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三化”策略分析
2015-08-15蒋惠珍
● 蒋惠珍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围绕特定的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之后,获得的有关数学活动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由此可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直接来源于数学活动,聋生只有亲自参与数学活动,才能获得基本的操作经验、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的经验。为此,教师应在深刻体会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好“过程化”“问题化”“活动化”处理,将静态、抽象的教学内容渗透在有目的、具体的数学活动中。
一、教学内容的“过程化”处理
让聋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思考过程,是促进其数学思维发展、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化”把蕴含在数学概念、公式与法则中的思维活动打开,引导聋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发现”数学概念,帮助聋生获得理解性经验
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一直是聋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严密的概念定义,再加上教师的抽象讲解,往往让聋生感到枯燥乏味,他们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聋生在概念学习活动中,缺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教学活动要展现数学概念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悟,获得理解性的活动经验。
笔者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无理数》一课为例,简要说明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思路。过程1:经历平均分活动,体会分数是平均分的结果。过程2:通过计算,知道分数可以写成整数、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过程3:运用逆向思维,体验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都可以写成分数。过程4:复述有理数概念,体会整数、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过程5:寻找无限不循环小数π,证实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过程6:把2 个边长为1 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沿对角线剪开,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边长是,知道1<<2,体会不是整数而是小数。过程7:用计算器计算,体会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过程8:比较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体会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写成分数,与有理数的概念对应,形成无理数的概念。
(二)推导数学公式与法则,帮助聋生积累活动性经验
有些聋生对公式、法则的记忆模糊、混乱,还有很多聋生不会灵活使用公式和法则,只会生搬硬套。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把公式、法则的记忆与应用作为教学之重,常常忽视了公式、法则的产生过程,致使聋生无法思考公式、法则的结构特征。为此,教学活动需要再现数学公式、法则的产生过程,让聋生进行归纳和概括,帮助其获得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下面以平方差公式为例,说明如何将教材内容进行“过程化”设计。过程1:观察一个边长为a 的正方形,在左上角剪去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则剩下部分的面积是:a2-b2。过程2:把大正方形右上角多出部分剪下来进行拼接,构造出长是(a+b)、宽是(a-b)的长方形,面积为(a+b)(a-b)。过程3:经历数形结合思考活动,得到(a+b)(a-b)=a2-b2。过程4:按a、b 组合取值,分别计算(a+b)(a-b)和a2-b2的值,对比结果验证(a+b)(a-b)=a2-b2。过程5:用语言描述等式,理解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处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生与解决过程,是聋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现行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节前语”“合作学习”“想一想”等都是教学内容“问题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设计以“问题”为主线的数学活动,帮助聋生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在生活问题中开展数学活动,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生活处处是数学。聋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涵,让聋生在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让他们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例如数轴、有理数、坐标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进行“问题化”处理。
下面以合并同类项的教学内容为例进行说明。浙教版教材是在清点硬币的生活问题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其中分类清点有利于聋生发现同类项,但不利于同类项的合并,因为“元、角”通过换算就可以相加。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不同类属的事物不能合并计数”的事实来设计问题。例如:3 个苹果+2 个苹果=5 个苹果,3 个苹果+2 个梨=5 个苹果还是5 个梨?学生根据这一生活经验,就能体会同类项合并的实质:相同属性才可以合并。合并时,数量变了,属性不变。
(二)创设情境问题,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学习强调主动发现的过程。如果聋生被动接受教师给予的结论或者形式上的结论,就会阻碍他们的经验生成。只有参与具体的活动,才能真正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当然,让聋生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并不是直接再现数学家们发现知识的历程。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创设合适的情境问题,还原数学认知活动过程,让聋生获得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情境1:直接在格点纸上画直角三角形,再以3 边为边长画出3 个正方形,学生计算3 个正方形的面积。情境2:直接画3 个直角三角形,量出3 边长,计算3 边长的平方。这两种情境,都是以毕达哥拉斯看见的图案为原型,通过计算活动,验证了结论。情境3:出示由直角三角形和以3 条边为边长向外画3个正方形组成的图案,观察图案,你有哪些发现?此情境再现了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为此,根据聋生的学习能力,创设一个“简而不减”情境问题,让他们参与活动,经历提出猜想、计算猜想、验证猜想的全过程,积累直接的活动经验,发展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活动化”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可见,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为学生提供经历这些活动的机会。而这些“活动化”处理既不同于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又不同于“综合与实践”中的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活动化”处理,主要是指依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个具体数学活动,让聋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获得体验性、方法性的活动经验。
(一)体验性的活动
体验是一种感受经历的过程,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受,能够增进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内容中,设计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让聋生在经历计算过程,体验鸡头数变化,对应脚总数的变化,积累数学归纳经验。活动内容是一个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 只,一共有94 只脚。问鸡和兔各几只?活动提示:1.假设全部是鸡,一共是多少只脚?假设全部是兔,一共是多少只脚?你发现了什么?2.设计表格,在表格列出鸡头数、兔头数、脚的总数,把计算过程填写在表格内。3.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写下自己的体会或发现的规律。
(二)方法性的活动
聋生获得活动经验后,就会形成开展类似活动的基本方法。设计课外延伸活动,让聋生在活动中体验基本方法,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活动中,用墨水、宣纸、卡纸、剪刀、大头针等材料,做一个轴对称图形。此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采用折、剪、撕等方法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同学间彼此交流做法和想法,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关键特征,将直觉性的判断经验提升为方法性的活动经验。
获得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数学活动,需要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开始,揭示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丰富、生动的活动支持。
[1]罗新兵.数学活动经验的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3).
[2]马文杰,鲍建生.论“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特征[J].数学通报,2013,(9).
[3]王卫标.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2).
[4]刘同军.数学活动经验视角下的课堂观察[J].中学数学杂志,2012,(8).
[5]周茂生.在获得知识的经历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中国数学教育,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