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理论下的英汉被动构式对比研究
2015-08-15罗健京邓云华
罗健京,邓云华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CG)是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新理论,短短十多年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Charles J.Fillmore、Paul Kay和Adele E.Goldberg等人在1988年所发表的《语法构式的规则性与习语性:关于let alone的分析》被认为是构式语法研究的开山之作[1],但其理论渊源其实可追溯到Fillmore早期的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理论。在Fillmore框架语义学的基础上,应用基于体验的语言研究方法,Adele E.Goldberg和Paul Kay最终提出了“构式语法”的理论。他们对于构式的定义是:“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匹配体〈Fi,Si〉,而它的形式和意义特征不能完全从C的组成成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构式推知。”[2]这里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用来指语言中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意义”结合体,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和搭配格式,也包括成语、半固定短语、合成词和语素等。所以,“构式语法”显然是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的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的目的是研究形式与意义的匹配体,后来Goldberg又在此基础上加上用法,变为研究形式与意义和用法的匹配体[3]。构式语法研究具体的语言现象,是非模块性的(non-modularity)、非推导式的(non-derivational)、全面性的(full coverage)的语法方式。此外,构式语法特别强调语义,非常重视所谓的“边缘语法”。目前研究的热点是词汇语义研究(包括形式习语即特殊构式)和有标记的(即罕见的、较复杂的)构式研究。如the X-er,the Y-er句式;WXDY句式;名词性词外置句式(传统上称为惊叹句)等等。对这些构式的语义/语用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语言现象中的普遍规律,丰富语言研究。
一 英汉被动构式的演化对比
被动构式是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的普遍语言现象,这里将追根溯源对比分析二者的演化过程。
(一)英语被动构式的演化
传统语法论者、Langacker、Givón 和曹广涛先生对英语被动构式的演化过程各抒己见,属于颇具代表性的四种观点。
传统语法论者认为,英语被动构式是表示被动语态的一种句子,句子的语法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者,而谓语动词真正的主语是由介词“by”引导的施事者。
Langacker认为,英语被动构式是无时间关系的被动,是关于受事者的致使事件,构式通过助动词be转变为一种有时间的被动[4]。
Givon认为,英语被动构式的演化过程是被动句的语法化过程,过程中通过变换语序、名词的格、动词的形态并使用独立虚词,结果性状态形容词虚化为be+V-en的被动结构[5]。
曹广涛的研究认为,英语被动语态出现于古英语时期,在18世纪获得发展。古英语的被动语态,不像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没有屈折形式。Filnard通过分析被动语态的演变,指出自从16世纪以来,间接被动语态开始被使用,它是名词屈折形式简化的结果。不过,Jesperson认为被动语态的句法形式在口语中的通用始于18世纪晚期[6]。
(二)汉语被动构式的演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汉语被动式的解释是,它是一种用来说明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被动者的语法格式。汉语被动句是有标记的句子,语法标记字是虚词“被”字。它是句子的主语,是谓语的受事的动作句,分为“被”字后有无施事者两种情况,以及用“叫”、“让”、“给”、“由”、“为”来替代“被”字的情况。
汉语被动句中的“被”字,在古汉语中表“遭受”的意思,表示遭受到灾祸、欺骗、损害等不如意的事情,并造成不利的后果。然而,在后来的13世纪,“被”字逐渐由实变虚、由虚到再虚,语法化为表示致使性事件的“被”字标记,在使用上不再受词汇意义的约束[7]。此后,“被”字便作为一个独立的被动标记字,将致使性事件成功地转变为被动的形式,期间所涉及的动词没有任何形式变换。同时也因为汉语“被”字表达被动关系的独立性,致使性事件的表达既可以是隐含性的,也可以是复杂的致使结构[8]。
Goldberg认为,凡是某一语言形式或意义不能完全从其组成成分的形式或意义推理得出,这样的语言形式就是构式[3]。根据构式语法,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即便是在具体词语缺席的情况下,它也具有与形式相对应的意义和功能。它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表达式的本质所在,如此被动结构应该算是一个构式,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把英语的Passive Construction(典型形式为“NP1(Patient)+be+V-ed(及物动词)+by+NP2(Agent))”和汉语的被动结构(典型形式为“名词词组1(受事)+被+名词词组2(施事)+及物动词(历史上主要是“被”字结构)统称为被动构式。此外,构式的范畴是个具有原型效应的连续统,是由处于中心位置的典型成员(原型被动构式)和一系列处于边缘位置的非典型成员(非原型被动构式)所形成的连续统。
对于英汉被动构式“NP1(受事)+be+V-ed+by+NP2(施事)”和“名词词组1(受事)+被+名词词组2(施事)+及物动词”来说,仅仅通过叠加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是无法得到构式意义的。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最好例子是:一个不懂英语的人看到英语被动句,就算你告诉他句子中所有单词的词汇意义,他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该句的实在意义。如:
例1 The window was broken.
例2小偷被警察抓了。
可见,被动构式是一种独立的构式。可以高度抽象化为:名词短语1(受事)+谓语动词。(省略了介词)
二 英汉被动构式的句式对比
英语语言重视主语,一般由出现在句首的名词来执行主语的功能。英语更普遍地使用主动语态,在不需出现施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没法谈及主动者或是出于上下文衔接等情况时,都用与主动语态不同的具有自身特殊性的被动语态。
在英语和汉语里,动词的性质不一定决定被动句的成立与否,动词所在的语义结构(即被动句动词所在的语义结构)也是要考虑的因素。这个语义结构要成为被动语义结构的前提是,它必须是个致使性事件。其中,被动句的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必须是动词的受事,而动词是动态还是静态并不影响被动句的成立[9]。
例3 a.The corner was turned by him.
b.The page was turned by him.
c.孩子被担心了。
d.兔子被老虎抓住了。
例3a、例3c不为人接受,例3b、例3d可以接受的原因是:例3a、例3c的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并没受到动词表达动作的影响 ,而例3b、例3d的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却在动词表达的动作的影响下发生了状态上的改变。
一个构式是句法和语义的结合体。有时,一个构式的组成成分与另一构式即便完全一样,它们的意义也不同。例如:
例4 a.Miss Green praised John.
b.John was praised by Miss Green.
c.There is Miss Green.
例5 a.张三打了李四。
b.李四被张三打了。
c.有一个李四。
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看,例4中的Miss Green和例5中的李四都是主语。但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来看,这却是单及物构式、被动构式和There be结构3个不同的构式。Miss Green和李四在其中分别充当3个不同的语义角色:施事、受事以及处所宾语。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英语、汉语在被动句的要求上基本一致,但在汉语中有时被动句可表示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遭受意义,而英语的被动句则不行。
三 英汉被动构式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对比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一般认知过程是“人类体验→概念化→图式化→语言”[10]。基于人类认知的普遍性,在英汉中被动的概念化过程的认知基础都是一个“致使因素→变化→状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也就是说明英语和汉语中的被动句原型都源于事件的状态观,是一个自足的、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事件的表达。它反映于句法上是,英汉拥有同样的受事+状态结构,其中状态结构是对受事的说明。
被动构式的理想化认知模型认为,被动句原型表达的是自足的状态事件。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判定出“主语(受事)+be+v-ed分词”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英语被动构式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它的主语是典型的受事格,谓语是“有时间关系的助动词be+无时间关系的V-en”。而汉语中的被动构式则多数是“话题+述评”的结构,用受事充当话题。如:
例6主语(受事)+be+v-ed分词
a.The enemy was defeated.
b.The thief was captured.
例7名词词组1(受事)+及物动词
a.你要的那本书买了。
b.她的玩具碰坏了。
c.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
d.罪犯抓住了。
e.黑旋风拿住了。
例8名词词组1(受事)+被 +及物动词那位老人被撞伤了。
在例7a、例7b、例7c中的受事通常是无生命的物体。因为汉语说话者将无生命的物体默认为是人类体验中受事的对象,在表达这些物体受影响时,可以通过直接添加动词的方式来表被动。因此,它被认为是汉语被动构式的原型。在例7d、例7e中的受事虽然是有生命的,但由于人们在体验中通常认为它们是某些动作的习惯对象(例如小偷一般是抓的对象),所以即使放在动词前也不会被误认为是施动者。因此,“被”在此可以省略并可视为被动句的原型。另外,在例8中的受事往往是有生命的,当有生命的物体放在句首时,通常表示为动作的发起者。当要表示受事概念时,就必须要通过特定形式来与施事概念相区别,所以汉语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来表达被动概念。这种句型可以被看作是被动句原型的派生形式。因为它也符合ICM(即自足性)的要求,所以也算是被动句的原型。
经过分析,英汉被动构式存在一定的共性和个体差异。请看以下各自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英语被动构式的ICM
1.结构模型:NP1(受事)+be+v-ed+by+NP2(施事)。
2.意义模型:被动意义,主语受事承受(施动者的)动作;该动作对受事造成影响;表示一种状态。
3.成分模型:主语是承受者或受影响者;对主语实施行为的动词;介词“by”;介词宾语—施动者。
4.引入施动者介词模型:by。
5.语体模型:积极或中性意义。
(二)汉语被动构式的ICM
1.结构模型:名词词组1(受事)+被+施事+及物动词。
2.意义模型:被动意义,主语受事承受(施动者的)动作;通过外力作用该动作对受事造成影响;表示一种结果状态。
3.成分模型:主语—承受者或受影响者;谓语动词—对主语实施行为的动词;介词“被”;介词宾语——施动者。
4.引入施动者介词模型:被。
5.语体模型:倾向于表示“消极”意义。
被动语态的原型源于将过程化事件表达为状态化事件。它所表达的是受事在外力影响下所形成的状态。理想化认知模型认为,该状态可以概念化为一种自足性,因此施事不能出现在被动式中。所以,无施事出现的被动结构是被动式的原型。值得注意的是,现实语言中的某些被动结构可以带施事性短语或是重新被表达为过程而不是结果状态。这样的结构偏离了ICM,因此是被动式的特殊形式。
四 英汉被动构式的语义限制对比
下面分别对英语和汉语被动构式的语义限制进行实例阐述。
(一)英语被动构式的语义限制
英语被动构式语义限制(使用)条件:
1.主语(受事)不能是及物动词的同源宾语或表示行为、态度的名词短语。如:
例9 a.A happy life was lived(by him).
b.His arrangement was nodded(by him).
2.主语(受事)不能是反身代词或相互代词、词义含糊或虚指的it。如:
例10 a.Herself was hit(by him)when he carried heavy bags.
b.Each other were welcomed by themselves.
3.主语(受事)不能是大小、数量、重量、长度、程度等名词。如:
例11 a.One kilogram was weighed.
b.Size 20 shoes were bought by him.
4.主语(受事)不能是施事身体的一部分且与施事有照应关系的物主限定词。试比较:
例 12 a.He couldn’t believe his eyes.
b.His eyes were believed by him.
5.当谓语动词为 enter、leave等时,主语(受事)不能是表示处所、地点、团体、组织等名词。试比较:
例13 a.He joined the army a month ago.
b.The army was joined by him a month ago.
6.谓语动词(短语)不能是表示状态或情况等意思的词,如 become(适合)fit、have、hold、lack、mean、possess、resemble、consist of、look like 等。例如:
例14 a.This dress fits you perfectly.
b.This dress was fitted you perfectly
c.You were fitted by this dress perfectly.
7.谓语动词中不能含有had/would rather或情态动词dare等词(组)。试看:
例15 a.I would rather do it now.
b.It would rather be done(by me).
8.谓语动词不能是某些不可分割的固定动词词组,如 do one’s best、keep one’s words、lose one’s heart、make up one’s mind、set foot in 等。如:
例16 a.He tried his best to study Chinese.
b.Best was tried(by him)to study Chinese.
(二)汉语被动构式的语义限制
汉语被动构式语义限制(使用)条件:
1.谓语动词至少要带一个宾语。
例17 a.她被汽车撞了。(单宾语:她)
b.那本书被我送给同学了。(双宾语:书和同学)
2.谓语动词如果是动宾结构的双音节不及物动词,如“撤职、罢官、停业”等,本质上是一个动宾结构,但形式上表征为一个词。所以,这种不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例如:
例18 a.厂长被撤职了。
b.饭店被停业了。
但如果不属于这类动宾结构的不及物动词,即便是“动词+名词结构”的双音节动词,但名词不是动词的宾语,比如“上当、吃亏”,也不能使用被动结构。如:
例19 a.她被上当了。
b.他被吃亏了。
3.某些施动性不及物动词“感动”、“惊呆”、“震惊”等做谓语可用于被动句。这类动词的施动者可以使受动者发生改变,因此尽管是不及物动词,仍能构成被动构式。如:
例20 a.大家被雷锋的英雄壮举感动了。
b.她们被这个可怕的消息惊呆了。
4.汉语中的谓语动词没有施动性的语义特征,所以不能用于被动构式,例如:关系动词“是”、“属于”等,评议动词“应该”、“可以”等,形式动词“给以”、“进行”等以及大多数心理动词“害怕”、“希望”等。尽管这些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但因为不具备施动性的语义特征,不能用于被动构式。如:
例21 a.这幅画被属于他。
b.老虎被村民害怕。
5.一些固定的动宾搭配不能用于被动构式。如:
例22 a.她哭鼻子。
b.她的鼻子被哭。
由上可见,英汉被动构式的语义特征及语义限制条件有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五 结语
构式语法理论,作为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开放的语言学理论,第一次将词汇、语法、语义,甚至是语用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它既有一套严格的形式描述系统,又有对各种语言现象认知语义基础的解释。它突破了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使语言中的形式与意义/用法关系得到很好的说明。本文从英汉被动构式的演化、句式分析、理想化认知模式和语义限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发现英汉语在被动构式上表现出若干的共性,这源于它们共同的认知基础;同时因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习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
[1]FILLMORE C J,KAY P,CONNOR M O.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di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J].Language,1988(64):501 -538.
[2]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4.
[3]GOLDBERG A E.Construction: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外国语,2003,27(3):1 -11.
[4]GIVóN T.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2[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0:104.
[5]LANGACKER R W.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12.
[6]曹广涛.从汉英被动句看中英文化的异同[J].韶关学院学报,2002,23(11):85 -88.
[7]宋采娃.关于确定汉语被动句主语的标准语言学论丛第二辑[M].上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8:17.
[8]程琪龙.致使概念语义结构的认知研究[J].现代外语,2001,24(2):121 -132.
[9]熊学亮,王志军.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1,22(3):1 -6,112.
[10]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3):195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