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5-08-15陈凤红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应课外阅读文本

陈凤红

(宁夏中宁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

长期以来,教育承袭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一直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顺着高考的指挥棒,带有功利性组织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试技能,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知识“繁难偏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传统教学下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轻视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现代教学论认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合作与评价。教师在课改中应把握新课程教材编写思想,有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同样,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根本是思维的进步,而知识是思维发生、发展的载体。

另外,语文新课改以来,高考试卷在现代文阅读中的最后一个试题就设置一个探究题,让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探究。一般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辅导。

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一、依靠文本教学抓探究

文本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文本阅读抓好学生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为学生营造问题探究与体验的氛围。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评判、评价同学的意见主张,看一下谁的看法牵强,谁的看法正确。

其次,教师要做好课堂探究的“导演”,学生积极参与并作出评价。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用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自主研究阅读文本,让他们学会用锐利的眼光和透析力来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地研究课题。

在讲完张承志的《汉家寨》后,老师向学生提问:设想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学生对此展开想象和联想,设想的情景合情合理,回答得十分精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如在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这首诗可谓是海子的绝笔诗,老师问学生“你同不同意海子选择自杀的方式?如果不同意,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除了对本诗理解的基础上,还结合了老师对海子的介绍和适度的点拨,联系其他相关知识,学生都对此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结合课外阅读抓探究

仅靠文本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课内阅读时间和内容毕竟有限,“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课外阅读脱离了课堂的局限,摆脱了教材的限制,可以使学生神采飞扬,展示灵性。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及有针对性的指导等。阅读仿佛是一点火种,即使只是一点,只要时机恰当,也足以点亮学生心中的那一盏灯。

例如,在上完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一文后,教师又给学生印发了毕淑敏的另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学生阅读后,教师让学生换个角度,可以探讨一下:作为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打骂?学生非常积极地从不同方面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这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和父母的相互理解。

三、针对一些时事热点抓探究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另外,从高考作文的角度来说,不仅考学生的语文读写基本能力,更是考查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从而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经常会在自习辅导时间,将最近比较热门的新闻话题拿来让大家讨论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甘肃校车事故”“地沟油事件”“整容事件”、草根歌手走红、网络谣言、“汉字听写”大赛热播等等一系列的社会热点问题,都可以拿来作为探究的话题。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多维解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针对探究结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评价,看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在这里,学生就成了真正评价的主人。在这里,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一段语文学习的幸福过程和时光。

探究的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是理解的,更是发现的;是学习的,更是质疑的;是品味的,更是反思的。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引导,采取积极倾听的策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不断生成,让不同学生自由表达各自的意见,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富有积极意义地建构学习世界。

王玉强.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控性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6.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课外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