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韬的报刊人才观及其当代启示

2015-08-15高思芃

关键词:王韬人才观报刊

高思芃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王韬(1828-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报人,被誉为中国报业之父,对近代中国报刊事业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1849年,王韬开始在上海墨海书馆帮助艾约瑟、伟烈亚力译书,1857年成为《六合丛谈》的编辑。1862年,王韬因上书太平军,从战略上为太平军献策而获罪清廷,逃到香港。此后,他游历英、法等国,积累了丰富的西方知识以及报刊思想。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并任主笔十年之久。该报一改中国传统报刊以传抄上谕、刊载章奏为主要内容的办报方式,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使《循环日报》成为我国第一个宣传变法改良的舆论平台。1884年,王韬回到上海,创办弢园书局,并被聘为《申报》特约编辑和《万国公报》特约写稿人。王韬长期从事报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报刊人才思想。笔者在此拟从王韬报刊人才观的形成背景、王韬报刊人才观的主要内容以及王韬报刊人才观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启示等三个方面,探讨王韬的报刊人才观。

一、王韬的报刊人才观的形成背景

王韬的报刊人才观的形成背景,可以从社会历史背景、报刊发展状况和人生理想抱负等三个方面分析。

(一)闭关锁国,内忧外患

“闭关锁国,内忧外患”,是王韬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王韬在《西人重日轻华》中写道:“为我中国不勤远略,闭关自守,不与外通,历代史乘所载,海外诸国登王会之图,预共球之列者,皆其慕化而自来,向风而穈至,初非我中国招携怀远抚绥而柔辑之也。”[1](P107-109)清政府不谋远略,闭关锁国,与世隔绝。虽然时常有想与中国沟通的外国使者前来访问,但是当时的中国看不清世界的形势及其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因为封建保守势力为了保住他们眼前的个人利益极力反对和阻挠各种社会变革。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却一味地排外,因循守旧,这使得中国愈加被动,地大物博的中国这时便慢慢地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目标。王韬作为受过很好的儒家教育的文人,十分想有所作为,报效国家。

(二)报刊阵地,西人主宰

我国近代报刊事业是从西方列强入侵开始的。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目的是在文化上对中国国民有所影响,甚至发挥洗脑的作用。嘉庆末年,马礼逊创办了《东西洋每月统计传》;咸丰三年,有了《遐迩贯珍》,主事者是理雅各、麦华陀;咸丰七年,《六合纵谈》创办于上海,伟烈亚力持主控权。在我国报刊事业初期,掌控大权的是西方传教士,而中国人在自己领土上却完全丧失了报刊话语权力。王韬在《传教》中说道:“中国之民往往不仇夫通商,而深嫉夫传教,则以传教之士深入内地,足以摇动人心,簧鼓世俗,其害至于渐渍而不可治。”[2](P51-53)王韬对干涉内政、混淆是非的传教士深恶痛疾。他认为报刊是“国之利器”,不应该掌握在外国人的手中。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影响很大,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更应该创办国人出资、国人控权的报刊。

简言之,在王韬所处的时代,西方列强对落后的中国虎视眈眈,都想分割中国这片广阔的领土。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妄想在思想文化上侵入中国。国人要夺回话语权,就要创办华人出资、华人控权的报刊,并立住门户。创办报刊、经营报刊,人才是关键。

(三)救世济民,纵论时事

1845年,17 岁的王韬以第一名考中了秀才,但第二年秋去南京参加乡试,他却未能考中。此后,他放弃了科举功名之念,转而从事“经世致用”之学。王韬在其自传体小说《天南遁曳》中写他考中秀才,贺客盈门,自己却不以为意,言其志曰:“区区一铃,何足为孺子重轻!他日当为天下画奇计,成不世功,安用此三寸毛锥子哉!”[3](P9)

作为旧时代的文人,王韬常在酒足饭饱之时慨叹:“噫!今日中原,豺虎纵横,干戈扰攘,得享清福、领略闷趣者,能有几人?能有几处?思至此,不禁帆然有澄清天下之志。”[4](P101-102)究其一生,王韬毕竟是书生,喜谈时务、论时事。诚如他自己所言:“以胸中所有悲愤郁积,必吐之而始快;故其气磅礴勃发,横决溢出,如急流迅湍,一泄而无余。”[5]

“夫人生少为才子,壮为名士,晚年当为魁儒硕彦。”这是王韬的人生理想的自我写照。无论才子、名士,还是魁儒硕彦,王韬终生将个人抱负扎根于传统社会,包含着通过纵论时事而救世济民的理想。

二、王韬的报刊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1878年,王韬在《申报》发表著名的新闻学专论《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王韬在文中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在各省会城市创设新的报馆,并邀请“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关于报刊人才观的最早论述,即学界所称的“通才办报”。王韬认为,报刊是“载道之器”,“文章之贵在乎纪事述情”。王韬的报刊人才观并不仅仅局限于“通才办报”,他对报刊人才的素质要求至少包含德、才、识等三个方面。

(一)一秉公正,务期诚正

在我国近代报刊事业初创之时,王韬提出了对报刊人员素质的第一要求,即“其立论一秉公正,其居心务期诚正”[6]。王韬认为,报刊人员最重要的品德莫过于公正和诚正,公正和诚正可以保证“不参毁誉之私”,可以防止“采访失实,记载多夸”[7](P171-172)。报刊人员只有公正地报道、评论,消息才会是客观的。王韬说:“如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是其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8]如此,受众接受的消息才如同第一手消息,完完整整,不偏不倚。

王韬在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状况下,强调道德品质对报刊人员的重要性,说明其报刊思想,特别是报刊人才思想很卓越。王韬是最早有如此具体卓越思想的中国新闻人。

(二)博古通今,兼收并蓄

所谓“博古通今”,并不是只知道“圣贤经典、上下三千年之史册”,而对“泰西之国政、山川风土,茫然未有所闻”[8]。王韬认为,除了必要的道德品质,报刊人员还要对古往今来的事情都要有所了解,并且“通今为先”,要“明经济,娴掌故,凡舆图算术胥统于此”。王韬始终认为人才是一个国家强弱的关键,因为人才是“与国家同休戚共患难者也”[9](P5-6)。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的。

报刊人员为什么一定要“博古通今”呢?在王韬看来,这与报刊的功能密切相关。报纸无论是传播新闻,“博采群言、兼收并蓄”,还是评论时事、开启民智,都需要报刊人员是“博古通今之士”。不然的话,是很难做到兼收并蓄、开民启智的。王韬为了让报刊发挥预想的作用,对报刊人员进行严格甄选。在一点上,他以身作则,具有模范作用。

王韬在17 岁时考中秀才,受过很好的儒家教育。王韬早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完成大量的译著工作,并且协助出版中文报刊《六合纵谈》;此后旅英三年,两度游法,这些经历使他对西方有了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学贯中西的王韬认为,办刊人员不能只是“溺心章句、迂视经猷”,而要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向西方打开大门、开阔视野,学习其超前的科学技术、先进思想。

王韬的“通才”观念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且得到认同。中国报刊事业的另一位先驱张静卢于1928年在《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中说:“新闻记者要具备丰富的常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一切的常识,能具备了丰富的常识才能具备一切。然后无论采访新闻,编审新闻,评论新闻,都不至有盲目之弊。”张静卢的这一观点和王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今我们认为的报刊人员是“杂家”的观点,几乎等同于王韬提出的“通才”观念。王韬的“通才”观念是很超前、很有意义的。

(三)敏锐洞察,冷静判断

虽然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等关于报刊人才要求的文章中,王韬并没有直言报刊人才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判断力,但是从王韬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洞察力和判断力是报刊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素质。

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写道:“今若各省会城皆仿而行之,延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则所益者有三:一曰知地方机宜也。雨旸之不时,盗贼之多寡,政事之利弊,民不尽报之州县,州县不尽报之上司。有新报则无不知之矣。”[6]这里虽然说的是报刊的功能,即报刊可以让民众及时得知饥荒、水灾、偷盗之事,但要想及时报道社会安定情况,适时报道政局的事态,那么,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及冷静的判断力是不可或缺的。

王韬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中说:“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7](P171-172)。对于执笔之人不能不慎重选择。他们若非通才,则难免会关注小的方面而忽视大局。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洞察全局的能力和判断事件核心的能力,才可以审时度势,发现新闻价值之所在。敏锐的洞察力、冷静的判断力对于报刊工作者至关重要。

王韬强调:“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是君子当摈之而不齿。”[7](P171-172)因为私怨而攻击别人,图一己之快,这种品德低下的行为是真正的君子所不齿的。新闻采访中难免会发生不愉快,这时要冷静下来,判断如何解决,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个人恩怨而攻击别人,此风不可长。

三、王韬报刊人才观的当代启示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欣欣向荣的同时,乱象丛生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了拼发行量、拼点击量,一些纸媒和网媒挖空心思,虚张声势,搜奇猎艳,完全丧失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为吸引眼球,许多人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虽然并不是虚假新闻,但是标题过于夸张,文不对题,不禁让人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个人恩怨,任性而为、肆意谩骂、相互攻击的媒体闹剧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各种虚假新闻、有偿新闻频繁出现,误导社会舆论,损害大众利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和恶劣影响。凡此种种,都和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有极大关系。在此,结合我国的现实,探讨王韬的报刊人才观的三点启示。

(一)专业培养,素质教育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体工作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不扎实的媒体工作者在从事专门领域的新闻报道时,往往会以偏概全、以讹传讹。例如,中央电视台前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于2013年赴美进行转基因安全性专门调查,于2014年推出名为《小崔考察转基因》的纪录片,揭示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该片的主要采访对象反对转基因的退休教授南希·斯万森(Nancy Swanson),“她是一名曾就职于美国海军的科学家,在美国拥有五个专利”,这听起来似乎非常权威,并且在片中,大谈转基因、草甘膦跟多种疾病发生率的“相关关系”的南希·斯万森的镜头占了整个视频的十分之一,然而,实际上南希教授的专业背景是光学,她不是生物医学、生物技术领域的真正的专家,她把相关性与因果性混淆了。崔永元的转基因纪录片后来被果壳网与“科普中国”列入“2014年度十大科技谣言”榜单并位居榜首。原中国农科院水稻所生物工程系主任王大元在一篇题为“拒绝崔永元推销的洋垃圾”的评论文章中认为,《小崔考察转基因》视频里的那些所谓的“美国专家”的反转实验和论点,实际上都是不被美国政府承认的洋垃圾,崔永元的工作是在向国人推销洋垃圾[10]。在科技革命的时代,围绕科技领域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要求媒体工作者具备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

王韬重视报刊人才的专业培养。针对外交争端不断增多的状况,他建议组织干才摘编西方报刊报道的各类大事,汇集成书,留作资料,以备他日采用。他还建议培养精通西方语言和知识的人才,设立翻译西方报刊的专门班子,使朝廷及时了解西方各国的最新情况,以便“即遇交涉之事,胸中自具成竹,此所谓通外情于内也”[11](P47-49)。王韬在主张“通才办报”的同时,强调报刊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这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二)慎加遴选,岗位培训

报刊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所记载的关于政治上的事情,可以检验国家的兴衰;所报道的百姓的事情,可以反映民间的风俗情况。每一个报道关涉的内容,报刊人员都应有所了解。报刊就是喉舌,报刊人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王韬强调:“西国之为报主笔者,必精其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6]所以,在挑选报刊人员尤其是重要角色时,王韬坚持“不可不慎加遴选”的原则。孔子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王韬在《原才》中说道:“世有真才,亦有伪才。伪才之于真才,犹碔砆之于宝玉,鱼目之于珍珠。久之而后知,而不能猝辨也;试之而后见,而不能空说也。”[9](P5-6)真才与伪才是并存的,是真是伪往往不能马上分辨清楚,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有才者可以担当大任,有才者可以忍受艰难困苦。但是,人才如果没有兢兢业业的职业素质,当然也是无用的,甚至会有负众望。王韬因此认为,想要把报刊事业办得红红火火,报刊人才的选择是尤其重要的。

现如今,一些常规招聘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网络媒体记者,其科学技术专业水平和素养很难保证,更不要说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与王韬的时代相比,现在选拔新闻工作者更多地是看学历和文凭,德、才、识等个三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衡量,这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王韬强调:“取士之法宜变也……取士之法不变,则人才终不出。”[12](P11-13)在多媒体时代,媒体工作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与时俱进,慎加遴选,并且大力加强岗位培训,使媒体工作者成为德才兼备、学识俱有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健全法制,道德规范

王韬强调办报的道德,反对把报纸作为攻击别人的工具。他谴责那种“挟私讦人,自快其忿”的不道德行为,认为这是品质恶劣的表现,“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他主张报纸不能泄漏国家机密,“凡关国事军情,例不许印;妄置未论者,辄宾诸狱”。他还谈到了报纸的真实性问题,认为“采访失实,记载多夸”是一种弊病,新闻报道必须“始终持之以慎”[7](P171-172)等。在当今时代,王韬强调报刊人员的道德和纪律仍有启发,不过,应当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强道德规范和职业纪律。

近年来,利用报刊网络作为攻击工具和营利工具的案例在我国快速涌现。比较典型的是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案。陈永洲为获取名利,显示能耐,一意孤行,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损害了中联重科的声誉,也使得一些持有该公司股票的股民损失惨重。直到东窗事发,被告上法庭,陈永洲才对自己的涉嫌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深刻悔罪。他悔悟道:“如果我还有机会重新从事新闻工作的话,一定会遵守新闻工作的基本操守,公正、真实、客观、全面去报道新闻,不受利益的诱惑。”[13]他告诫同行“要以我为戒”!

良好的道德品质始终都是对新闻人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新闻行业道德自律,并且树立正气,重视榜样的力量,弘扬积极正确的新闻职业精神。但是,道德规范的作用应当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2009年1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专门修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我国新闻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新闻传播立法、新闻法治化刚提上日程,致使相关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对虚假新闻的惩戒力度不够,使很多人存在侥幸心理。加强新闻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可以起警示预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力地严惩有偿新闻、虚假新闻。

王韬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是一位重要的先驱和开拓者。当然,受社会历史和个人思想方面的局限,王韬也未能完全突破封建专制的桎梏。王韬希望中国可以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他办报的主观动机也是面向统治阶层,而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从而表现出唯心主义色彩。然而,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不足以埋没王韬报刊人才观丰富的内容和远见卓识,王韬报刊人才观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1]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西人重日轻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传教[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3]王韬.遁窟谰言·天南遁曳[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4]夏晓虹.才子、名士与魁儒——说王韬的“豪放”[J].读书,1990(1).

[5]王韬.弢园文新编·弢园尺牍续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王韬.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N].申报,1878-02-19.

[7]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论日报渐行于中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8]袁新洁.《循环日报》及王韬报刊思想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2009(2).

[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原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0]王大元.拒绝崔永元推销的洋垃圾[EB/OL].Available.http://www.agrogene.cn/info-1007.shtml.

[11]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使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2]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变法(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3]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刑事拘留[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10/26/c_117879353.htm.

猜你喜欢

王韬人才观报刊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洗碗机
百强报刊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我国企业人才观研究
——基于两期中国优秀雇主品牌企业的分析
龚自珍的人才观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