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APEC 会议为例看中国符号的对外传播
2015-08-15张瞳
张 瞳
(北京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875)
一、中国符号对外传播的内涵阐释
中国符号也被广泛称为“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应定位在中国独特文化(传统与现代)环境外在有形符号和内在无形精神的物质载体上。外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就是自然与文化符号。内在无形精神的物质载体分两个层次,一是无形文化的行为方式,二是精神文化。”[1]这些无形的符号传播着中国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仁爱”、“中庸”、“道法自然”“礼尚往来”、“上善若水”等等代表了独特的中国人思维。符号的可携带性使得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说到底就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应该适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又不失本色。从历史走向未来,以继承求创新,才能培育中国文化魅力,创造中国文化价值。
二、北京APEC 会议传播的中国符号及哲学思想
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不仅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丰厚的硕果,更是在展现中国文化和国家软实力方面给世界留下了精彩而深刻的印象。
此次会议宴会上,“曲水流觞”的宴会大厅突出了欢迎晚宴的主题:“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亚太经合组织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鸟巢、水立方寓意天圆地方、阴阳平衡,透露出对亚太地区和谐平衡的愿望。“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水是最能够包容万物的,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低。做人如水,老子追求的处世之道强调一个“柔”字,柔韧而非柔弱,则“柔弱胜过刚强”。此次APEC 盛会作为东道国的中国,围绕“水”大做文章,水作为一个无形的中国符号也传达了一种作为大国的谦和、包容、柔中带刚。
中国是一个崇尚“和”的国家,“和”作为一个中国符号不仅指和平、和谐,还有合作、融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亚太梦”的内涵,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与“中国梦”遥相呼应。习近平主席将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比作21只大雁,“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聚首雁西湖就是要加强合作、展翅齐飞,书写亚太发展新远景。习主席还提到“愚公移山”的典故,指向亚太人民只要坚定信念就能克服困难,开辟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
此次APEC 会议各国领导人和夫人在水立方集体亮相合影的服装是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既不是唐装,也不是汉服。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海水江崖纹”的设计蕴含的是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互的寓意。体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主题。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在它的包容性,尊重每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个性,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
国宴餐具的主题是“盛世如意”,以“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寓意为主题设计的,源自《诗经·小雅·蓼萧》,原指古代车上铃铛的声音和谐优美,祈盼大家同福多福。宴会所用的毛巾托、筷架、椒盐瓶、酱醋壶的托等的设计都是中国“如意”形状,比喻亚太地区美好、繁荣、和平的发展愿景。
三、从中国符号对外传播角度看国家软实力
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的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这句话道出了国家软实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一项针对51个国家405位外国意见领袖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奥运期间,外国人最想感受的中国国家形象要素中文化要素名列第一,远高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要素,占77.8%。这说明,文化要素在建构国家形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不缺少文化,缺少的是如何将丰富的文化遗产加以利用,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家软实力。从上海APEC 会议,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有政府间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等,中国借助各种国际活动平台,展示我国越来越强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北京APEC 会议的盛会平台上,符号化的展示使文化更好地被世界感知和接受,这些符号背后更深的是一个古老大国悠久的历史和越来越强的综合国力。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复杂、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文化竞争。首先,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保护、传承传统中国文化。近年来,韩国频繁将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占为己有的现象必须给国人警醒。其次,防止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文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经济竞争,尊重文化个性并不代表被同化。最后,尊重文化多样性。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另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文化感知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被西方社会视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他者”。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西方社会对于中国这一东方古国的观感,混合着好奇、轻蔑、戒备等复杂心态,对于中国文化的想象始终没有超出神秘、蛮荒、贫穷落后等范畴。[4]只有文化崛起,中国才算真的崛起。因此,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使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找到适合的传播方式。
[1] 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2010(12).
[2] 基辛格(美).大外交[M].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3] 冯惠玲,胡百精.北京奥运会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4).
[4] 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当代传播,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