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矛盾的辨析

2015-08-15王正浩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京剧纪录片

王正浩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北京 100024)

在移动互联环境下,传统的权威中心被改变,一系列碎片化,交互性的“微”媒介出现: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纪录片。从2010年凤凰视频推出系列作品并将之命名为“微纪录片”开始,微纪录片就开始了不可阻挡的发展。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风起云涌,纪录片对“真实”的敬意却一直都没有消退与减灭。无论是长纪录片还是微纪录片,纪录片这一影像形式如何在创作者的自我认知和客观存在之间达成协议,如何把纪实和写意抒写得恰到好处,如何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这些界定纪录片的“质”疑问始终存在。作为符合时代特质的微纪录片,它在形态的改变上自觉符合了微短的要求之外,也必须要面临一些纪录片创作中的共性问题:碎片化如何形成完整的对事件的认识?快速纪录如何实现对历史的真实?受到商业关注的微纪录片如何不被商业挟持呢?

一、微碎片化表达中如何建构完整

在传统的传播体系里,宏大的叙事和信息的完整是作品评价的常用标准。在新媒介环境下诞生的微纪录片却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意识和形态表达。微纪录片形式趋于简洁,用浅表达去集中讲述某一对象。有限时间内讲清楚一件事,是微纪录片表达的常用模式。那么,微纪录片这样的表达是否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呢?”

微纪录片短短几分钟,要承载一个完整的表意和叙事功能,势必较为困难。然而,如同当年中国电视开始栏目化一样,既然不同节目之间可以通过编排形成观众对这一频道的总体认识,那么微纪录片也可以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实现整体化讲述。所以对于微纪录片,尤其是系列微纪录片,达到的形式要求应该是“碎而不乱,形散神聚”。

在南京电视台制作的30集微纪录片《城殇》[1]中,各集之间就存在着隐形的关联。每集锁定一个具体的对象,或者讲述一个事件(“火烧石城”、“少将易安华血洒光华门”),或者讲述一个人物(“夏淑琴的控诉”、“守护妇孺的魏特琳”)。各集之间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品进行观看。不同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毕竟是按照时间顺序产生的。对它的认识和叙述,也必然要展现时间的变化。所以随着一集一集观看的深入,每集之间的逻辑便开始显现:从“南京大轰炸”预示南京大屠杀的开始,到“一座塑像的记忆”展示大屠杀中的血腥与惨无人道,直到“南京审判”预示南京大屠杀的结束。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就在这样多层面的一点一点的故事中,被勾画出了一个完整的样子。

二、微纪录片要追求速度还是追逐真实

微纪录片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快速记录并被制作成片加以上传。追求速度要求发生与表达实现共时,从而迎合舆论热点,获得更大范围的关注。追求真实要求微纪录片汇聚历史的烟云,用宏观的思维,长久的时间来记录事态的进展。

微纪录片面临的这一选择,其实是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更好匹配的问题。微时代的快速传播极其容易引发的争议就是:传播内容与现实存在之间的不符。信息爆炸时代,专业纪录片制作者尽管会广泛收集资料,但面对快速膨胀的信息增长,难免会存在一些知识误判。微纪录片制作者更是如此。

传播技术的同步反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纪录片更多的更正机会。例如,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京剧》。[2]《京剧》第一集将京剧和昆曲设立为对立关系,不专业的说法使得纪录片刚开播就遭到不少京剧迷乃至昆曲迷的抗议。之后,片子更被吐槽为“每集都有常识错误”,网友纷纷向剧组隔空喊话,“徽班和汉调的关系根本没说清楚”、“编剧根本就不懂京剧的起源”、“《赤壁之战》跟《群英会》混淆”。在节目播出的时间内,京昆专业研究者与广大京剧爱好者天天都在给片子挑毛病,对其中的纰漏进行反馈。这些反馈一定程度上是网民对镜头唯美、文艺范十足的《京剧》奇观的吐槽,但也给了制作者更多的逼近真实的机会。这些明显存在错误的地方,在第二次播出时就得到了更正。

三、微纪录片要在消费文化中突围还是合流

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认为,微纪录片的“真实”底色让人更容易接受它,被人认为其信源可信度较高。[3]于是,凭借这一优势,微纪录片成为广告定制商青睐的营销手段。

但如果一直从商业效果的角度要求微纪录片,过分重视市场投入回报,把微纪录片作为一种广告来进行宏观认识,那么微纪录片很容易重蹈微电影覆辙,陷入太多策划和虚构的情节中,反而容易遭到观众对其的对抗式解读。笔者认为,微纪录片的创作,应该时刻以内容创作为主导,保持微纪录片对民族、时代、文化的人文关照,其次才是适当地引入商业和品牌的表达。商业表达过程中,应当挖掘品牌的文化层面价值,把商业和公益有机结合,以达到细致无声的品牌传达。如果商业对于内容的介入过多,就如同新闻报道中发行和采编的混岗一样,极易造成商业对内容的侵蚀。在微纪录片的创作中,商业和人文品格只有达到适度的平衡,才能为微纪录片未来的营销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城殇》反响强烈 专家研讨“微纪录片”现象[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1/26/c_133947386.htm.

[2] 央视纪录片《京剧》犯常识错误 修改后将重播[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6/14/c_124856917.htm.

[3] 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内容营销的生力军[J].新闻知识,2013(12).

[4] 尚丹丹,刘张利.浅析我国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2(8):63.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京剧纪录片
京剧表演开始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