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重庆媒体的健康传播策略
2015-08-15廖丹妮
廖丹妮 王 锐 郑 卓
(西南政法大学 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
一、绪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日趋富足的人类开始更加关注人体自身,健康问题成了世界性议题。同时,大众媒介因为其重要作用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也日益显现,健康传播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1,2]
健康传播较为通行的定义是: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3]虽然传播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直到1971年“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出现,才标志着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而我国直到90年代初期才有了健康传播这一确切概念。[4,5]
中国目前的健康传播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且我国健康传播研究自开始起就处于“传播者缺席”的状态,相对于其他传播学较为发达的国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6,7]虽然我国确切的健康传播概念出现较晚,但由于特殊实际情况,早在清末即出现了健康传播的雏形,虽多见于专业的医学报刊,但到民国时期,大众报刊即对多次重大疫情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疫情警报和防治宣传的作用。[8,9]
自2003年非典爆发,使人们认识到了健康传播的重要性,近年来禽流感、甲流等突发性疫情的频发更使得健康传播受到极大关注。我国起步虽晚,但早期的健康传播雏形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借鉴。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等客观原因,霍乱、鼠疫等疫情相继大规模爆发,重庆作为陪都也未有幸免,当时很多措施的实行和宣传都是由政府与报馆联合进行,从而使得疫情得以有效控制。自1945年川蜀同其他各地爆发的大规模霍乱即是其中典型,疫情扩展迅速、影响范围广大、预防治愈困难。重庆当局以及各大报馆迅速采取有力措施,使得重庆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其中报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关措施可以为我们现在的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和研究对象。[10]
以《大公报》和《新华日报》为例,一是可了解当时主流媒体与我党党报针对疫情的相关内容,了解情况。二是能了解当时报刊对于疫情防控所起到的相关作用;最后可了解民国时期我国健康传播的初始形态,力求做到通古以预今,为今时今日的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10]
二、重庆媒体的报道特点
1946年间,重庆地区的两家媒体《新华日报》和《大公报(重庆版)》在报道霍乱疫情时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其报道及时、高效、易懂,对霍乱疫情在重庆地区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预防性作用。两家媒体的报道,综合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及时准确的预防性报道
霍乱疫情还未到达重庆时,两家媒体都各自对霍乱进行了及时的预防性报道。例如,《大公报》在1946年4月27日刊发了《汉宜两地已发现真性霍乱》一文,文中称,武汉宜昌两地卫生局已经发现了当地的真性霍乱,并提到要加强预防和注射工作。该则报道篇幅短小,但其传递的健康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一方面,该报道提及了霍乱在汉口宜昌两地的存在,由于两地距离重庆较近,报道能够引起受众一定的恐惧心理,进而促使受众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并及时到医院进行注射;另一方面,报道提到了本市采取的预防工作。这给受众足够的健康信息,让受众知道到哪里去寻求帮助,也给受众足够的心理安慰,不至于过度恐慌。
之后,《大公报》在同年的5月9日刊发了一则题为《卫生局声明霍乱未来渝》的报道。报道提到,上周某些报刊报道的霍乱来渝的信息有误,《大公报》记者已经到卫生局核实了信息,卫生局声明在重庆范围内并未发现霍乱疫情,现只在汉宜两地发现。这则报道在预防阶段消除了受众的恐慌。同时,该则报道提到了全市可以进行注射的50多家公私医院,以及霍乱传播的途径——不洁冷食。这可以帮助受众获得预防信息,让受众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霍乱多加留意。
《新华日报》在霍乱到来之前就发表了文章《霍乱的特征》,文中对感染霍乱的患者初期、中期、晚期各阶段的病征有准确详细的描述。这给初患霍乱的受众充足的信息,以免他们因缺乏健康常识而耽误治疗。除此以外,文中还提及了几种常见的预防方法。例如,注射疫苗、饮食煮沸等,给受众传递了如何避免感染霍乱的方法。
综上所述,重庆当地媒体在进行预防性报道时,一方面报道周边霍乱情况以引起当地人的对霍乱疫情的注意;另一方面提供科学的预防方法,避免过度恐慌。
(二)简单易懂的科普性报道
医疗、健康都是属于科学技术产业,这类信息的传播绕不开科学术语。媒体作为科学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如何用清晰、简单、易懂的方式将信息完整无误地传递给受众成了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1946年霍乱出现时,重庆的媒体的报道简单易懂,给受众带来很多科学性的指引。
首先,简单易懂的标题。例如,《新华日报》在霍乱出现前的文章标题《霍乱的特征》。在霍乱刚刚出现后,《新华日报》发表文章的标题是《霍乱开始了,快打预防针》,题目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其次,报道用词用句简单生动。例如,在新华日报发表的《霍乱的特征》一文中,在描述霍乱这种疾病时,并没有谈受众不知道的术语,而是从霍乱患者的病症说起:“染了霍乱的人,大便下泄,肚子咕咕地响,呕吐。”。[11]但文章并没有绝对地说有以上体征的人就是患了霍乱,而是说可以从以上征兆进行推断,到医院检查再下结论,这体现了报道的科普性、严谨性。1946年7月,霍乱在重庆地区出现,《新华日报》7月10日刊发了《在暑热天气中,霍乱开始流行各地》,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患病人数、死亡人数,强调最多的是霍乱患者所住的地点、患者的病征等内容。这类消息能够帮助受众及时判断、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三、《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对比
虽然1946年重庆地区的媒体都对霍乱这一疾病有报道,但是报道也有不同。本文就当时在重庆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两家媒体《新华日报》和《大公报(重庆版)》进行简单比较。
首先,从报道篇幅来说,《新华日报》对霍乱的报道篇幅较大。《新华日报》报道霍乱的文章通常在500字以上,消息、通讯的形式均有,也包含一些当地医生所撰写的科普文章。《大公报(重庆版)》的文章通常是100~200字左右的消息,主要描述霍乱发展情况、死亡人数,对病症的描写较为简练。其次,从栏目设置来说,《新华日报》每一期的第四版都设有一个“社会服务”的栏目。该栏目占据了第四版的一半版面,霍乱的报道通常就在这个栏目出现,简洁、清晰、明显。而《大公报(重庆版)》有关霍乱的报道通常在第三版的本地新闻部分,夹在众多本地新闻中间,篇幅短小,较难分辨。第三,从报道风格来说,《新华日报》风格更加生活化、平民化。报道的重点在霍乱患者的症状上面,并且描述详细、具体。《大公报(重庆版)》则是以平实简单的消息为主,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四、对当代健康传播的启示
(一)重视预防性报道
健康传播这一学科方向近年来在美国非常热门,美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一领域,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与健康疫情暴发后再进行治疗和控制相比,提前做好信息的传播,防止健康问题的发生是一种更为快捷有效的手段。
民国时期,霍乱在中国爆发,东北地区损失惨重。重庆地区的媒体很好地发挥了自身健康传播的作用,再加上各部门的配合,很好地抑制了疫情在重庆的发生。从上文的分析中看,重庆地区媒体的预防性报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霍乱到达重庆之前,媒体就开始报道重庆周边地区的疫情,报道方式客观合理,并没有过度渲染病情,对于不实信息进行了及时的辟谣,避免引起过度恐慌。另外,在霍乱到达前,媒体采用小贴士的形式报道霍乱患者的病征。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受众判断,尽快在患病初期接受治疗。
(二)“亲民”的报道手法
“亲民”的报道方式包括两点:一是要具备新闻的价值之一——接近性。二是要通俗易懂。首先,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指的是报道的事实与受众在地理上和心理上的接近,拥有接近性的新闻报道能够自然地引起受众的关注。[12]《新华日报》和《大公报(重庆版)》很好地发挥了这样的新闻价值,一方面,在霍乱到达重庆周边地区时就及时报道;另一方面,抓住了新闻事件和受众心理上、利益上的接近性,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第二,通俗易懂的语言也能增加健康传播的可读性。健康类报道具有专业性,深入浅出地报道才能够使读者抓住重点,晦涩高深的医学术语只能将受众拒之门外。但同时,健康类报道也不能偏离真实性和客观性,既要保证通俗易懂,也要讲究本身的科学性。
(三)开辟专门的健康栏目
在对比《新华日报》和《大公报(重庆版)》这两家媒体时,我们发现,《新华日报》开辟了专门的“社会服务”栏目,该栏目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健康信息。该栏目的报道的形式也比较多样,而不是拘泥于一般的短篇消息。版面的分配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重视程度,我国当代的报刊应该充分意识到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并给予足够的版面,开辟专门的健康栏目,选择多样化的报道方式,高效地传递健康信息。
[1] 任景华.健康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传播,2010(9).
[2] 王迪.健康传播研究回顾与前瞻[J].国外社会科学,2006(5).
[3] 张自力.论健康传播兼及对中国健康传播的展望[J].新闻大学,2001(3).
[4] 任景华,刘宽亮.从孕育到成熟——健康传播的历史演进与走向[J].东南传播,2010(10).
[5] 徐美苓.健康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国外到台湾[M].
[6] 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一种历史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
[7] 解菲.“健康传播”传播健康——浅谈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J].今传媒,2009(10).
[8] 张晓风.民国时期的传染病防治[J].中国档案,2003(9).
[9] 岳谦厚,乔傲龙,刘红彦.清光绪二十八年天津霍乱防治——《大公报》有关此次疫情及防疫报道之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0] 潘荣华,杨芳.民国时期医学报刊的发展与多主体健康传播格局之肇基[J].巢湖学院学报,2013(2).
[11] 霍乱的特征[N].新华日报,1946-6-10(第四版).
[12] 胡正强.正确理解新闻接近性的内涵[J].当代传播,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