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的探讨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伦理工作者道德

刘 佳

(河源广播电视台,广东 河源 517000)

当前我国新闻失德现象屡见不鲜,各种新闻腐败的案例层出不穷,部分新闻工作者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失去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操守,本文针对这种情况,运用多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对新闻传播伦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一、研究新闻传播伦理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社会的每一个阶级,每一个行业都存在职业道德,新闻行业更应该如此。放眼世界,新闻失德现象在不断地发生着。例如,在2008年3月14日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中,一些西方媒体对于事实的真相进行了扭曲并报道,误导舆论,完全违反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妄图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危害。在那次事件中,这些媒体把“舞刀弄棍”歹徒描绘为“争取人权的英雄”,把此次暴力行动描绘成“人权主义者的勇敢行为”,甚至利用一些精心修剪的图片对事件进行报道,试图煽动国内外的反华势力。例如,在2008年奥运圣火的传递过程中,在美国旧金山,主持人一边用恶毒语言诋毁中国人,发布“中国产品是垃圾”,“过去五十年里,中国人是暴徒”的言论,与此同时,应该广播公司在新闻节目的报道中主持人居然抱有幸灾乐祸的心情,在直播节目中居然对此打趣玩笑。对于西方媒体如此的无知言行,不仅让个人蒙羞,还为反华势力助长气势,严重违反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及人性的良知。

(二)研究新闻传播伦理的理论意义

本文对于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行为规范,以及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旨在拓展新闻领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充实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知识。在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中,应当遵守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切实履行好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责,本着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的原则,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和真实,担负起社会给予的责任,积极履行相关义务,提高新闻传播的公信力。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对新闻伦理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新闻传播的实际现实意义

可随着社会各项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在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的传播有了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新闻媒介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都与新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些新闻的载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当代社会发展情况。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量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还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多种新闻形式及纷至沓来的信息,人们对于各个新闻媒体之间就会做出取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如今的新闻行业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同行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就有部分的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对许多事件进行独家报道甚至杜撰,有时甚至扭曲了事实的真相,严重违背了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应当用全球化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利用深刻入理的方法对此进行阐述、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新闻行业朝着越来越好的轨迹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对国内新闻传播媒体的研究

在我国,新闻行业的起步及形成系统性的研究都比较晚,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再开始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理论基础的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传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力不断上升,许多行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及进步,新闻传播也不例外,尤其是新闻伦理学和网络伦理学逐渐被构建成了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例如,在1981年我国出台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新闻伦理道德规范,即《记者守则》。之后再1987年的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准则》,这是在马克思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反映着新闻传播中的基本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指导价值。在之后的新闻发展过程中,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新闻工作反面的条例规定。例如,1991年1月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5年由周鸿书教授编撰的《新闻伦理学论纲》,1997年复旦大学陈桂兰主编的教材《新闻职业道德教程》,2002年蓝鸿文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等。

在新闻工作者条例不断出台的过程中,一个较为理论的新闻伦理研究开始出现了,社会新闻工作人员对于新闻伦理进行不断地研究。例如,1998年杨启主编的《记者的道德自律》,严耕的《网络道德》,2000年戴元光编著的《传播道德伦》及2001年李伦《鼠标下的人性》等都相继出版。新闻传播条例条规及对新闻传播伦理的研究这两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以上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飞速进步的社会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新闻传播理论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尽管如此,我国相关的新闻传播伦理制度仍然不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马克思道德主义的指导下要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完善的新闻传播伦理制度,为新闻事业在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作用。

三、对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理论探究

(一)新闻的内涵

新闻一词的由来已久,在我国唐代尉迟枢所写的《南楚新闻》就有了对其的使用,而在西方,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就首次使用过“News”一词。在笔者看来,新闻作为传播当态社会信息的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包含着广大人民对事物关心,揭示着所发生事物的客观、真实,准确。受众对于新闻而言普遍抱着真实、准确的心态进行阅读。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真实的反映事物是其必须具有的职业操守。

(二)传播的内涵

信息是所有事物普遍具有的基本属性,传播作为信息的传递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像是人类社会中的传播现象一样,传播之于新闻而言密切相关。人们每天通过电视、音乐等渠道进行交流,新闻则是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交流。

(三)新闻传播伦理的特点及功能

作为对新闻行业进行调整的重要规范,新闻传播伦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形成、社会文化的传承等重要功能。新闻传播还具有规范性和公共性的特点。作为对社会成员违反社会道德的一种限制,它可以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来达到目的。在规范社会成员道德行为时,新闻传播伦理还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就意味着衡量善与恶,正当行为与不正当行为时,也离不开新闻传播伦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除此之外,新闻传播伦理还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和选择性。法律和道德是制约社会成员不正当行为的工具,分别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最基本和最高要求。但是法律和道德之间还是存在其不同的区别,法律强调更多的是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人们的自律行为。新闻传播伦理之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制约也是如此。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整个新闻行业的约束及新闻工作者自己的约束,后者决定前者,而前者又同时影响着后者。作为伦理的主题,新闻工作者应当以职业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对此进行相应的选择。

根据新闻传播伦理的各个特点,它又发挥着该有的功能。首先就是对自身教育认识的功能,新闻传播伦理反映的是社会活动主体之间相互的利益关系。在其中,最基本的功能莫过于就是帮助人们准确的认识,环境的变化。因此,对服务社会大众都具有公开性。新闻工作者不仅仅只是一个将新闻发布的人员,在这份工作的背后,意味着许多。新闻工作者要勇于承担社会给予的责任,将合理的为大众传播新闻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新闻媒体都应坚决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把这份责任作为是对自己的一份挑战。只有这样,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除此之外,新闻传播伦理还具有许多的功能。例如,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功能,舆论的制造和导向功能,道德示范功能等。

四、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市场经济形势下商业利益与新闻传播伦理矛盾

通过长期以来新闻行业中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徐国新闻媒体都由之前单一的国有制改革为了多种经营制度。从资本角度而言,新闻媒体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公共利益的压力对其又造成了困扰。为了制造舆论吸引注意,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就逐渐迷失了道德方向。

(二)新闻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新闻自由指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等诸多权利。但新闻自由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正如上文所述,许多新闻工作者只注意到了自己的职责,很多时候都没有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有些时候甚至借此逃避责任。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失德现象,对此进行探讨研究,相信在今后对此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1] 宰政.从理论视角探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4(z2):308-310.

[2] 兰甲云,曾海纯,鲁红平,等.网络文学传播的伦理困惑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导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110-114.

[3] 杨天娇.真真假假测新闻伦理虚虚实实量记者道德——浅析新闻伦理问题之记者道德[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7):255.

猜你喜欢

伦理工作者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关爱工作者之歌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