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抽象化:政治制度史教学的基本思路——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8题的教学启示
2015-08-15仲尧明
仲尧明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苏州 215011)
政治制度是执政者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政治制度史所研究的主要是历史上那些高度凝练的治国方略,这些知识多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进行政治制度史教学呢?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8题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题如下: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关于“人民民主原则”这个概念,历史教师多是这么解读的: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管理国家事务;国家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这显然在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不仅无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高考命题者对这一概念的解读,很有新意:用具体历史人物所做的具体事件来进行直观式的解读.命题者借助历史的见证者——当时的人大代表李长凤大娘的叙说,间接地说明“人民民主原则”的重要含义,即,妇女拥有选举权与参政权.在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发展完善的当下,这一说法已显得不尽全面,但其生动性与形象性的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半个多世纪前“人民民主”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学者认为,包括政治制度史在内的所有历史,都是“由过去所有生存过的人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并且是“以人为基本的元素来记载的”.[1]如果缺失了人的活动,就很难称其为真正的历史了.因此,在政治制度史教学中,应以具体的人和事,来揭示那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内涵.基于这种认识,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中,可以借助申纪兰来反映这一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申纪兰连续担任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她也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如: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化石”、“国宝”级的人大代表、“人大制度见证人”、中国“民主的见证者”等.
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申纪兰的基本情况.申纪兰出身于山西省平顺县的农民家庭,17 岁嫁到了西沟村.1951年12月,村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21岁的申纪兰当选为合作社的副社长.那个时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男走到县,好女不出院.”妇女一年到头只能围着锅台、炕台、碾台转.申纪兰想,全社26户人家只有22个男劳力,如果妇女不参加生产,在这贫瘠的山村里,增产增收就成为空话.于是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到田里劳动,但效果很差,因为妇女的劳动报酬比男子低得多.申纪兰要求社里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但遭到男人们反对,他们认为妇女劳动根本不如男子.不服气的申纪兰让妇女接受了简单的培训后,与男子进行了锄草比赛,结果获胜,从而为妇女赢得了应有的权利.
1952年12月,申纪兰向全地区介绍了西沟村男女“同工同酬”的事情,这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长篇报道.随即,全国进行了大讨论.不久,男女“同工同酬”写进了国家的“劳动法”.正因如此,申纪兰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并先后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由此向学生分析指出:普通的农村妇女也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说明普通百姓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特色,即普通民众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反映中国特色的,不仅体现在普通农村妇女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一个方面,还体现在申纪兰行使权利方面.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下面的历史细节:一届人大召开前夕,村里人对申纪兰说:“你去了只管选毛主席!”“一定要选出毛主席,说甚也要把毛主席选到国家主席上去.”[2]因此,在当时的申纪兰看来,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最大任务,就是实现父老乡亲们的嘱托:要把毛主席选上!这就是一位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即,要代表村民们的意愿.
可那时的申纪兰还不识字,在别人的指点下,她才在选票上找到毛泽东的名字.然后,申纪兰认认真真地在“毛泽东”三个字的后面画了一个圆圆的圈.把选票投入选票箱后,她觉得自己参加一届人大的任务完成了.这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刚刚创立之初,部分人大代表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以为人大代表的全部权利就是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这同样体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历史细节的介绍.一届人大会议期间,申纪兰还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她后来回忆说:“那时我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见完之后高兴得连饭都吃不下.在旧社会,一个农民怎么能见得到国家领袖?农村妇女连自己的主都做不了,又怎么能管得到国家的大事!”[3]这段话不仅反映了申纪兰当时的真实感受,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式民主的特色,
即一位农村妇女也能获得参与重大政治活动的资格,甚至还能参与国家大事.
当然,中国的民主政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走向完善,这也可以通过这位“民主的见证者”反映出来.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具体化的情节.改革开放以来,申纪兰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再也不是“画圈儿了事”了.每次开会前,她都会走访群众,把大家的呼声和要求带到会上;开会时,她还认真地听取并审议各项报告.申纪兰逐渐认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因为她要替中国最大的群体——农民说话.因此,在全国百姓中、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申纪兰”的名字也变得非同一般.山西省一位官员说,申纪兰“文化不高水平高,官职不大贡献大”,因为“像她这样的农村干部、农村妇女、农民代表,实实在在反映的是农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4]这说明,人大代表的参政水平在不断提高.据此让学生从申纪兰的参政经历上认识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健全,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完善.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二是讲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因此,“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5]可见,政治制度并非一系列条文、规定的简单相加而成的集合体,其演进本来就是十分鲜活的历史,如果把过去那些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抽象成为干涩枯燥的孤兀条文,政治制度史就会变成“死”的历史.因此在制度史教学中,应“将制度与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与思想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把貌似抽象的制度‘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加以认识”.[6]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制度史教学以应有的蓬勃生命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8题对中学教学的引领作用.
[1]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9-100.
[2]徐燕.申纪兰:用半个多世纪为农民说话》,《中国人大》增刊,2013-03-01.
[3]夏莉娜.申纪兰: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化石”[J].中国人大,2009(10).
[4]张飞天.申纪兰,亲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年[J].中国人大,2004(9).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想[J].浙江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