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电影文学性及对当下电影发展的思考

2015-08-15张石羽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学性文学

张石羽

(电影频道 国际部,北京 100088)

在当今,对电影文学性的界定,依旧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由于其文学性,是通过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的长期认识考量,而形成的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且这种电影文学性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其实一部电影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极为复杂的程序,对各方面都必须统筹兼顾,电影的文学性也仅是其特性的一方面。

一、电影文学性缺失出现的弊端

如今的电影技术依然在不断地更新,其创造新的拍摄手法的时间在不断的缩短,相比而言,电影在叙事性等内在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创新上,却显得十分缓慢。这种畸形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电影艺术水平的下降,其带来的弊端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电影故事不突出,不吸引人。想要一部电影受到观众喜爱,故事情节尤为重要。尤其根据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相较于华丽的形式,电影观众更期望看到一个精彩的故事。就以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为例,从《英雄》到《归来》,在这个阶段的电影,其中不乏各类大片,但是收获观众好评的,依旧是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性强的电影。虽然《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在形式与风格上令人惊叹,但由于故事性的缺失,使得观众对这些影片吐槽不断。

(2)电影缺失人文关怀。经过不断的发展,现今的电影已能够与戏剧、建筑、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并驾齐驱,那么既然电影这样,就应该加入更多的人文元素,使其更具魅力。但是由于一些电影人对文化艺术的丰富内容并未加以考虑,因此电影在人文关怀方面也就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一,是文化精神的扭曲。例如,现今的古装影片,为了吸引观众眼球,随意更改历史,影片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杀戮场面,空洞而无味。这样一来,最终使观众感到乏味,其期待感更无法获得满足。其二,是缺失理想与道义。对于当今的一些大制作的电影,由于他们一味追求电影场面的宏大而华丽,使其对理想与道义上的追求逐渐丢失。其三,过分追求另类。对历史及侠义精神任意篡改,最终造成影片的低俗不堪。

(3)影片缺乏深度。一部优秀的影片,总会让观众在观看之余产生一些深度的思考,引起观众的共鸣,甚至在思想层面上获得理想的效果。可是我国当今的大部分影片,情节上没有波澜,内容是未能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空间,总的来说,就是缺乏深度。例如,电影《无极》故事空洞苍白,《三枪拍案惊奇》故事平淡,缺乏新意。未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的蔓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下电影创作团队整体队伍的落后,无法为电影选择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蓝本。

二、提高电影文学性的手段

电影虽是娱乐化的产物,但是若缺乏内涵深度,对其以后的长期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普遍存在着“叫座不叫好”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笔者就怎样发挥文学性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与阐述:

(1)可见的形象。在文学与电影的结合方面,可见的形象是其第一结合点。可见的形象,即是比较直观的,将文字的描写通过影像呈现在观众眼前。例如,电影《天云山传奇》,导演在塑造宋薇这个人物的心理情感时,花费了很多心思。她既是热情而善良的大胆女性,又是幼稚而软弱的政治追求者。这种多重性格,就使得宋薇这个人物生动而饱满。让观众能深刻感受到人物是有血肉的存在。

(2)时空的自由性。在电影与文学结合的过程中,将电影在时空上的自由性与文学处理时空的优势结合起来,是文学性电影的第二个重要方面。电影对时空的剪辑与处理,是运用蒙太奇完成的。所谓蒙太奇,就是通过一些手段使单独的两个画面相结合,使其从中产生更多的含义。例如,电影《巴山夜雨》,影片在拍摄对刘文英讲述自己遭遇的情景时,没有按照老套的模式展现秋石对杏花讲述故事经过的画面,而是通过刘义英的内心发生冲突后,跑到夜晚的江边进行展现的。做此编排,不仅能够表现出刘义英得知事件真相后内心的巨大冲击,而且也为其后来思想的转变设下了伏笔,从而使得文学意味更浓、更深

(3)合理的谋篇布局。在对影片进行谋篇布局时,蒙太奇手法是其重要的途径。要想电影情节吸引人,设悬念是其重要的方法。但是在设置中,不能凭空想象,要在符合电影内容与思想的前提下来建立。例如,在影片《法庭内外》中,影片通过多个悬念的设置,一环扣一环,将观众逐渐引入对事实真相的探索中。由于影片以生活为基础,悬念设置符合生活逻辑,因而能够将观众引向对影片的情节发展的思考中,并产生强烈的共鸣。此外,文学对电影的积极影响除了在悬念设置上的体现外,在对电影结构的创新方面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电影应多加利用文学这个工具,创作出更多引起共鸣,寓意深刻的优秀作品。

除了上述三点,在拍摄文学性电影的过程中,还需对细节、色彩等细小方面的注重。总而言之,文学不但对电影的内容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电影的形式方面也能够给予很多助力。因此,我们中国电影人在文学与电影的结合上要有更多的关注。

三、结束语

在与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竞争中,电影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其在竞争中优势提供了重要保证。但电影要想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仅凭这一点优势是远远不够的。画面终究只是电影特性的一个方面,相当于一部电影的“骨架”,还需要电影的内容这个“血肉”的加入,才能使电影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对电影人提供一些帮助。

[1] 齐伟.从误读到正解:1980年代电影“文学性”论争的再考察[J].东南学术,2015(02).

[2] 陈林侠.文学性与当下中国电影的竞争力——以北美电影市场为样本[J].浙江学刊,2015(01).

[3] 金宁.“电影文学性”论争:视域的窄化及未尽的问题[D].中国人民大学,2009.

猜你喜欢

文学性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文学性综艺节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以央视《朗读者》为例
卡勒与伊格尔顿的“文学性”理论对比研究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