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记”APP的影响力提升策略分析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艺社交微信

张 钗 卓 越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015年3月,一款名为“足记”的APP突然爆红社交网络。从2月7号发布2.1.4版本开始,足记的用户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激增百万,仅3月14日一天,足记的下载量超36万。该应用也迅速跻身APP store免费分类榜第一名,成为继魔漫相机、脸萌之后又一蹿红的图片处理应用。那么哪些因素促成了足记的爆红?接下来足记可能面临怎样的命运?怎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值得思考。

一、三大因素助力足记一夜爆红

(一)大片模式——表现形式新颖、个性

从表现形式上看,足记新颖的“大片模式”击中了用户体验的痛点:横向宽屏拍摄、固定比例裁切、上下栏黑色遮盖、画面滤镜优化、底端中英字幕添加。这种图片表现方式恰如电影一帧一帧定格的画幅,极具大片风格。

从内容上来看,足记处理的照片多表现情境和故事,这区别于美图秀秀、天天P图等APP的“美颜”功能,将用户关注的焦点从人物头像、面部表情转移到故事叙述和思考上,融入了用户的个人创造和情感,形成“一个镜头便是一个故事”的效果。足记在同质化严重的自拍、美颜类应用中显得个性化十足,独具匠心,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

(二)操作门槛骤降,人人都是生活导演

“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艺的心,但是没有人会拒绝轻而易举获得的文艺表达。”[1]眼下“单反”、“背包”、“旅行”、“音乐”、“电影”、“书籍”等词汇已成为文艺青年的标签,大批背包客在社交平台里上传或清新或深沉的照片诠释自己的“文艺范儿”。足记的“大片模式”将电影和生活、梦想与现实、旅行和驻足相结合,契合了文艺青年的表达需求。

足记的“电影取景”实施起来简单、便捷,令“文艺化表达”变成了实实在在可行的操作。足记从安装完成到出图用不了3分钟,用户随手拍的照片只需变一变画幅,经滤镜优化再配合富有哲思的双语字幕,普通照片就会立刻充满文艺气息。这种便捷性大大降低了“当导演”、“当主角”的门槛,实现了用户“自导自演”的愿望。

(三)借助微信传播,迅速蹿红于朋友圈

足记的一夜蹿红得益于微信朋友圈的病毒式传播。足记“电影取景”功能上线后,最初只圈住了小量用户,直到介入微信,下载量才爆炸式激增。当前微信拥有超6亿的用户,庞大的活跃群体为足记的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潜力。鉴于朋友圈是基于熟人间的交往,用户能够轻易注意到亲友的更新。当形式新颖的“大片”渐渐成为时尚,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用户往往也会跟风,上传几张电影风格的照片以便在亲友中找到共同话题,寻得关注。之前风靡的脸萌、围住神经猫等应用都是在微信朋友圈内走红的。

二、图片类应用陷入“过把瘾就死”的怪圈

足记的辉煌不难让人联想到昔日红极一时的魔漫相机、脸萌、百度魔图等。此类APP都曾在网络上爆红,但都没有摆脱“过把瘾就死”的命运。数据显示,足记现在的应用也在走下坡路。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产品功能单一、用户喜新厌旧、应用的工具性不能满足刚性需求三方面:

(一)产品功能单一

产品功能单一是我国目前图片类应用的通病。足记凭借“大片模式”登顶APP Store,脸萌凭借萌系漫画头像烜赫一时,腾讯天天P图借助电视剧的东风掀起了“全民Cos武媚娘”的热潮……这些APP特色鲜明,一学就会,操作简单,但也反映出产品功能的局限性。加之图片类应用没有高技术壁垒保护,很容易被模仿、抄袭,最终导致特色功能一般化,无优势可言。多数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APP别无他用,自然审美疲劳,兴趣度下降,导致爆款应用“退烧”甚至冷却。

(二)喜新厌旧的媒介生态圈

最近,一份来自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用户使用App的平均周期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安装后会在1个月内将其卸载;5个月后,仅有5%的应用程序得以留存。也就是说,手机用户每5个月就会更新一批APP。更甚的是,图片类APP的用户多集中在80、90甚至00后,这类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和消费行为存在明显的短暂性——快速接受,转而放弃,享受“阅后即焚”的快感。在这样“喜新厌旧”的媒介生态圈中,APP如果不能及时提升自己,满足市场新需求,极容易流失用户。

(三)用途无法满足用户刚性需求

相较于娱乐消闲这样的弹性需求,衣食住行属于人的刚性需求内容。一般而言,针对用户刚性需求设计的APP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们使用的周期长,频率也高。例如,满足用户购物需求的淘宝APP、针对人们出行需要而开发的火车票订购APP、应用户交往需求推出的陌陌APP等都得以在手机上长久留存。

表达、交往作为人的刚性需求,有赖于通过社交性媒体得到满足。有调研数据显示,美国用户拍照倾向于直接使用Instagram等应用程序,而中国用户则习惯使用手机预制的相机拍照,将图片保存到相册,有兴趣时再把照片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出去。不同的行为习惯导致国外的图片类应用偏社交属性,而我国的图片类应用工具属性强。

我国大多数用户将图片类APP视为拍照、图片处理工具来消遣,而非用来交往。囿于这样的现实,图片应用往往风光几个月后便消失匿迹,成为移动领域的现象级产品,这也是图片类APP成为“快消品”的根本原因。

三、提升“足记”应用的影响力

喻国明教授认为,产品与人关系的远近决定了其生命力是否长久。“很多APP短暂爆红又迅速消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和人、和生活没有发生重要联系。”[2]因此,培养应用的社交基因,增强社交属性,激发用户的硬性需求是图片类APP发展的出路。具体来说,足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完善产品功能,构建独立的社交平台

“足记”可通过建设用户数据库,有针对地研发产品功能。一方面,就用户个体发布、点赞、评论、分享、收藏、转发等行为轨迹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另一方面,待黏性用户落定后,“足记”可以增加用户注册、登录功能,方便以后收集有足记特性的数据,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契合的功能,强化交往功能,进而建立起以足记用户为中心的闭合的生态系统,摆脱对朋友圈的依赖。

足记也可在移动终端上增加“通讯录”、“附近的人”等功能,方便用户之间沟通,为他们的照片提供一个内部分享的渠道,而不是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空间等足记以外的平台上,实现文艺青年圈子的内部共享。

(二)刺激和鼓励用户参与,改变用户使用习惯

足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动用户使用APP的积极性,如设置积分体制,为每一位注册用户的登录、互动等行为给予积分鼓励;定期发起主题活动,如“那些年,我们骑过的单车”、“最美校园”、“童年·忆”等主题活动,遴选构图好、意境深、故事性强的图片上推荐或直接推送给用户。

此外,足记团队也可在线下寻求与电影制作、影院的合作,承担电影海报的设计等。同时,足记团队可公布主打电影的宣传要求,向用户征集创意,以优惠券、电影票、明星签名照等奖品奖励海报设计者。这样,既宣传了电影,赢得赞助,又充分发挥了用户智慧,利用了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资源,还带动了用户对足记APP的使用。这种经常性的鼓励,有利于改变用户习惯,强化人们对足记的硬性需求。

(三)立足特色,稳定核心用户,发展边缘用户

足记的核心功能是“电影取景”,这一特色受到年轻人的大力追捧。他们喜欢拍照、乐于表达、长于分享、热爱文艺,足记需将这一群体明确为核心用户,坚持电影宽屏的尺寸比例、电影字幕的文案样式、电影胶片的色彩风格,从而巩固核心用户群。

要把“大片模式”做精、做深,形成足记不可替代的特色,足记APP还需简化入口,做到一键就拍;完善字幕库,给用户多语言选择空间;增加滤镜效果,提升画面情境感;更新在线资源,丰富用户下载;积极开发周边产品等等。通过拓宽发展空间,吸引边缘用户参与。

四、结语

魔漫相机、脸萌和天天P图等应用的特色各不相同,却都有着相同的结局,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只把应用作为拍照、处理图片的工具,而忽视了应用的社交性能开发。足记作为后起之秀,需要弱化应用的工具性,在社交功能上大做文章,从搭建独立社交平台、改变用户习惯、坚持大片特色等方面努力才能避免步脸萌等APP的后尘,为自身的长久发展注入活力和价值。

[1] 杨雪.听创始人口述足记如何引爆朋友圈[J]. pingwest中文网,http://www.pingwest.com/app-fotoplace-social/ . 2015-3-16.

[2] 马芸菲.那些活在“喜新厌旧”媒介生态里的APP们[N].中国经济导报,2014-6-21(B07).

猜你喜欢

文艺社交微信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1942,文艺之春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艺范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