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众媒体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坚守
2015-08-15李婧
李 婧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3)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社会公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新闻信息传播的能力,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通过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发布和传播,彻底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权威新闻网站等大众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格局,以至于大众媒体也不得不争相跟进,利用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和信息、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在当前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来自普通社会公众或社交媒体的新闻信息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在与社交媒体紧密融合的过程中,大众媒体如何凸显自己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真实永远是新闻传播的底线
2014年10月23日,《新快报》用一个整版刊载了一条新闻:《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报道称,一名自称“95后萌妹”的女网友,在网络上发布《用身体旅行:95后萌妹向全国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啦!》的帖子,公开宣布自己“0元游中国”的计划:面向网友展开“临时男友”的征集。文章将网帖的内容详细陈述,同时还罗列了网帖下面网友的留言,最后还告诫读者“旅行蹭吃蹭住有风险,女生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这个原本在微博、网络论坛流传的故事登上了传统媒体的版面,大量权威媒体网站也纷纷转发。当天,自媒体微博账号“传媒大观察”发布微博:“已经初步证实这依然为某社交软件涉嫌色情营销假新闻炒作,我们正在搜集更多证据向公安机关及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奉劝各大‘权威’媒体自重。”暂且不论这条新闻的内容是否涉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宣扬不良生活作风,仅从大众媒体的职业规范出发,在新闻信息刊发之前,进行必要的信息核实,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也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还有之前的“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金庸先生去世”等假新闻,都是发起于网络社交媒体,并迅速在网络上流传,最后被大众媒体采用,得到大众传播媒体为其推波助澜、扩大影响。
如果说在大众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比拼中,社交媒体的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快捷性是大众媒体难以比拟的,那么大众媒体的优势就是传播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大众媒体机构拥有职业的新闻信息采集和传播团队,可以运用专业的新闻辨别和采访核实手段,借助广泛的社会公共资源,来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可靠。试想如果大众媒体连真实的新闻传播底线都放弃了,那么在当前信息传播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媒体格局中,大众媒体还有什么存在的社会价值?
二、理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态度
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造成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落,40人死亡,大约200人受伤,事故发生之后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很多温州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自发前往救援、献血;同时也有各种传言和质疑遍布网络。当时大力关注此事的《今日早报》在进行动车事故报道中,就明确了“积极稳妥、理性客观”的总体基调。《今日早报》要求现场记者不要刻意渲染现场惨烈的细节和画面;对于事故原因的分析要依据调查的事实,不允许胡乱猜测和质疑。对于事故原因是机械故障还是人为因素、死亡人数是否有猫腻、救援现场为何就地掩埋车体残骸等网友质疑的问题,都一一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和记者的再三核实采访做出了释疑性的报道。在事故发生数天之后,对于“事故发生后动车乘客纷纷退票”的网络传言,《今日早报》的记者也通过采访上海铁路局、实地调查杭州火车站、统计票务情况等渠道,了解到事实的真相是:除了暂时停开的列车,杭州站没有出现大规模退票的情况,大部分旅客出行的首选还是火车。这篇新闻稿件刊发之后,迅速遏制了谣言的蔓延,理性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互联网和各种社交媒体的迅速兴起,最根本的原因是满足社会大众表达自我、参与社会事务的强烈愿望。因此,社交媒体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人数众多。二是自发的传播。在众多个体自发的传播行为中,难免会出现或意气用事,或任性妄为,或道听途说,或盲目从众,或别有用心的说辞,也极有可能通过社交媒体获得较高关注度,从而形成某种舆论氛围。这从个体自发行为来说,是在所难免的,但对于大众媒体机构和职业媒体人来说,则要求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要有基本的逻辑判断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即使有主观情绪,也要有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的自我约束力。理性是职业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和基本态度。
三、平衡是新闻传播的基本立场
2014年8月12日,湖南省网络媒体华声在线发布一篇题为《湘潭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不知去向 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新闻。报道称:8月10日下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家属认为“她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存在很大责任,如果发现及时不至于死亡,也不至于隐瞒我们这么久”。报道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产妇)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这则新闻随后被全国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大量转载。这则新闻被搜狐、网易转发后,引发近40万网友参与话题讨论,网络上出现“一边倒”的声音,网友纷纷质问医生医德、要求追究院方责任,医患矛盾又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而事情的真相是:8月13日下午,湘潭县官方回应称,产妇死亡的原因是因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在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后,院方立即启动院内、县、市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市、县有关专家主持抢救,医护人员在产妇心跳停止后抢救了半小时才放弃。而当院方宣布死亡,患者家属冲进手术室时,医护人员正在休息室,并非“全体失踪”。从整个医疗程序来讲,院方也还是尽到了医院的责任。
我们回顾一下这条新闻最初报道的内容:在报道中只有病患家属一方的说法,而没有医院方面的说法,在死亡原因和抢救过程等事实还没有调查了解清楚之前,媒体就急于给事件定性,采用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新闻标题内容“湘潭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不知去向”的关系表述,到正文当中的“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的感性描述,再到“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的直接指责,都是在意指医生护士漠视患者生命,以至于引起医患矛盾的加剧和社会公众偏激的情绪。
作为大众媒体的专业人员,应该明确新闻媒体的社会定位,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而不是“审判者”。新闻媒体的职责是要公正、平衡地呈现事件的过程,引起社会注意,推动一些趋势性问题的解决;而对于事件的定性和解决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当然,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很多新闻媒体也意识到单纯的“传递新闻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因而在报道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时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评析,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和行为反应,这也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所谓新闻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也可以称为社会联系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平衡”就是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让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的基本保证,“平衡”就是大众媒体发挥社会协调功能的基本立场。
以社会公众为主体的社交媒体与大众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对于大众媒体而言,不可能无视社交媒体的巨大社会能量,同时也不得不借助社交媒体挖掘和发布各种信息;但是大众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使其不可替代。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坚守真实的新闻底线、理性的新闻态度和平衡的新闻立场是体现大众媒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关键所在。
[1]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白红义,江海伦,陈斌. 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5(1).
[2] 张宇宜,王增军.浅析突发事件的采编应对机制——以今日早报“7.23”事故报道为例[J].新闻实践,2011(9).
[3] 张艺蓉.受众放大媒介社会协调功能的深层思考[J].考试周刊,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