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

2015-08-15张玉祥

西部蒙古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遗产新疆

张玉祥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 西域文化与丝路文明共享协同创新中心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术界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档案式保护是学者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是“通过文字、图像、图标、声音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遵循特定的管理方式存档,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软环境的改善。”①张玉祥,廖肇羽,陈晓艳:《论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兰台世界》,2014年第5期,第86页。然而,关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研究极少。故笔者试图从此角度论述,以促进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为我国其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一、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蒙古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跨界民族之一,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蒙古族人口为5981840人,占比0.4488%,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名第九位。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青海以及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地。其余散布于河南、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自2007年3月至2014年1月,新疆已经公布4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对自治区级及其以上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不同级别收录只取最高级别、相似项目的不同级别按最高项目合并等原则进行统计,新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八大类,共计36 项,其中,民间文学6项,民间舞蹈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民间音乐6项,传统美术4项,传统医药1项,传统技艺7项,民俗8 项。世界级1 项,国家级6 项,自治区级29项。具体如下:

1.民间文学

蒙古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格萨(斯)尔》、《江格尔》、祝赞词、新疆蒙古族图兀勒(叙事长诗)和蒙古族谚语等。这些民间文学涉及英雄人物、传统习俗、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生活经验等。例如,《江格尔》是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它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新疆各蒙古族聚居区的《江格尔》及其各种异文的总称,是集诗、歌、故事于一体,由民间艺人演唱的韵文史诗,具有民间文学和曲艺的双重属性。”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

2.民间舞蹈

蒙古族萨吾尔登是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以蒙古族传统乐器“托布秀尔”(一种弹拨乐器——笔者注)为伴奏,以模拟动物、各种人物形象为主、又可即兴发挥的舞蹈形式。它是新疆蒙古族中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流传的范围非常广,几乎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跳。无论是新疆蒙古族的婚礼、家庭聚会,还是大小的节日基本上要跳这种舞蹈。

3.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游艺与杂技主要有鹿棋、博克(蒙古式摔跤)、赛马等。例如,蒙古族博克是蒙古族极为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早期主要为了锻炼蒙古人的力量和体魄,故具有军事意义。现在已成为蒙古男子比本事和力量的一种娱乐活动。

4.民间音乐

新疆蒙古族的民间音乐包括绰尔(蒙古族图瓦人的一种竖吹管乐器——笔者注)、呼麦(又称“浩林·潮尔”)、托布秀尔音乐(蒙古族的一种弹拨乐器——笔者注)、长调民歌、短调民歌等。例如,呼麦是蒙古族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它的曲目为三类:第一类是模拟和表现动物;第二类是歌唱自然;第三类是赞美草原和骏马。它一般在蒙古族婚庆和重大节日由精通“呼麦”的民间艺人演唱。目前,“呼麦”被称为人类古音乐的活化石。又如,蒙古长调(蒙古语称为“乌图度恩”)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作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历史遗存下来的口传文化,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第77页。

5.传统美术

蒙古族的传统美术主要为刺绣、唐卡等。例如,唐卡(原意为卷轴画)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绘画作品。新疆蒙古族的唐卡是用矿物颜料及其他颜料将佛的形象画在锦缎和布肩上。蒙古族唐卡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其题材广泛,涉及到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这些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等。然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唐卡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这门艺术面临失传的境地。

6.传统医药

新疆蒙古医药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沿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方法,同时“采用求诊、治疗、浴疗、泉疗给人民疗治疾病。他们通过学习蒙医、藏医、中医、维吾尔医、俄医的精华融汇到自己的医术中,完善了医疗技术。”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360.

7.传统技艺

蒙古族传统技艺主要包括蒙古族弩制作技艺、马鞍制作技艺、蒙古包制作工艺、服饰制作技艺、布朗制作技艺、奶酒酿造技艺和托布秀尔制作技艺等。例如,布朗(意为“柳花茶”)制作技艺是新疆的蒙古族用当地野生的白柳花制成的饮品。这是当地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

8.民俗

蒙古族的民俗主要有育婴习俗、驯马、服饰、那达慕节、祖拉节、祭敖包、婚俗和礼仪习俗等。例如,蒙古族的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首饰、和靴子等。它记载着蒙古族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可行性

1.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与档案的某些属性一致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原生态性、历史性、非物质性、活态性和价值多元性等特征。原生态性指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蒙古族农牧业生产生活当中,来源于民间、壮大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它是蒙古族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历史性指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来的;非物质性是指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明确的物质形式;活态性指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口、手、肢体、行为、技能来表达和传承,人在则技艺在,人亡则技艺亡;价值多元性指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种价值。“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历史性、稳定性等属性。”②罗钰坊:《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探析》,《兰台世界》,2013年第11期,第12页。两者“共同的指向都是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③张继,徐鸣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兰台世界》,2010年第18期,第50页。因此,它们在属性上的许多共同之处为:原始性、历史性、真实性、价值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这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档案式的最重要的依据。

2.现代技术手段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且地域性非常明显,这使传统的纸质档案收集、整理和保护的手段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非常有限。例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唐卡,它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乌苏市、巴音格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等地。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之前,统一完整的蒙古唐卡的纸质档案在新疆其他地区重现、研究和宣传比较困难。然而,运用录音、录像、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的电子档案可以发挥纸质档案无法实现的功效,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提供更多便利。这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成为可能。

3.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有法律支撑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自此以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工作才全面起步。2008年4月1日施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文化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相关数据库”。2011年2月25日,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这些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拥有法律依据。近年来,新疆许多档案馆以各种形式参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领域,从而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这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际经验。

三、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特殊性

1.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较艰巨

“我国的国家级非遗工作采取非遗省域申报机制,通过省域单位建立非遗名录,认定和实施非遗保护项目。但是,我国大部分非遗的文化空间共享性很强,很多著名非遗项目实际上是跨省域和跨县域联合共享资源,包括多地区文化走廊共享生态资源、多区域流动共享品种资源和多民族共享文化资源。”①董晓萍:《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 —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第86页。例如,新疆地形地貌较为复杂,高原、草原、沙漠和绿洲等并存,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分布在草原、高原和绿洲等地区,而且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区。这不仅增加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整理和普查的难度,而且导致档案信息化的费用极高。仅以2006~2009年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为例,“新疆共召开普查座谈会5732次,参与座谈1.59万人次,普查中走访传承人1.9万次……全区共调查了6109个‘非遗’线索项目,形成文字记录5964万字,拍摄照片11.29万张,录音记录1339.1小时、摄像记录1506小时。全区在普查建档方面已形成文字资料1806册、音像资料2081盒、电子资料869GB。”②王菲菲:《新疆库车维吾尔族民歌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桂林理工大学,2011年,第1~2页。这次普查涉及到众多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人才相对缺乏

由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极为丰富,要求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员具有较好的素质。“非遗保护涉及两种知识,一种是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一种是未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知识。政府管理非遗工作,往往以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为主,而我国还有大量的非遗存藏于民间,保护它们需要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以外的多元文化知识。”③董晓萍:《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 —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第83页。比如,这些人员不仅对蒙古历史与文化有相应的了解和研究,而且擅长蒙古语,能在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和研究工作中用蒙古语与蒙古族民众进行交流。又如,当建立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像档案时,保护人员不但会使用数字化仪器设备,而且具有维护仪器设备的基本能力。然而,目前这类人才相对较少。

3.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技术门坎较高

目前,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有文字档案、实物档案、图片档案和声像档案等。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主要是把文本、实物、视频等资源建档。“这些档案式资源不仅需要剪辑加工、格式转换、建成电子档案库、实现统一的存储和检索,而且要建立跨内容之间的关系。”④张玉祥,廖肇羽,陈晓艳:《论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兰台世界》,2014年第5期,第87页。这要求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人员必须较高的技术水平。

四、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对策

1.建立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需要经过收集、整理和保管等过程。首先,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的基础上,我们要建立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艺与杂技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术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医药档案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档案。其次,建立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档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档案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像档案。最后,我们妥善保管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部门要根据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拨出专项经费并建立专门的场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2.建立跨县域、跨州域和跨省域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技术和经验共享机制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青海以及新疆等地。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主要采取属地管理模式,即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归某一行政区域管理,该区域相关部门据此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正因如此,政府之间尤其是跨省域的政府之间合作意向较低。因此,我们要以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非物质遗产为首要目标,在兼顾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利益基础上,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长效机制。比如,以新疆南疆塔里木河流域为基点,我们建立环塔里木蒙古族非物质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3.加快培养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人才

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用“非遗‘清单化’与非遗保护‘传承人化’”。①董晓萍:《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 —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第85页。“即对进入国家级非遗清单的项目有两种处理方案:一是提供非遗项目展演中心,拨发固定编制,予以行政规范管理,建立国家化的非遗传承空间象征;二是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点和传承人提供不同比例的财政投入,建立国家责任与国家供养一体制。”②同上,第86页。然而,这些并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因此,在国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背景下,新疆档案机构要积极与国内外的档案部门、文化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合作,建立联合培养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人才的相应机制。

猜你喜欢

蒙古族文化遗产新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新疆多怪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