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2015-08-15陈学凤
陈学凤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陈学凤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全球化、科技滥用、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当前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生态价值观念、绿色行为方式和生态法律规范。
文化认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
一、全球化、科技滥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冲击
(一)全球化的矛盾
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当今世界已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世界,各国之间既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面,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矛盾的另一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尤为尖锐。佩珀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2]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的生活必需品,但在国际分工之下,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被分到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资源、最破坏环境、不得不剥削劳动者的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掌握在欧美各国的企业手中,实际上中国越制造,欧美越富裕。因此,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绿色和平组织全球首席执行官Gerd Leipold认为,2020年之前,发达国家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要减排40%,并且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400亿美元的资金,为其向低碳经济过渡提供融资。但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却未作具体承诺,甚至不愿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各国政府对全球生态安全责任感的淡漠,对国内生态文明教育的忽视,会影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态度,导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全球性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也许一百年后,人类将遭遇全球性的共同灭亡。
(二)科学技术的滥用
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一次科技革命,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都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满足了人类的种种物质与精神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滥用也必然会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当人类过度滥用科技而不考虑生态环境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地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生存。如核能,在用于发电时就可以帮人类解决一部分能源危机,但用于战争时它就可以毁灭地球,1945年美国投放日本广岛与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杀死了12万日本人,而且核污染至今仍威胁着人类健康;冰箱、空调已成为家庭必有用品,能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但它们所使用的氟利昂,可以破坏大气臭氧层,造成南北极形成空洞,对地球造成极大危害;汽车的出现有利于人们的出行便捷,但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对地球的升温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由于科学技术的滥用,当代人类与现存生物已生活在一个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环境中,这种局面不仅影响着当代人,而且影响着子孙后代。大学生将成为21世纪新一代的高科技人才,被赋予“中国创造”的重任,需要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来带动经济发展,改变“中国制造”的被动局面,同时又要兼顾这些新的“发明、技术、材料、工艺”对社会、生态及后续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功利主义的异化
功利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最早创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而且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衡量政策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与GDP的增长,GDP成为考核政府政绩、城市发展的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在这种政绩观下,部分官员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做一些面子工程,GDP是长了,但却导致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街区发展失衡等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唯GDP论”是对功利主义的异化,行为当事人片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没有考虑涉及该行为是否影响其他人的幸福。当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近些年雾霾、干旱、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危害居民生活健康及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制约了经济的后续发展。功利主义的异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很多大学生把个人获取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金钱的来源及对他人、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
(四)消费主义的诱惑
消费主义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扩散到西欧、日本等世界各地,主张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消遣与享乐主义,以此求得个人的满足,并将它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终极价值。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奢侈品开拓的新天地,消费迅速膨胀,名牌时装、名车、名酒进驻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小城市的大商场。古驰(Gucci)在北京的专卖店总数是纽约的三倍,路易威登上海新店的建筑面积与香榭丽舍大街旗舰店不相上下。很多中国人都有购买名牌的意欲,愿意把60%~70%的收入花在赛琳(Céline)的手袋、菲拉格慕(Ferragamo)的鞋子、阿玛尼(Armani)的马球衫、奇顿(Kiton)的裤子等名牌上,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满足感。据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McKinsey& Co.)预测,到2015年,年收入15000到30000美元的中国中上层消费者将主导全国奢侈品购买力的近四分之一。消费主义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出于从众、攀比和身份等心理需要,大学生群体逐渐从接受、购买到养成奢侈品消费习惯。
二、生态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生态精神文化是核心
生态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人类开展生态物质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生态物质文明的观念意识体现,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生态文化的核心。生态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保护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等生态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化科学成果[3],反映了人类的信念和追求,是人类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要有对生态危机的觉察,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思考和认识,能具有自觉承担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意识,并能实际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的各项活动。“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张正祥,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数百次遭打击报复在所不惜,30多年里用生命守卫“母亲湖”滇池、西山的生态环境,每天到滇池边或西山上巡查,发现污染或破坏行为就举报,正因为他把滇池、西山当作养育自己的母亲,对滇池、西山有一种深深的热爱情感。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有所作为,更需要更多具有张正祥精神的环保卫士的参与加入。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必须正确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把自然环境当作养育自己的母亲,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成为张正祥式的环保卫士,人类才能正确地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才有可能缓解和彻底消除生态危机。
(二)生态物质文化是基础
生态物质文化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是指由人类创造的各种生态产品和生态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容易看见、容易改变的表层生态文化,它是生态价值观的外在体现。目前,我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创建了多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和生态市(县、区)。我国现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1996年环保卫士廖晓义女士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简称“地球村”,第一个民众自发的环保民间组织),十多年来一直推广和主张“5R”绿色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地球村”还和媒体合作,开办了《绿色文明与中国》、《环保时刻》等环保教育电视专栏,《绿色时尚》、《环保系万家》等环保教育报刊专栏,倡导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地球村”还和政府合作,打造绿色社区,实现社区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建议和选择绿色生活,以及传承和谐绿色文化等五个绿色功能。生态物质文化是生态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生态精神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形成的基础,没有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各类环保民间组织、绿色社区等生态物质设施,就不可能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度消费理念、绿色GDP等生态精神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
(三)生态制度文化是保障
1979—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以上,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我国单位GDP能耗高出经合组织30个国家平均值的20%,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去五年中国中央财政安排环保资金过千亿,中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0%。”由“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家园志愿者"等十多家环保组织发布的《中国江河的“最后”报告》揭示,中国河流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些环保组织还建议,应建立有利于公众参与和公开讨论江河问题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文化。只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1990年首次提出后,201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再次提出,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涵盖收入、教育和健康三个维度的综合衡量指标,以用于代替GDP。要把发展、资源、环境、民生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绿色发展的决策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指标核算体系,促进绿色发展考核导向的进一步科学完善。还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和健全生态法律制度。运用网络平台及时公开企业环保的信用信息,加强社会监督的力量,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落实和深入发展。
三、在文化认同中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一)生态价值观念的认同
生态文化强调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它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以对人的道德对待大自然,关心人与所有生命的关系,是一种世界性、全人类的文化。全球化的市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东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生活安全指数越来越低了;城市变大了,道路变宽了,可是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了、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了……。“人定胜天、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今天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生态不可复制,人类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习近平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绿色发展是各国利益汇合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共同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未来引领中国绿色发展的大学生,必须认同科学技术绿色化的理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能改变人,影响人的思维,决定人的行动,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对生态价值观念的认同。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第二课堂等多渠道开展生态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大学生高度认同人与自然共生、共赢、共荣的依附关系,认同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的价值观念,认同生态圈和技术圈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大学生科学技术绿色化的新型思维模式,摆脱传统的“征服自然”、“利润最大化”等思维模式,鼓励大学生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二)生态行为方式的认同
生态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念,更是一种生态行为方式。生态行为方式既包括经济发展方式,也包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企业排污、乱挖乱砍是破坏生态,个人过分追求住大房子、开高档车、使用高档用品等这些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也是对自然生态的间接围剿,无节制的奢华抬高了城市人群的平均生态足迹,当消费超出了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时,就是在源源不断地污染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大学生,必须认同并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环保、健康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享受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文明最坚实的根基,只有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人类才能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人类文明才能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地球村的廖晓义女士把绿色生活方式概括为5个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环保、消费等很多事情都可以符合绿色的理念,减少非必要的消费。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使用节约型水具,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尽量购买本地产品,一水多用,随手关闭水龙头,消费肉类要适度,节约粮食,双面使用纸张,尽量使用玻璃、纸、铝等再生原料的产品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绿色生活方式,不仅能让日常生活更加的有质量,同时能有效地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制度规范的认同
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规章、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以及办法等的总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认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规章、条例、规程、标准等制度规范。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认同绿色GDP的经济发展核算指标,转变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功利化的评价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有超过70个县市明确取消了GDP考核,“绿色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4]。2012年网上一则“各大高校工科男身价大比拼”榜单被网友疯狂推崇的身价仅仅是指各大高校工科男毕业10年后的人均收入。可见大学生受“唯GDP论”时代金钱至上的影响,功利化思想极其严重。大学生要认同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整个社会从原来追逐短期利益转变为追求长期发展,从主要看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转变功利化的个人价值观念,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为社会民生、生态发展作贡献。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认同《环境保护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风景名胜区条例》等生态法律规范,认同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利与义务,帮助大学生增强生态法律意识,提高生态保护责任感,规范生态文明行为方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95.
[3]陈寿朋,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5(2):76-79.
[4]李金磊.70余县市已取消GDP考核中国正告别“唯GDP论”时代[EB/OL].(2014-08-13)[2014-10-15]. http://www.rmlt.com.cn/2014/0813/305579_2.shtml.
(编辑:林 钢)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CHEN Xue-fe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Garments,Changzhou,213164,China)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ab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tilitarianism and consumerism,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comes more important than before for they are the successors of the cours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ulture transfers from the culture of human-ruling nature to tha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nature.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to accept and identify ecological values,adopt green behaviors,and abide by ecologi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cultural identity;college studen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 641
A
1671-4806(2015)02-0062-04
2014-11-30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2014FX001)
陈学凤(1975—),女,江苏建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