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中易被忽视的共性问题探讨
2015-08-15王晓宁
王晓宁 郑 静
(1 重庆广电集团 新闻中心,重庆 401147;2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一、关注和探讨共性问题的意义
本文从科学角度进行阐释媒资建设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里,最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观点是:“科学问题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已知状态与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矛盾的主观反映”。这个表述或许最能说明媒资建设中所需要关注或解决的问题。在从事广电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媒资”)的相关工作中,真正一个系统的问题绝非几个简单的定义或描述能完全阐述和概括。真正的问题,必经大量的学习、了解、比较、分析、思考后才能发现和提出。因此,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至关重要,找到问题才可能找到方向,找到前进的道路。这正是本文价值之所在。
二、广电媒资建设中易被忽视的共性问题
“媒资”涉及音视频、信息等众多技术,其复杂性和实施难度不言而喻。同时,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因其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使得其推广比起其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更艰难。本文作者结合本职的工作和重庆广电在现有系统中对媒资的应用,我认为在现阶段,以下是影响广电传媒业在未来大规模实施“媒资”时易忽视并需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的一些共性问题:
(1)从业人员普遍没有认识到媒资系统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和特殊地位。媒资系统将是未来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的核心系统。为什么说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这是大家普遍没有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就包括不少技术人员对它理解也不深。更有不少领导和同仁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技术手段和技术系统而已。但是对它能够带来的变化和连锁反应,因为没有更多的了解与学习,包括亲身的体会和使用,使得大家普遍都难以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就更难以领会到它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和特殊地位了。
(2)国内广电系统的媒资管理,相对于金融等行业,起步较晚,导致我们普遍缺乏整体运营的观念。因为起步晚,到底该怎么做,系统内有些什么好经验可借鉴,也是缺乏的,摸着石头过河,比比皆是。所以,我们现阶段各级广电机构和台站所拥有的设备和系统,相当部分都是根据模拟时代工作的需要和工作流程而产生和设计的。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排斥与互不兼容也是普遍现象,而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媒资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它采用完全不同的数字技术、运营理念和管理办法,给广电行业的从业者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和冲击也很正常,未来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营运和管理,更是需要大家用心思考和学习的。
(3)不少单位单纯从技术与设备角度考虑媒资,普遍由技术部门提出建设和营运方案,在设计前期易忽视对用户意见的搜集与整理。媒资能否建好且实用,绝非技术部门一家闭门造车就行,用户需求至关重要,特别是前期若忽视对使用者意见的搜集与整理,易对其在整个集团或体系中的定位与功效等考虑不够。特别是因安装使用这一系统后带来的连锁变化与影响等,都可能因与用户等沟通不够而出现一些该有功能的遗漏或缺失,不需要的又可能因部门的利益而扩大化。结果建成后,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
(4)广电系统在媒资系统的存储和应用特点研究和思考上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应用明显不足。现在大家的想法与需求很多,也陆续推出了一些系统,但这些系统都不够稳定,且系统间还有不小差异,普遍不兼容。而重庆一些区市县建媒资系统,因条件所限,相关领导就提出能否用几十万来建,更多的是希望花100万至300万能够建成适合区市县要求和特点的中小型媒资库。但不难想象,从几十万到上千万,这其中不同的投入必然导致不同的效果。然而,在实践中,它们的效果好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这是需要通过应用来检验的。因此,广电系统的媒资从业人员应树立相应的观察和研究意识,从最初设计阶段起,就有计划地搜集、记录、分析、研究媒资在应用和运行中出现的各类状况,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使用的层面,否则无法改进和提升系统的整体功效。
(5)媒资应用效果和绩效评估较复杂且涉及多方利益,导致不好操作。媒资建设效果好否,是否满足了用户需要?特别是大量采集的资料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有多少是无效冗余,有多少是有效、高频使用资料?应怎样评估其效率、效益?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媒资应如何来科学分类评估?这尽管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但囿于技术和评估手段的有限,特别因为应用和研究的不足,导致了在这一环节上的普遍性缺位。另外,不少建设者也因为身处利益关联者的地位,也难以自亮家丑,因为一旦全面评估系统绩效,势必优劣立现。
(6)没把各方情况吃透,不顾自身条件,贪大求全,建成后发现问题多多,使自方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媒体先后有些媒资项目上马,但是都不很成功。这里面既有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也有作为先行者,无可借鉴成功经验,探索成本过大、经济实力等各方面还不匹配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失败教训也给我们今天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从相关的案例和分析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当事人和决策者,往往可能受媒资建好后美好愿景所鼓舞,在建设时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而只是唯恐落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脑袋一热蜂拥而上,评估不够,只想又大又好,导致建成后效果不彰。
(7)对媒资的建设规模与投入产出比等缺乏深刻认识与理解。说到媒资,大家很容易想起目前中央电视台庞大而巨额的投资。据中央电视台同行介绍,处理成本在初期是9000多元/小时,仅这一项支出就可能让省级以下的广电各级决策者们望而却步。而即使小一些的系统也动辄上百万至一两千万,甚至更高的投入。所以,对多数省级广电集团或更小的地市级传媒而言,的确是不小的负担。可各个集团或单位,有无必要和中央电视台一样,搞大而全,尽可能保存更多的各类资源?这是很多单位决策时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事实上,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地位与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家地方级媒体无法超越与比拟的。而各级地方的媒资系统完全没有必要贪大求全,但确有不少地方电视台的领导放出豪言壮语,希望与中央级媒体一较高下,打造或是中部,或是东部,或是全国之最的媒资系统。这种志向让人钦佩,但是否有必要?有资源与之匹配吗?媒资系统到底建到多大规模是合适的?怎样投入是最优质的?投入与产出比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比例才是科学的?这种种的疑问,都因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还不多,而使其成为正确认识与理解媒资建设的难点。
(8)广电系统的各级领导对媒资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认识上普遍欠缺。由于媒资是一个比较复杂与功能全面的系统工程。而在广电系统中,各级主要领导相当部分是从事新闻、经济或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学科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在理解具体技术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时,有一定困难。早期一些广电媒体已上了播出网,制作网等系统,所以,在很多领导的意识里,认为媒资也就是一个功能更全面一点的存储系统而已。基于此,他们往往把存储与制作网、播出网的数据交换当作了首要的问题。而实际上,对媒资而言,制作网仅仅是其部分数据来源而已。其他的如卫星接收,各种模拟磁带数据采集,日常的新闻素材采集,各类文字、光碟等资源及广电网络传输等多种媒体都有可能构成媒资系统的数据来源。应用来说也不可能仅仅SDI、DVB 播出,而流媒体、网络电视、云端存贮及计算、工业4.0等多种新技术,全集团或全台的综合业务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此系统来发挥和显现作用。对此,因为技术的难度与壁垒等多种因素,使不少领导对它认识不全面、不到位,难免会对其应用和推广产生不利影响。
(9)广电系统的素材管理普遍缺位,新闻素材管理更是大大缺失。电视台、电台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巨大设备投入而拍摄的珍贵素材带,尤其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新闻素材带,本应很好地加以保存,并可在以后的节目编辑中反复多次使用。但目前情况是,不少省级台的同仁都询问我们有必要保存素材吗?特别是新闻素材更有必要吗?有成片不就行了吗?因为不少台都不搜集新闻素材,但实际情况是每天记者编辑拍回的新闻素材,因节目时间所限,能播放的非常有限,那些难以再现的珍贵历史画面,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和管理手段加以保护,往往被无情地删除,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我们所在的部门恰恰就极大地弥补了这一块工作的不足。目前,我们所在的科室,经过几年的运转,已经保留了几万条经过处理的新闻素材,而2008年仅仅常规素材带的使用量就达到12567盒/次,近几年常规素材的使用也是普遍上万盒/次,可以说全集团各部门对于我们的素材带是极为依赖和需要的。而素材内确有极为宝贵的信息与内容,对节目创作显然大有帮助。虽然,它们的一些画面非常敏感,不少不能播出,但是,用于科学研究或历史性保存,无疑又是不可缺少的。而在重庆范围内的地市级电视台,不少同行因为意识或条件所限,也是大部分电视台不对素材进行筛选和存贮等处理,造成了大量有价值素材资料的流失。
(10)电视台保存有大量的播出节目带,现在媒资建设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新闻、体育、文艺等各类有自制版权的节目正是电视台的独特价值之所在,具有很强的重复使用性,同样需要进行有效的保存,以备将来之用。但是由于模拟磁带容易老化,给节目的长期存储带来困难,同时模拟磁带经过反复编辑,对信号质量损害较大,导致许多节目带已经无法使用。而现在重庆不少电视台采取的方法就是简单地把它数字化处理即可,而同步的对其挖掘性的开发与研究却因种种原因而没有开展起来,这也影响了媒资整体功能的发挥。
(11)在存储对象和怎么保存的问题上,省市级媒体之间的意识差别不小。以重庆广播电视集团电视新闻中心资料科为例,现在按照集团相应的技术和要求,所保存的主要是磁带资料,即视频部分。采取BET、DVCPRO、数字带及SONY 数字蓝光碟保存这几种方式,另外就是针对部分重要的时政内容,因工作需要和方便各方调用,也采取了使用DVD、VCD 光盘存贮的方式。而全台对节目文档、台词、摄制记录、字幕等,没有条件也没有要求进行保存。这也是国内不少电视台的做法。而我们认为:更科学的节目资料保存除视频、音频外,还该有文字、图片以及相关的数据等,在存贮磁带、数字化光碟等介质外,也应有文稿、唱词、图片、光碟和编目信息等多个内容在内。在资料部门的定位上我们提出的是:努力做到“三服务”:暨资料部门应为广大记者、编辑创作服务;为新闻及节目管理服务;为新闻研究服务。然而因为条件等诸因素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尚有不小差距。我们有幸在重庆相关会议上做了发言,对重视媒资和资料存贮等进行了呼吁,使一些区县广电系统引起了一定重视,并设立了相关岗位和资源,但也还有一些区县仍然认为多此一举,保留播出带足已。这也就是真实的状况。
(12)电视台的记者、编辑手中,不少同志都建有小而全的个人资料库,如何及时回收、共享并合理调动这部分资源思考还不够。记者、编辑手中的资料不仅对个人而言非常宝贵,同时,也是媒体单位非常稀缺的一笔资源。它们是否能完好保存、全面管理和充分再利用均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这也是关系到技术提升和多种业务开展的一大战略性行为。而各类影视资料,特别是磁带保存的这些资源,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大量的各类非成片类的节目长期以来散落在记者、编辑手中,缺乏系统管理。怎么抢救、发掘它们,使其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怎样尽可能采取较好的方式,使大家都愿意主动将手中的资料拿出来共享,这是不少从事媒资工作的同仁们普遍都感觉头痛的难题。据我们所知,中央台采取了一些较好的做法,但省、市级电视台为此采取得力措施且取得较好效果的还不多。目前这些资料分散在各部门和编辑人员、记者手中,有些已经无法找到或损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3)先进的技术系统与专业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作为一个相当先进与高效的系统,它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如何科学地对每天采集的资源进行鉴别、分类与处理,如何更好、更主动、更高效地服务于各方,特别是及时地对用户需求做出反应,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重庆广电集团等不少省级电视台所采取的方式是:原有旧的节目的编目及数字化处理等,交外来承包公司,而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则由媒体自行处理,这难免就造成了一些环节的相互脱节。而在专业化分工的今天,能否引进或培养一批技术基础好、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不仅仅是后期的工作能否胜任,其实已直接影响到系统功能的发挥了。在北京、上海等同行中,他们配备的各类专业人才是比较齐全的,硕士、博士等分工明细,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才已经充实到了媒资建设的各个岗位。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不少岗位的任职资格基本上均为硕士研究生或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当然,他们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准,地方台与之相比肯定有不小差距。但是其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代表了这个领域未来的用人发展方向。没有高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再高级的媒资系统要想充分发挥作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三、结束语
作为媒资的用户和建设者,我们也呼吁:在现阶段中国广电媒资的建设中,大家要不断观察、发现、探索和总结媒资中的各种问题和疑难,不要因为可能会触及一些内部关联者的荣誉或利益而回避其弊端,特别是一些失败的教训或问题更有其特殊的示范价值和意义。相信踏着先驱们的足迹前行,将使我们避免落入一些陷阱和泥潭,而为后来者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让他们结合自身的需要,找寻恰当的模式与路径,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媒资就会以最小的代价得以全面推广。相信媒资一定会在中国广电领域大放异彩,大展身手,为广电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独特而又不凡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