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师资水平,改进高中校本课程实践

2015-08-15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校本意识资源

陈 怡

(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教师是校本课程实践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是影响校本课程实践成败的最重要因素。要改进高中校本课程实践,务必努力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其中的关键环节是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一、高中教师应具有的课程意识

1.制度意识

根据国家的政策,中小学应该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制,国家将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给地方与学校。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权力的体现,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明确并积极响应国家的课程制度。

2.主体意识

三级课程体制赋予学校与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自主权。教师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创造者、开发者与实施者,应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积极担当主体责任。

3.开发意识

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动态过程。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要改变自己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某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4.价值意识

树立以学生需要为原点的课程价值导向,使课程实践不至于迷失方向与目标。教育是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出发点。所以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需要为起点的生本课程价值意识,以此来引领校本课程实践。

5.多元意识

课程不是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开放、多元、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是来源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体制中教条的知识观,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断提炼校本课程实践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二、高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

1.熟练操作校本课程开发具体程序的能力

要改善校本课程实践不规范的问题,确保课程质量,教师就要在了解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组织建立,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确立参与的具体人员及工作程序;现状分析,进行学生需求的评估、问题反思、资源调查;目标拟定,澄清办学思路、确立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方案编制,确立课程开发的方法、选择课程资源与组织形式;解释与实施,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和特色意识、营造条件与氛围、统筹教育资源,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评价与改进,设计监控和交流系统、准备评价方案、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

2.准确评估学生在学科领域学习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满足学生在学科领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在上述的现状分析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在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集体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3.合作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能力

国家课程为师生提供了固定的教材和参考书,而“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适应具体学校及教师的教材和模式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学校实践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和模式也不能简单移植来用,这就需要教师从自己从本校学生的需求与本校的传统与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线,缺乏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整合与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最常见的做法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学科与学校或社区资源情况的契合点,挖掘具有学校或社区特色的课程资源。例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鉴于学生有必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这一实际情况,将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必修模块的教材知识与泉州繁荣的民营经济、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结合,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走进泉州魅力文化》。同时,在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时要注意不能故步自封。校本特色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是学校所有人共享的,教师要注意突破学科界限与学校的界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其他学校联合开发。

4.切实改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能力

“校本课程实践既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校本课程没有应试压力,教师要能够利用校本课程这一平台,在实施课程时大胆践行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切实改善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举措

1.做好校本培训,奠定知识基础

由于广大教师在职前、职后都普遍缺乏对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学习,校本培训对于提升他们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学校要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开展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观摩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校本培训。教师要密切配合学校的培训安排,积极主动参与,同时将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注重学习效率,为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2.勤于参加实践,善于进行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运用、领悟、掌握所学的校本课程相关理论与技能,并且不断进行课程反思,日臻完善,在边干边学中获取实践经验,才能切实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校本课程实践进行课程反思。

校本课程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如果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即使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也缺乏意义。因此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教学反思,更应该在课程实践的全过程不间断地、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反思。首先,反思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是否合理,应该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其次,反思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是否有更加高效的实施方式。此外,反思课程的效益是否体现,即反思课程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当课程反思成为习惯时,教师就能在校本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效保障课程质量。

3.团结精诚协作,发挥开发合力

在国家课程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教师个体仅凭个人的能力也能承担教学任务。受其影响,当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单枪匹马、闭门造车开发校本课程的现象。个人能力的单薄是导致校本课程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校本课程需要集体智慧,通过教师间以及教师与其他力量的团结协作,发挥开发合力,进而保证课程质量。首先,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校本课程涉及众多问题,任务繁重,而“众人抬柴火焰高”,因此建议每个校本课程都要由多名教师组成开发团队,密切分工与合作,分享资料信息与灵感,共同开发。其次,要加强与课程专家、学者的合作。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设有关讲座,甚至尝试聘请专家、学者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中,进行肩并肩地深层次合作交流,定能大幅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质量。此外,还要善于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必要时应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开发。

[1]赵蒙成,张丽香.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9-120.

[3]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9).

[4]廖志刚.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校本意识资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资源回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