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采访中倾听的艺术

2015-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眼神车间主持人

韦 引

(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 西安 710061)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生导师卡耐基说:“倾听是一种无言的信任,注意倾听别人,就等于表示自己愿意接纳别人,承认别人和重视别人,有效的沟通始于真正的聆听。”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用耳朵来呼唤心灵,用“倾听”采访新闻。布里德奇说:“学会了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以下从倾听的这个方面来探讨采访艺术。

但采访中的倾听是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听”,它是一种带有赏识的倾听,通过声音的传递,经过记者的思考和加工之后,有选择地整理信息,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听觉”活动。想要取得良好的倾听效果,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之德

倾听是记者的基本功,是素质的体现和成熟的标志。要听好,首先得有听“德”,即听的态度。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记者没有好的听德是很难有效倾听的,倾听的态度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全神贯注地听。有些记者做出倾听的姿势,却没有认真细心地听。有时随意敷衍采访对象,心中想的是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或者其他别的事。这对采访对象来说是极为不尊重的。倾听时应聚精会神,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要认认真真地听,不要只听大概,忽略细枝末节,要尽量排除杂念,抵抗外界干扰,注意力时刻集中在采访对象身上。第二,耐心地听。新闻采访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作,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对象,他们的表述能力、理解能力、看问题的方式又是各有特色的。记者的职责是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当采访对象侃侃而谈或者断断续续说不出个所以然时,记者务必要沉着冷静地倾听,不要显得烦躁不安,沉不住气,迫不及待抢过话来。人的思维是处于动态之中的,记者不恰当的抢话会打乱采访对象的思绪,说不定因此错过重要信息,使得采访早早收场。第三,真诚地听。俗话说:心诚则灵。带着真诚的心聆听,做采访对象的知音,在采访对象讲述时与他同喜同忧,理解他、同情他,给他以恰当的支持,用尊重换取他的信任,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二、听之术

有了正确的态度,如果缺少听的技巧,那也是空听一场。

第一,推测话外音。在采访实践中,要做到听与思考相结合。人在互相交谈中,不时会出现有些话不便明说,有时又故意隐瞒的情况,记者应善于透过表面的语言,搜寻到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听出话外音,特别要留意模棱两可,闪烁其词,有意无意停顿或延长的话。尤其要留心对方的语气,了解采访对象的本意。举个例子:当受访者在车间温和地对你说:“你先参观车间吧!”估计是他认为车间有你报道时需要的素材,出于好意,让你先有所了解。若是冷冷地说:“你先参观车间吧!”更多的是对你的采访表示不屑,不愿浪费口舌与记者交谈。所以,做一个善听的记者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话语,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第二,运用沉默。倾听并不等同于沉默。但在倾听时适时保持沉默往往能够胜于侃侃而谈,特别是某些特殊的采访。江苏电视台主持人王凯曾采访过一名死犯。刚开始犯人始终双目下垂,不愿交谈。双方沉默了一段时间,最终,犯人敞开心扉,采访宣告成功。沉默有时能够打开紧闭之口。在对方答复之后,停止它三四秒,好像你还在等待他再说点什么,给对方以“你不满意他的回答”的错觉,或者很明显你知道他还漏了某些方面,你正等他自己说出来,当对方觉得窘迫时,便会适当加以补充,谈出更多的东西。第三,注意反馈。既然采访时双反互动的过程,默默倾听时更应注意反馈,以此向采访对象证明你正在倾听。可以使用适当的插话、接话,如“是的”、“哦”、“对”、“这样么”、“结果呢”、“为什么”。此类话语宜少而简短,过多会打断受访者。反馈有助于沟通和理解,有时还能成为采访对象判断是否改变话语表述方式、话题内容转换的标准,甚至能够激励采访对象的谈兴。另外,反馈中可适当穿插赞美。赞美是对采访对象的鼓励,一句“做得好”、“你说得非常好”等都是能够创造和谐的交流氛围的,采访对象可能在你的赞美声中形成对你的良好印象,不知不觉透露更多的相关信息。反馈还要注意及时查证,确保正确了解对方的意思,做到更有效的倾听。

三、听之态

态,是指态势语。态势语也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系统。态势语是倾听的外化表现,加强倾听的效果。采访时,只有记者表现出愿意倾听的姿态,才能给对方一个非常诚恳的心理暗示,达到沟通的目的。倾听的态势语包括:第一,保持不断的眼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光的交流不仅能使记者本身不易分神,还能牵制住对方,适时地投去关注的眼光,暗示采访对象——你正在听他说话,避免他天马行空乱说一番。此外,眼神包含多种信息,专注的眼神是倾听的重要表现,怀疑的眼神是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表示质疑,还有理解、同情等的眼神,恰当使用它们作为信息传递和双方沟通交流的手段,必定能起到不错的效果。第二,正确的姿态。身体略微前倾,不要僵直不动或后仰。做出倾听的姿势,保持恰当的倾听距离,以能听清听明对方的谈话为宜。倾听时变换动作不要幅度过大,以免打扰采访对象。第三,积极的面部表情。每个人都希望当他在诉说时,对方是认真听他诉说。因此,根据话语的内容做出自然而不夸张的反应,是对采访对象的反馈和鼓励,千万不要呆若木鸡。

《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说过:其实作为一个主持人,我一直恪守三条原则。第一要做个倾听者,其次是提问者,最后才是辩论者。把采访当成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中应当具备的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更快更好地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来。

[1] 王中义,史梁.当代新闻采访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 朱文慧.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倾听”艺术探析[J].声屏世界.

[3] 陈笑春.电视新闻采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4] 高玉平.关于新闻采访提问的思考与分析[J].新闻传播,2013(06).

猜你喜欢

眼神车间主持人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生命的顽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确认过眼神
招工啦
搞笑秀
“扶贫车间”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