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

2015-08-15樊保苹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教育

樊保苹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什么是“新媒体”?可谓众说纷纭,一般而言,学者们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例如,广播电视相对于印刷媒体是“新媒体”,而相对于如今的网络媒体便是“旧媒体”。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手段。[1]它以信息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输,如QQ、微博、微信、公众聊天室、专题网站以及新媒体游戏等。网络技术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变革,它正以独特的优势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新媒体的发展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应用新媒体现状分析

通过对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接触、使用情况:

上网时间:受访学生平均每天网上在线时间超过三个小时,其中最低的半小时,如果网络顺畅,部分学生全天二十四小时在线。

上网目的:当前网络最大的消费群是大学生,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其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最近几年,QQ、飞信、微信等逐渐兴起,大学生通过电视、报纸获取新闻的使用率越来越低。新媒体扩大其新闻板块,使用户群可以很方便、快捷地获取新闻。在大学生群体中,新媒体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聊天工具,使用人数所占比例为40%。大学生可以比较方便地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即时聊天,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此外,上网购物、查阅文献、娱乐也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几项,分别占69%、74%、70%。

上网影响:80%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影响很小。通过调查,60%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积极影响高于消极影响,尤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新媒体的使用在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当中几乎是必不可缺的。

综上所述,新媒体正日益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改变着他们的学习、交往、娱乐等方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新媒体平等、自由的特点可以促使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与现实相比较,新媒体为使用者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有助于使用者自主意识的增强和个性的发展。学生们可以通过相对比较自由、平等的环境进行交际,也可以自主地浏览感兴趣的网页、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改变了过去仅靠老师传授的学习方式。新媒体工具的多样性,使得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网站,在网络中,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受其他人观点的制约,新媒体传播的“无障碍性和自由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自主意识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

(2)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创新。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能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创新意识强。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开放性、及时性和自由性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交流看法和思想,甚至可以设计网页把自己的想法“推销”出去。他们摆脱了固有思想的限制和约束,随时随地探索世界,接触新事物、吸收新观点,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新媒体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有效平台。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的探索时期。新媒体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是大学生对网上各种信息进行区别与鉴定,有利于他们提高分辨、分析事实与现象的能力,提高与净化他们的善恶与是非观。二是大学生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实现了与他人随时、随地的便捷式交流,在网上通过互动,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对信息要求,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同时,在提供帮助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反馈给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样,就可通过网络以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二)消极影响

(1)新媒体内容的多样性造成大学生认知的浅薄化。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的认知心理有了一些改变,出现了浅薄化的趋势。新媒体内容丰富,他们可以轻轻点击鼠标,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得到自己所需,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他们接收、处理信息,很少去审视或者思考信息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他们只是囫囵吞枣式的信息接收,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求知方式使大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想象能力变得越来越迟钝。

(2)过度使用新媒体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疾病,造成精神空虚。过度使用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网络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使自制力差的人不可自拔,给他们的精神、心理带来不良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机,而且高校网络技术的覆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网络的便捷,在宿舍、食堂甚至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在网上“漫步”,最后养成无法摆脱的习惯。他们认为自己已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即使没事可做,也要不停地搜索、搜索……如果断网几天,学生就会焦躁不安、萎靡不振,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重要信息,甚至严重些,会出现精神恍惚、丧失自控能力等精神障碍。

(3)新媒体的虚拟环境容易形成大学生网络双重人格。网络双重人格是个体在网络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两者在情感、态度、直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2]大学生在现实中可能是消极、攻击、杂乱无章的人格,而在新媒体这个虚拟环境中,可能是积极、友好、有规可循的人格。[2]他们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交流时,总要对自己进行“包装”和“加工”,并在和网友进行交流时,不断调整和修正自我。可以说,在虚拟网上世界,人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活,有时候“虚拟自我”固定下来,使现实人格也无法觉察另一个“他”的存在。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引导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途径

显而易见,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有利也有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这一现实,利用新媒体,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思想良性发展。

第一,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善于利用新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当前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中,既有内容真实、经得起事实检验的事件,又有低级趣味的内容。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尚浅。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发现和监控系统,对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信息安全的重点问题,严加检测,认真管理,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2014年相继曝光的“厦大领导人包养女学生”、“四川美院副教授骚扰女学生”事件在网上披露之后,引起一些学生的强烈愤怒情绪,各种偏激的甚至是极端的言论出现。例如,“丧心病狂”、“变态”、“败类”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学生对教师队伍有种莫名的消极、抵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教育管理者采取逐步引导的宣传策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态度。在学校官网、微信群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这种现象只是高校队伍中极少数教师的行为,多数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学问的,对学生是极其负责的,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是好的,并及时在网站上发表优秀教师的事迹,从一个普通高校教师的角度看待这一事件,逐步扭转了一些学生的偏激情绪和观点,利用新媒体起到了良好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高校教师应该利用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触新观点的渠道日益增多,他们不再按照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教育内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3]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空洞地“灌输”。必须把课堂上思想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新媒体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思想教育作用。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当下新媒体网络中讨论的热点、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引进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既对大学生灌输了积极健康的信息,又对消极有害的信息予以理性分析、批判。例如,在心理健康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开讲啦》引进课堂,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可以自由讨论,通过聆听嘉宾的经历,对自己以后的成长带来什么启示,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高校辅导员应利用即时通讯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新媒体具有方便、实用、高效的特点。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直接、交往相对密切的群体,也要积极利用这些即时通讯媒体和大学生建立广泛的联系,提高思想教育接受的程度。利用即时通讯功能,建立“班级群”、“学生干部群”等,如每年的毕业季,学生的思想处于起伏动荡时期,山西农业大学都会在校园加大保安、辅导员的巡逻力度。除此之外,还通过“班级群”、“学生干部群”等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某学院一辅导员在微信中发现一女生连续几天发表一些消极、无助的“状态”,及时与该生沟通交流,发现学生毕业前无助、对前途没有信心,心里有太多压力得不到缓解。该辅导员了解情况后,在“群”里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决学生的困惑,并现身说法,聊了自己毕业时的心理和找工作的经验。通过这种互动有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让思想教育变得更亲切,更有效果。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工作中,既要通过利用新媒体本身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要自觉抵制新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1] 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

[2] 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48,52.

[3] 张光慧.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