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学习提纲”设计初探

2015-08-15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指向文本思维

李 艳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

背景:我校于2014 年秋全面推进课改,要求每个年级部都有自己的课堂模式,我所在年级部从教案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率先大胆推出模式。课堂教学设计总思路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在此主导下摸索实践了半个学期,推出“纲学得八式”课堂教学模式。“纲”是指上课时首先要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即“目纲”,为此目标老师要设计学习提纲,即“提纲”;“学”是学法,基本流程是:读而思→辩而明→示而享→审而确;“得”是课堂学到什么,效果检测设计,即“验得”,课堂知识小结或拓展,即“思得”。

学习提纲的设计,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课堂真正扭转为“少教多学”。《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能)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综合这段时间以来的教、听、评实践,课堂学习提纲的设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就此谈谈我的一些初步探究和体会。

一、学习提纲设计指向一定要明确

学习提纲设计指向一定要明确、具体,否则,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失去方向,学习结果低效甚至无效。例如,教学《雨霖铃》时,一位教师的学习提纲从两方面设计,一方面是读,另一方面是品。在品这块,老师就列出一个问题:“这首词富有美感,你认为其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写出来。而欣赏作品之美,包括语言、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教师如此大而空的设计,尤其是高一学生大多不知如何下手,结果就是泛泛而论、不得其要。于是,老师总觉得学生不能写出他想要的东西,总是问:“还有同学要补充吗?”“难道再没有其他方面了吗?”“请同学们再想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美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明确指向设计,比如: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甚至可以把人物指向明确到小组内。这样学生就明确知道自己鉴赏的是哪个方面,写起来就会有的放矢。同时,他们也通过每个小组的任务指向,明白鉴赏诗词优美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个人认为,学习提纲设计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目标定位指向不明确,对设问的原则不明了。所以,教师要静下心来细读、精读、研读文本,同时也要比较、鉴别、吸收他人对文本的认识。设计时一定要弄清楚每个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设计问题要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空。“小”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小问题合起来解决大问题,学生才能入手去做。“实”是问题指向要具体、明白、准确,这样才能适度、有趣、有效。对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理解是:要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问题设计一定要明确,要单一。

二、学习提纲设计层次一定要分明

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桃子摘下来”。学习提纲就是文本研读的线索,每个问题都可以看成是研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梯级。设计应该方向明确,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从而达到高潮,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语文常规教学的过程是:整体感知→重难点突破→拓展延伸。例如,在《老人与海》教学时,我设计的学习提纲是:(1)在整体感知(包括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写出本文内容概述。(要求:不超过80 字)(2)你怎么理解文中老人说的“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两句话?(3)你认为桑地亚哥是一位失败者还是一位成功者?你是怎么看待成功与失败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第二、三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硬汉精神”,最坚强不可攻破的精神要义;第三个问题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成功与失败的定位,以及在广泛要义下对此的辩证认识。

三、学习提纲设计难易一定要适中

设计的问题一定要适中。太难,学生无法解决,思而不得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倦怠,就会丧失信心,进而会放弃思考;太易,学生从文本一眼就发现、找到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不到思考训练的目的。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提纲,才算成功的提纲。学生差异是很大的,有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比如,一位老师在设计《归园田居》这一课学习提纲时,让学生结合“渔父”思想理解陶渊明的“弃官归田”之举。这个设计,在卓越班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且能融合性地去解读。但是在普通班里,孩子们因为知识面,理解层次等的差异,在老师解释引导了好几次后,学生还是无法下手。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提纲,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提纲,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纲层次要让不同学生都有选择回答的余地,既要抓住点,又要顾及到面,实现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其次,适中的“度”在我看来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对学生而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感兴趣的、成为问题的。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老师在学习提纲设计中有“为什么说项羽是失败者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觉得这就显得过于刻板和教条,设计思想单一化,这样激发不了学生的思考热情,用已然的定论去提问,本身可能就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容易使学生思维倾向化。如果改成“你怎么看项羽乌江自刎之举呢?”见解就可能会丰富多彩,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在设计学习提纲时,出发点就是要使阅读者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作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因此,设计时要考虑其指向是否明确,是否能给予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空间;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能让学生从知识到思维逐步推进,进而解读文本;同时也要考虑其难易是否适中,是否符合自己学生的特质,是否更有效地开放思维。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使教师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有效学习提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师生共同生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有活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指向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