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现代物流高等教育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5-08-15肖生苓孙术发马成林杨慧敏

物流技术 2015年8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实训物流

李 洋,肖生苓,孙术发,马成林,沈 微,杨慧敏

(东北林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黑龙江省物流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201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其中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省委、省政府将物流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对发展物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尽管我省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和条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物流运行效率不高,全社会物流总费占GDP总值的23%,远远高于发达省份(广东省为12%);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同时存在,大型企业采用自营物流运作模式比较普遍;物流企业服务网络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物流技术装备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物流技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

(1)物流团队支持政府决策能力不足。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物流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对发展物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高等院校作为政府物流决策的智慧源泉,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2)物流技术与物流产业的的科技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黑龙江省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足。特别是作为农林业大省,在农林产品物流技术与标准、物流装备配套关键技术、农林产品物联网开发、供应链系统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创新等方面发展滞后。

(3)黑龙江省急需建设现代物流领域创新团队。黑龙江省尚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物流领域创新团队。

(4)黑龙江省高校物流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黑龙江省高校物流教育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师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实验实训条件有待改善,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社会服务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5)物流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仅有12所,开设数量远低于各省平均水平。培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每年培养物流类专业学生900余人,仅有不足10%同学毕业留在黑龙江省就业,物流人才流失严重。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和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只有结合黑龙江省产业物流需求,整合全省的物流教育优势资源,才能够实现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繁荣黑龙江省地方经济。

2 助推黑龙江省十大产业的创新服务模式构建

为满足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结合黑龙江省经济转轨的新形势、社会转型的新课题、科技文化发展的新动态,进一步加大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力度,通过科技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探索和创新具有黑龙江特色的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打造一个服务黑龙江“十大重点产业”的科学化、多样化、高效化的综合社会服务体系,为物流教育体系建设指引方向。

(1)规划咨询服务。为黑龙江省、地市政府提供物流业发展决策依据,面向现代服务业提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服务,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和信息优势,直接参与地方政府与物流相关的决策,做好规划、研究工作。主要提供三方面的规划咨询服务:一是面向黑龙江省十大产业,进行服务黑龙江省全省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中俄物流业发展规划、物流通道建设规划、绿色产品物流发展规划、装备制造业物流发展规划、林产品物流发展规划等具有推动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决策;二是进行服务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区城市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城市配送体系建设规划、物流节点发展规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规划、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果蔬、建材、煤炭等行业物流发展规划等具有提升地区物流业服务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设计和规划;三是进行服务黑龙江省企业的物流园区概念性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等企业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规划与设计。

(2)职业教育服务。随着社会化分工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提升,面向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环节的物流职业教育不断优化,结合黑龙江省十大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发展需要,强化三大类职业教育服务:一是以物流师职业教育为核心的物流行业职业教育服务;二是以外贸物流师教育为核心的面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职业教育;三是以ERP工程师教育为核心的服务企业系统运营管理的计划、管理型职业教育。

(3)虚拟再造服务。黑龙江省十大产业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建设和运营的风险进行预判和管控,结合相关产业运营特点和物流运作要求,利用东北林业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相关虚拟实验,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主要提供三类虚拟再造服务:一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通道、货运场站等物流设施建设的虚拟检验服务;二是产业、企业发展中产业链结构、企业流程的虚拟再造服务;三是企业内部设施设备布局与作业流程的虚拟再造服务。

(4)技能培训服务。结合当前现代服务业对物流业服务的要求,进行货运载运工具的驾驶技能培训;自动化仓库、冷库、高架仓库等不同类型仓库的仓储技能培训;WMS、TMS、通关报关等操作系统与流程培训;RFID、EDI、GPS等物流设备操作培训等相关物流作业技能培训。

(5)检验检测服务。重点在绿色食品产业、林产品加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物流环节进行相关检验检测服务。重点提供三类检验检测服务:一是提供以托盘、包装材料等产品为对象的力学检验检测服务;二是提供以保鲜剂、混装材料等为对象的化学检验检测服务;三是以长时间保鲜、重压、挤压为对象的动、静态状态检验检测服务。

(6)物流装备设计服务。重点在新材料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石化产业、林产品加工产业的物流环节进行相关物流装备的设计与研发,重点进行辅助装备设计与研发,解决相关产业生产、运输、仓储、搬运等环节设备不适应、不合理的相关问题。

(7)物流信息平台设计服务。面向黑龙江省十大产业,提供相关产业、相关环节的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服务。重点提供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石化产业等产业销售环节的电子商务服务;结合省、市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开发货运信息交易系统、城市配送信息服务系统、企业ERP系统、配送分派系统等物流信息服务。

3 围绕产业创新服务模式的黑龙江省物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3.1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复合型师资团队建设

根据黑龙江省物流类专业教师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省物流现状和产业现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物流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对外服务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一支以培养现代物流人才为基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的物流师资队伍。

(1)提高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黑龙江省物流类专业教师数量少,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服务地方经济的质量。目前,教师的基础理论水平普遍较高,但缺乏行业物流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无法满足行业物流的人才需求[1],尤其是黑龙江省十大重点发展产业方面的物流人才需求,所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物流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配套实验室,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学生实操训练很少。这跟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高,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应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学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3)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物流类专业目前存在科研水平较弱的情况,尤其是在国家级、省市级的纵向课题的申报方面,所以教师要在科研课题方面进行积极申报,发表高水平的科技论文。物流类专业具有社会服务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加大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如规划咨询服务、职业教育服务、虚拟再造服务、技能培训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物流装备设计服务、物流信息平台设计服务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

3.2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精尖现代物流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根据黑龙江省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立足黑龙江省实际,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具有物流系统规划与仿真、物联网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供应链管理、物流装备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服务于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十大重点产业”的高精尖专门人才。

(1)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针对黑龙江省物流类专业普遍存在的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接轨的问题,提出采取“产学研”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式联合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毕业后融入企业的速度,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在黑龙江省就业的比例。

(2)培养行业物流高精尖人才。黑龙江省物流人才匮乏,需求较大,尤其在“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十大重点产业”更是缺少物流实际操作、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和具有物流行业经验的人才。通过设置配套的行业物流课程体系,开设行业物流实验课程,签订行业物流实习基地等措施,培养一批具有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行业物流人才。

(3)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专业物流人才。根据目前培养目标模糊,研究方向多而不专的问题,采取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的方法,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在现代物流装备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具有某项特长的专业型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人才。

(4)整合高校优势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根据全省各高校物流类专业的特点和特长,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在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在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面加深交流,立足全省经济发展,培养可服务于各行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3.3 “产-学-研-用”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紧密围绕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建设的主要目标,各方面配比投入资金,购置代表现代物流发展前沿水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比例。着力培养物流类专业实验教师队伍,培育实验教学成果,努力推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1)构建物流类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实训教学新体系。依托黑龙江省高校“211工程”建设和“2011计划”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优势,以教学科研为依托,以实验教学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物流类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立“五结合、五模块、五方向、四连续”的创新创业实验实训教学新体系[2]。“五结合”即实验教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研究相结合、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验过程与仿真视频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对外服务相结合;“五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专业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创新实验模块、创业实验模块;“五方向”即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装备与测试、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物流信息与技术、农林行业物流;“四连续”即一年级专业感性认识性实验、二年级专业基础性实验、三年级专业应用综合性实验、四年级专业创新创业性实验,建立适合黑龙江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行业物流实验实训平台体系。建立黑龙江省行业特色鲜明、示范作用突出的物流工程实验实训平台。实验实训以培养现代物流类创新人才为主线,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借助先进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重点建设5个实验平台和6个实训系统,即物流信息技术基础实训平台、物流信息管理实训平台、仓储与运输模拟实训平台、协同供应链管理综合实训平台及行业物流实训平台;自动化立体仓储实验实训系统、可视化生产物流实验实训系统、RFID综合实验实训系统、自动分拣实验实训系统、物流装卸搬运实验实训系统、企业ERP经营模拟实验实训系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解决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瓶颈问题。

(3)构建物流行业“产-学-研-用”成果培育孵化服务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与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合作能力,提升团队师资的研究能力,使得研究成果更能满足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需要,实现成果转化;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取理论知识及信息,并不断更新,更好打造“知识型”企业[3]。依托实验实训教学平台,重点建设7个服务体系,即规划咨询服务体系、职业教育服务体系、虚拟再造服务体系、技能培训服务体系、检验检测服务体系、物流装备设计服务体系、物流信息平台设计服务体系,有效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

3.4 多元化物流联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全省生产力布局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十大工程”实施,根据物流学科和专业性质、特点及教学要求,有计划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需要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高等教育示范性实习基地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建设5~7个示范性教学实习基地。经过2~3年的建设,争取达到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

结合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围绕装备制造、石油石化、能源、食品、森工、医药等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四类产业物流高等教育示范性实习基地:一是服务工业生产资料及产成品的工业物流教育科研基地;二是服务农畜产品、农资、农机和农村消费品等的涉农物流教育科研基地;三是服务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的商贸物流教育科研基地;四是服务对外加工及贸易的国际物流教育科研基地。

(1)工业物流高等教育示范性实习基地。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开发建设和大兴安岭、伊春林区重点企业和黑河、绥芬河、同江、富锦、穆棱等进口木材中转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建设装备制造物流教育科研基地和森林工业物流教育科研基地。

(2)涉农物流高等教育示范性实习基地。围绕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重点建设粮食物流教育科研基地和冷链物流教育科研基地。

(3)商贸物流高等教育示范性实习基地。以大型商贸连锁经营企业为基地,了解其连锁配送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商贸服务功能,推广集中分销、共同配送的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及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4)国际物流高等教育示范性实习基地。发挥黑龙江省对俄国际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构筑以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黑河、漠河等边境口岸为基地,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腹地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国际物流教育科研基地。

4 结束语

黑龙江省现代物流高等教育创新团队的建设主要围绕黑龙江省产业物流需求,建设基于产业创新服务模式的黑龙江省物流高等教育体系,着重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复合型师资团队、“产-学-研-用”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元化物流联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为全国物流类高等教育团队建设实践开拓了有益的探索与示范。

[1]金秋雨,倪维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J].林区教学,2008,(2):1-2.

[2]杨慧敏,李洋,肖生苓.物流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森林工程,2012,28(2):93-96.

[3]孙术发,李洋,肖生苓,等.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与“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3):194-196.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实训物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