业服务功能
充分考虑企业用人需求及要求,虽然同是机电生产或销售企业,他们对营销人才的要求却不尽相同,有些企业需要产品营销及售后服务人员,对营销能力、沟通能力要求较高;有些企业需要生产管理及服务人员,对机电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要求较高。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安排的调整,充分考虑企业的要求,及时反馈意见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总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让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只有学院、企业、行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才能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向前发展。
[1]盛晓兰.高职院校机电产品营销专业建设探讨——基于苏州地区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14-17.
[2]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96-399.
[3]许桢英,王匀,李萍萍.工科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85-88.
[4]刘莉华.从胜任特征看顶尖机电产品营销人员的成功要素[J].江苏商论,2010(1):107-108.
[5]罗国生.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1-12.
(编辑:张雪梅)
Mode of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Engaging in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 Marketing
CHEN Feng
(School of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214153,China)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 marketing personnel need to be trained with interdisciplinary abilities, and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there is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the management personnel with both technological and marketing expertise.This papercompares the training modes applied currentl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n puts forward a dynamic mode,with the training proces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eriods,and supported b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proposes training methods.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marketing posts;train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G 719.21
A
1671-4806(2015)02-0078-03
2014-12-10
陈凤(1979—),女,安徽砀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