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物的高效课堂教学

2015-08-15王雪松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外探究实验

王雪松

(吉林省乾安县第四中学)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化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呢?

一、构建模型,化抽象为具体

构建模型是必修教材的一大特点,模型的种类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物理模型用实物或图片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模型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的形象性。例如,《生物膜的镶嵌流动模型》一节,教师先由膜功能入手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对细胞膜结构的抽象思考,然后设置问题串层层递进地呈现科学实验的证据结果。

教学中借助图像、视频、文字等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学生脑、口、手并用,在阅读、思考、分析、推理、想象的基础上动手构建模型,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亲身体验了膜的结构的探究过程。这样学生既能将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具体形象化,又易轻松掌握。

二、重视实验在提高有效性中的作用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要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结论离不开实验。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实验设计、实验技能的培养。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

2.以问题为驱动,训练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在掌握知识、原理过程中,可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演示现象、得出结论,养成“实验”意识。

3.提供实验证据,自主生成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过程,要善于给学生提供实验现象和证据等,由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时,可以给学生动地展示科学家的各个实验过程、现象和结果,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发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等。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实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由学生自己生成知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开展课外调查,接近生活和自然,关注社会

由于高中生物知识点多,教学任务重,课外调查实践往往简单化或直接忽略。其实,适当地开展课外调查对课堂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学生扮演角色,开展课堂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在生物课上,可以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体会生理过程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使教学形象、生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活动。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是一个知识发生、发展、建立和运用的过程。只要是能让学生想的、说的、做的,教师就不要代替,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和发现。

猜你喜欢

课外探究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小满课外班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