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内的国学传播路径探析——以西北大学为例

2015-08-15张家妮张元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西北大学大学校园国学

张家妮 张元杰

(西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国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宗教、人文、诗歌、经典等诸多方面的凝聚,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国学”一词古已有之,而将其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原因,传统文化一直受到认识上的误区。正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对国学和国学教育的长期忽视,现在大多数的国人,更多的是中年以下的群体,传统文化在他们之间已经存在断层。[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立足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框架,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国学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困境,具体建构并提出了一条国学在大学校园传播的可能路径,对国学在大学校园传播的效果、前景做出预测和展望。

在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梳理后发现国学传播困境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国学教育不到位、不受欢迎;另一方面,自下而上的国学社团也运营不佳。而对学生社团如何组织和推广国学传播,相关的研究文献较为缺乏。大学校园是一个社团活跃度极高的场所,但其中的国学社团呼声很弱,存在感不强,参与者大都只是极其钟爱国学的少数学生。本文以西北大学为例,设计并发放“国学在校园传播情况调查”的问卷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以传播学理论为框架,系统地对国学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路径进行探析,希望“国学热”不只是一场“国学文化快餐”,而是让大学生群体对国学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见解,对大学校园中的国学传播体系进行建构,为国学组织进行形象建设和宣传路径的规划。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本科至博士的西北大学在校学生150名。调查借助纸本、网络、微信APP 等多种形式扩散。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普通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潜在兴趣较大。有高达35%的潜在兴趣群,认为如果有丰富精彩的国学活动可能前去参与。第二,当前高校国学传播的缺陷和不足,90%的受调查者认为,国学传播面临困境、阻碍重重。满意度调查中,有65%以上的受调者表示对学校的国学教育和传播情况非常不满意,资源不足,活动匮乏,无法满足自己对国学的需求。

国学在西北大学的传播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组织传播缺乏力度和人际传播缺乏资源:

一是学校开展的国学讲座数量少、时间短、频次低,无法满足国学爱好者的需要。二是专业课中的国学部分主要局限在中文系等文史类学科中,通识课和选修课则较少,课程内容陈旧,有40%的同学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待提高,缺乏趣味和精彩内容。三是西北大学国学社团发展严重不足,有60%的同学认为应该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支持。四是图书馆资源有待整合,主题活动缺乏也是影响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因素。

用德弗勒互动模式理论来分析新路径,一方面要扩大信源和信宿的丰富程度,邀请大师和学者开展学术讲座和交流会,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国学相关课程的数量,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改变相关老师的授课方式,更生动、有趣、丰富、鲜活(如大学语文、古代汉语、选修等课程)。[2]

另外,该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信源、信道和信宿间增加了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译码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在国学推广过程中,教育者要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和接受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传播效率。国学传播路径调查反映出西北大学在信息反馈和满意度调查上十分迟滞,不重视反馈,不改进传播路径。之后的传播中,应定期发放问卷和满意度调查表,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及时改进传播方式。[3]

在该模式的启发下,本文以三个主要的解决措施为主线,通过三大措施串起整个传播路径,并优化传播路径。

一是“国学星力量”品牌活动:每年一度,以三个板块为主,即校园汉字听写大赛,看字识人书法大赛。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趣味性强的比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国学的热情。二是最炫中国节: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展览与参与性活动,本活动的特色在于以节日为依托传播国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国学认知。三是身边的国学:国学栏目进校媒,运用西北大学现有的校园媒体平台,播放国学宣传片、知识讲座,其中的栏目设置包括“国学大师”、“国学经典选读”、“国学解读新视角”等。

综观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推行的新一轮的国学教育,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在高校开展国学教育能够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也要实现在价值取向上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方向,使之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国家社会对共鸣思想文化的现实需要。二是国学在大学的传播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必然要求,包括国学文化在内的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对培育健全人格和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价值。三是有利于国学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去粗取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变化。

本文运用“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认识到组成校园环境的物质条件、文化氛围、人才质量、社团组织等各部分都必然会成为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大众传播过程是作为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而存在,而德弗勒的互动模式能够有效针对国学的传播特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此外,以西北大学为例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当前大学校园国学传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国学的传播路径提出创新性的探析和建议,通过三大措施串起整个传播路径,并优化传播路径。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在媒介融合日益增强、互联网技术广泛利用、高校社团蓬勃发展的今天,相信通过本文提出的国学在大学校园传播的新路径来解决其传播困境是切实可行且有广阔前景的。

[1] 曾亚非.视频教学资源在网络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 张家明.高校国学的路径探讨[J].高教探索,2012(3):150.

[3] 张洁.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13(7):32.

猜你喜欢

西北大学大学校园国学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我们》、《疑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