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创作技巧

2015-08-15陈文玑胡水申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细节

陈文玑 胡水申

(金华广播电视总台,浙江 金华 321000)

前不久,韩国KBS电视台推出新年特别纪录片《超级中国》,它从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自然资源、文化软实力和执政党的领导力等角度讲述中国的发展现状。这部七集纪录片在韩国掀起一阵“中国热”,收视率一度超过10%,被观众称为“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在中国网站,《超级中国》也获得赞声一片。虽然有人认为《超级中国》宣扬了“中国威胁论”,但多数观众认为,它是一部由外国人精心制造的中国形象宣传片。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全面介绍了崛起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实力、中国形象和中国风采。

《超级中国》播出后,在韩国、中国产生强烈反响,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作为媒体人,我们要过多地关注和研究《超级中国》这部“外国媒体人看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笔者觉得从纪录片创作有颇多的技巧和亮点,不失为一部好的纪录片。

一、抓住细节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最优秀的故事家,一定能够做到置身事外,描绘他看到的、听到的、想象的情节,力求细节的真实,并且不对其中任何人、任何事加以任何主观评判,包括道德评判。马丁·斯科塞斯作品从《纯真年代》《飞行家》到《华尔街之狼》,故事始终流畅,细节始终丰沛,而故事家本人到底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从来没有明言过。笔者看来,这就是叙事的最高境界。为了让世人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节目组运用细节、激发共鸣方面花了一番大功夫。例如,第三集《复兴的中国时代》,采访了与中国海警船发生摩擦的越南老渔民。在反映南海军事力量时,采访了街头市民,运用了同期声“海警船比前几年多了许多”。例如,中国成功的企业家李启霞、王斌在企业、在家中表现出的极大优越,曾被中国海警船撞击的越南老渔夫似如无助的倾诉,秘鲁矿山移民区孩子的呆若木鸡的眼神……这一切,都向世人发出一种暗示和信号。

二、采访深入

《超级中国》最大成功,在于它做到了“实”、“深”、“广”。拍摄一部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应该说是有很多现成的素材可以调用的,但《超级中国》坚持“用现实镜头说话”,这部片子绝大多数镜头都是专门拍摄的。为了让内容更翔实,制作团队走遍了美国、法国、阿根廷、斯里兰卡、韩国、越南、赞比亚、希腊、秘鲁等20多个国家,包括,并采访了国内外200多名“中国通”,还大量使用专业数据等。为了获得第一手真实全面的素材,制作团队走进了中国富豪的别墅,坐上了中国大腕的豪车,行进上了中国农村的田间小道,走进了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甚至还钻进了一百多米深的矿井深处。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支撑,最终所描摹出的中国很可能是浮浅、失真的。

三、视角独特

《超级中国》从六个方面诠释中国,从拍摄的技巧看,画面唯美,架构宏大,各种拍摄技术综合运用,如第四集《大陆的力量》中,一开始就运用空拍技术展示黄土高原的广阔无垠,展示了黄河宏伟的气势,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运用低角度仰拍技术渲染了壶口瀑布的雄伟与壮观。运用摇拍技术展现了梦幻的张家界的神奇和石林多彩。该片大量使用了航拍手段,使画面更具冲击力。从采访技巧看,该片既运用了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的采访,大量使用了各种街头平民的采访,使该片增强了表现力和说服力。该片大量运用了“第三者来说事”的技法,如在第五集《软实力》中,从外国年轻人练气功、外国小朋友在学校学书法,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等,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软实力正在向世界每个角落渗透。

四、表现生动

《超级中国》巧妙地运用了“讲故事”的技巧。“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最大特点就是营建悬念,使受众对故事有一种好奇的心理、神秘的期待,使情节变得扣人心弦,从而使受众产生极大的观看兴趣和耐心。比如说第一集《13亿的力量》,就是从一个阿根廷牧场关闭说起,并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了中国餐桌的回锅肉,巧妙地展现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第四集《大陆的力量》,从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矿山资源、稀土资源,再从重庆工业园区到丝绸之路、从铁路网建设到高速公路推进,前部分“从大收小”,后部分“由小放大”,围绕资源叙述大陆力量、中国力量。这部纪录片虽在浓墨重彩地介绍中国,但最终都是在给“中国对韩国而言,是新的危机还是机遇”这个问题寻找答案。正是娴熟地运用了各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这部片子让人看得很舒服。

《超级中国》虽然普遍叫好,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超级中国》中有些报道不客观、不全面。如第2集“钱的力量”中,秘鲁莫罗克市民说“中铝没有兑现原先的承诺,雇用了外地矿工,从我们手中夺走了工作岗位”。为什么会雇用了外地矿工?本地居民是否存在自身问题?该片没有调查采访。《超级中国》存在的片面性,不是由记者个体造成的,是纪录片在策划中就有贴上了“中国强大”、“中国霸权”的标签,戴上了“放大镜”、“过滤镜”来审视中国的。又如,同期声中运用了“军事大国中国”、“长江三峡是野心之作”、“媒体帝国”等字眼。

第二,《超级中国》过度美化了中国。该片从某种程度上存在“欺贫爱富”、“避弱重强”现象。比如说采访了中国的富豪,却没有反映贫困人群的生存状态;报道了优质企业,却没有正在消失或面临死亡的企业出现。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如城乡二元结构、中西部差距、环境污染、就业困难、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该片反映的很少。

第三,《超级中国》存在素材的堆叠罗列问题,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罗列一堆数据似乎想说明什么,但又未能较好的引申过来。

《超级中国》给国内媒体人的启示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媒体人,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精力去关注美国、日本、韩国?如果可能,你会以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并不熟知的异国?《超级中国》某些方面表现的“任性”,是否它本身期望得到的传播效果?它所选取的观察中国的独特和新颖的视角,我想是我们国内导演也想不到。《超级中国》节目组工作人员的敬业、执着精神值得国内媒体学习。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实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方面要有融合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行动融合。这就需要敬业和执着的精神。

猜你喜欢

纪录片细节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奇妙的细节
细节取胜
决定成败的,绝不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