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情境研究
2015-08-15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赵晓亮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赵晓亮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学校教育中始终要牢记的根本任务。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应该针对学生身心成长时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个性特点,选择确有实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培养,通过教育的情境创设、体验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以正面灌输为主导,全方位打造“心灵磁场”
结合教育情境的创设,让少年儿童在头脑中打好主流思想意识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烙印,这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首先,要让身边的教育情境鲜活起来。目前,许多学校的班主任还兼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少先队组织的队歌、队礼、呼号等教育元素,都凝聚着浓浓的爱国情感;学校的队室、队报和红领巾广播站都是学生接受正面灌输教育的有力渠道;校外的战斗遗址、烈士公墓等,也都是鲜活的教育情境……所有这些,班主任都应该充分利用。其次,要让开展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要在继续发挥好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教育载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建立红领巾qq群、微信平台等阵地,通过儿歌、动漫等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主流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另外,要让主题班会更加新颖深刻。可以开展民主开放的“讨论式班会”,可以开展情趣盎然的“故事式班会”,可以采取自主创新的“即兴式班会”,还可以采取学习交流的“观摩式班会”,达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境多样的目的。
二、以文化熏陶为重点,立体式设立“情境力场”
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集体,精神的力量一经形成,就会为这个集体的生存、发展、壮大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班主任就要用精神去感染,用文化去熏陶学生,立体式设立“情境立场”。熏陶在日常教学之中,熏陶在各项活动之中,熏陶在人际交往之中。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浸润,要充分发挥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英雄人物、光辉事例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可以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班会或手抄报的征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可以邀请老革命家作报告,给学生讲讲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的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重阳节之际,引导学生们为爷爷奶奶或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做一件实事,以弘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三、以实践体验为关键,分层次构建“行为立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将爱党、爱国教育创设不同的情境,分层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可以引导他们去发现家乡建设的新貌、去观察热烈的劳动场面、去留心欢快的节日盛况、去目睹体育赛场的胜利情景,并动员学生通过看新闻、看报纸等形式,多关心国家大事,一周进行一次交流,学生们一起来谈谈这一星期所搜集到的国家大事。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可以带领他们走出校门,观察社会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并指导他们撰写社会实践小论文,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或是采取制作手抄报的形式,与更多学生进行交流,开阔眼界,提升认识;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演唱、演讲、朗诵、辩论会、报告会、班会汇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直接感受、感知。
四、以分析对比为载体,形象化塑造“历史现场”
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只有当他们了解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和杰出的人物时,才会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分析比对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多个历史情境的对比中探寻它们的本质、特点、规律,可以使少年儿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班主任应抓住一些有利的契机,运用情境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方面的教育。比如,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民不聊生的旧社会与“神舟”的飞天,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进行对比;将国家动荡时的四分五裂、遭受列强凌辱的局面与当前团结稳定、经济发展、安居乐业的环境进行对比;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国外经济大幅衰退,而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克时艰,使中国成为抵御危机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此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敢地迎接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她还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少年儿童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通过情境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知国之情,培育爱国之心,树立报国之志,长大必能成就效国之行,成为建国之才。班主任只要坚持履行好这一根本任务,就必能取得成功。
[1]张维为.中国震撼[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2]人民日报理论部.精神的力量[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7月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