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救国——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救国思想及其实践
2015-08-15齐辉李欣
齐 辉 李 欣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范长江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无疑是最杰出的记者之一。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彪炳史册。抗战时期是范长江记者生涯最重要的时期,作为知名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投入巨大的爱国热忱,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抗争。在这一时期,范长江发表了众多文章详细探讨了新闻和救国的关系,并对抗战中新闻记者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要求,这些主张对于指导抗战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重要创建者之一,范长江对该团体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青记”的工作又进一步促使范长江学术思想甚至政治思想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范长江抗战时期的新闻思想与实践活动的研究较为薄弱,本论文试就抗战时期范长江的新闻救国思想进行探讨,以丰富对范长江新闻思想的研究。
一、新闻事业是抗日战争的文化战场
抗战之初,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广大新闻工作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此范长江始终坚定地认为,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新闻工作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说,“一个电报,一篇通讯,一篇社论,都即刻影响着读者对战争的态度,影响前方军心和后方的民气”。[1]在抗战救国运动中,范长江是最早认识到抗战文化建设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他在战区采访时发现,抗战军民“绝对不可少文化食粮”,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在范长江看来,抗战一方面是物质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精神信念,而新闻媒体就是抗战精神建设的重要来源。报纸杂志和小册及书籍等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指导力量。[2]出于这样的观点,每当范长江在前线采访时,他会千方百计为前线战士带去报刊,满足他们了解战局和时事的需要。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机构成为日寇侵华的帮凶,是军事部队之外的侵略力量,被称之为“笔部队”。为此,范长江主张建立一支抗战新闻工作队伍与日寇在新闻领域展开宣传战。在范长江看来,抗战时期中国新闻业的进步之一就是有“无数的新闻战士不计艰难,不惜牺牲,前仆后继”,不断在战火中成长与敌斗争下去并且越战越强,在战火中“中国新兴的新闻事业所需要之强大的笔部队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3]
二、“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提升新闻道德
在民族存亡之秋,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敌人和民众。范长江认为首先要坚定抗战的必胜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民族立场,与各种投降主义、妥协主义做斗争。范长江指出,抗战三年半来,中国新闻事业起了巨大变化,形成了“进步”与“退步”两股潮流。两种潮流判断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站在有利于“抗战中国的需要来决定的”。他列举沦陷区一批沦为汉奸的报纸和报人后,指出任何鼓吹投降和妥协的报纸,哪怕有“生花之笔”或者善于把握机征而投机取巧的言论,都必然会失去群众的信仰”,“为中国历史进展潮流所不容”。[3]
除了报人的民族气节外,范长江认为抗战时期对新闻记者的人格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一再指出,抗战新闻记者的地位不高,很大程度在于记者自我修养上的缺陷。当前新闻工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归根结底是“不良作风”对记者的“人格”的腐蚀作用,进而会使外界人士对新闻界产生不良的观感。为此,他提出应该建立新闻记者的正气,“使社会人士提起记者都觉得真诚可爱万分敬仰”。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提出战时新闻记者必须“绝对忠实以客观之态度,绝对不挟丝毫之个人感情于新闻工作中”,“是非善恶”,都基于事实进行报道。他反复强调抗战中新闻工作的效力远比平时为大,这客观要求新闻记者的“人格之健全更大”。在报道中,我们应避免为外力所诱惑,“把抗战不力的人说成民族英雄,把虚伪腐化分子,誉为爱国志士。反之把英勇抗战的事实人物,或加歪曲,或加污蔑,这样一来使国民是非颠倒,毁誉失真,丧失正确而有力之国民舆论,则难以支持战争”。[1]在采访中,范长江指出,不能因为个人利益得失,随便使用新闻大权,“不可因为不对我好点,或者在物质方面不能、不给我多少便利,就关于你的一切都往坏里说”。在工作中只接受“于自己正当的工作收入”而“对于非工作报酬的津贴与政治军事有关之津贴”则坚决拒收,因为这最易摧残一个有希望的新闻记者的前途。
抗战时期,范长江针对新闻记者队伍中“流氓主义”和“庸俗主义”等丑陋显现,一再强调新闻事业职业道德建设,呼吁新闻记者人格素养。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指出,所有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应当是在精神上“独立不霸”,“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为国家民族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报人在社会上应该是独立存在”而不是附属品,在新闻工作中应该时刻“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做成根本的第一的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能配做新闻记者”而“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能谈到技术的问题,才能成为社会所敬重的人物”。这些有关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论述对民国时期新闻记者的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战时新闻工作的真意”
抗战时期,中国新闻工作者不断摸索战争报道的真谛,力图总结出对中国战地报道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范长江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了改革建议。他指出,国难时期新闻工作绝不仅仅是提供各种问题和战报,还应该勇敢地研究新资料和新现象,从中寻求出真确的答案,并勇敢地发布。报纸应该“使我们每一次战争都不是白打的,让读者接受血的教训,为争取下次胜利的桥梁”。
在战地报道方式上,范长江主要注意到改进战地通讯的内容和形式。抗战时期,他发现中国报纸的战报,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无人问津,其问题出在战报通讯的报道形式呆板。范长江说,虽然各地的战事电讯很多,但大多有“太杂乱”和“太抽象”的问题,这不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大量的地名和抽象的数字,也令读者厌烦,更让读者对战局一头雾水毫无头绪。为此范长江基于自己的战地报道经验指出,应该将战事电讯分为紧急战讯、说明性电讯和描写性电讯三种,根据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加以阐释。就战地通讯的内容而言,范长江也指出,目前的战地通讯内容过于单一,要么是战地记者的个人生活经历,要么是少数高级军官的描写,而读者最关心的是战局的详细描述和战场人物命运,但这些报道显然还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他希望记者进一步提高新闻技能提高报道的快捷和生动,不断改进新闻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的报道工作。[4]
四、抗战时期中国新闻界的建设方向
基于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使中国新闻宣传工作能够支持抗战的需要,范长江以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为中心提出未来中国新闻工作的规划与建议。这些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做好战区的文化建设加强抗战宣传工作。范长江提出若干在前线开展文化宣传工作的建议。其中有在前线组织“文化部队”,专门为战区进行“文化供应”。这支部队可以由失业和失学的文化青年组成,总部可设在各战区,随着主力部队的流动而转移,部队主要负责定期派发和出售近期出版的报刊和书籍,同时也沟通信息,其经费可从军费和报刊贩卖中取得。其次,做好组织失业记者救助和培训工作,提高新闻工作水平和记者能力为抗战宣传培养人才。范长江指出抗战军兴,需要一支更高水平的记者队伍,他说,“抗战以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皆起高速度的变化,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需要充分的知识,敏锐的视察力,明确的判断力,来反映问题,来指出问题的内容和它的动向。”[5]但现在新闻记者“普遍缺乏训练”,因此需要有青年记者学会这样的组织,来帮助广大青年记者提高技能。在范长江担任学会领导人期间做了大量培养记者干部的工作,为抗战输送了一批新闻人才。他说,青年记者学会成立可以发挥记者们的合力,实现在战场采访上资源共享。该学会目的就是利用“团结的集体的力量,以解决我们自身和当前新闻事业一部分的困难”。[5]关于青年记者的培养,范长江认为:第一,出版新闻事业的专业刊物。第二,通过座谈讨论的方式,进行直接教育。第三,通过学习前一辈新闻记者的经验和同辈间相互教育,到达相互批评相互观摩的作用。[5]在武汉,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依然利用一切机会培养新闻干部扩大组织影响力。对此工作范长江曾颇为自豪地认为,学会发展之初只有20多人,到1938年底全国会员已达六百余人,增加了近30倍,[6]其分支学会遍布各大战区和中心城市,可见范长江在青年记者中具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最后,在新闻抗战工作的不足方面,范长江主张应“开展敌人后方的新闻工作”。他说,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崭新工作是“在敌人的后方工作,在沦陷区的工作”。就新闻工作而言,就是在敌人后方开展新闻工作。范长江认为这是一种新闻宣传的游击战术,目的是“告诉沦陷区的军民”正确的方向和国际消息,“唤起广大民群对于抗战的热情,坚定他们最后胜利的信念”,并实际“指出最后胜利的方法”。他把“新闻工作看做文化工作”的一种是“配合着军事,已达成赶走敌人这一总的政治目的”。[7]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晋察冀边区的《抗敌报》,《新华日报》根据地版堪称敌后新闻游击战的典范,可以仿效和推广。范长江对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工作给予极大的希望,称“在敌人后方开展新闻工作是世界新闻史上的奇迹”,“在敌人后方的报纸和新闻记者,他们所接触的是广泛深刻,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抗战事实”,“他们将孕育成为再建中国整个新闻事业和发展为整个民族革命文化的基础”。[7]
五、结语
国难当头,新闻事业与新闻工作者何去何从,一直是困扰中国新闻界同仁的主要问题。抗战军兴之际范长江和中国新闻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就是新闻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救亡的重任。正如范长江所指出的,“报纸是政治的工具”在抗战之前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但在“生死存亡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开始之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关怀着我们自己的前途”。因而此时的报纸不可能置身于战争之外,“一个报纸如不能以责任的态度,把战争有关的各种政治问题,切实地报道和指示,必将因逃避现实,而逐渐为读者所抛弃。”综观范长江战时新闻思想体系,他对民族存亡问题敏锐的观察和认识,启迪教育了广大新闻工作者。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更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感。他对社会现实客观、全面的反映,对重大事件的真实披露,体现出他是一个正直高尚的民族主义者,并促使广大新闻从业者进一步深入地思索民族、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他对战时做新闻记者道德观的精辟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良好的政治修养和业务素质,不仅在当时指导了人们的新闻实践,而且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范长江.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范长江新闻文集〈下册〉)[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794,795.
[2] 范长江.战区文化供应问题(范长江新闻文集〈下册〉)[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784.
[3] 范长江.退步与进步(范长江新闻文集〈下册〉)[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899.
[4] 范长江.怎样发战事电讯与写战地通讯(范长江新闻文集〈下册〉)[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801.
[5] 范长江.青年记者学会组织的必要和前途[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791,790.
[6] 范长江.新阶段新闻工作和从业员之团结运动[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840.
[7] 范长江.开展敌人后方的新闻工作[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