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载对《易传》“易简”概念的解读及其哲学史意义

2015-08-15马鑫焱

关键词:易传张载易学

马鑫焱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0 引言

易学哲学的发展与传承,同儒学的发展相同,到宋代成为一个关键期。就北宋易学与儒学的关系而言,宋代儒学体系的构建是在易学的话语系统中成长起来的。北宋五子深谙易道,周敦颐的《图说》与《通书》,程颐的《伊川易传》,张载的《横渠易说》,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均能说明北宋易学的繁荣兴盛。应时代及学术发展的需要,宋代易学家在继承以往易学思想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易》进行重新注解,阐发新的哲学思想,运用易学来建构新儒学的哲学体系,以应对当时的儒学发展的困境。关学宗师张载在对《易》的不断思辨和注解中,构建了理学中磐石般的哲学体系。在《易说》中,张载通过对《易传》“易简”的解读提出了许多丰富且有价值的哲学思想,为儒学与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易简”的哲学内涵

在易学哲学史上,对“易简”的注解虽有所差异,但受王《注》尤其是孔《疏》的影响,唐以后很多易学家对“易简”的解读趋于相同。王弼《注》曰:“天地之道,不为而善始,不劳而善成,故曰易简。”[1]536不为,不劳且能有所始,有所成,“易简”其实就是简单易行。《周易正义》中孔《疏》在王弼《注》的基础上明确地将“易简”定义为简单平易,简省不繁。孔颖达说:“‘乾以易知’者,易谓略易,无所造为,以此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坤以简能’者,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烦劳,以此为能,故曰‘坤以简能’也。若于物艰难,则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于事繁劳,则不能也。必简省而后可能也。”[2]259

王弼《注》与孔《疏》对“易简”的解读主要是从字面义去注释,张载对“易简”的解读主要是从其哲学内涵去思考。张载说:“至健而易,至顺而简,故其险其阻,不可阶而升,不可勉而至。”[3]71“乾至健无体,为感速,故易知;坤至顺不烦,其施普,故简能。”[3]179“易简”的哲学内涵不是简单平易,简省不繁,而是乾坤健顺。张载解释“易简”为乾坤健顺,这样就从根源上阐明了乾坤何以“易简”。这里,乾坤健顺的功用表达即为乾坤易简。而“乾至健无体”、“坤至顺不烦”这种表述方式也体现出对王《注》孔《疏》的继承与创新。

南宋时,理学家朱熹继承了张载的注解:

“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故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4]223

问“乾坤易简”。曰:“‘易简’,只看‘健顺’可见。”[5]1880

伯丰问“简易”。曰:“只是‘健顺’。如人之健者,做事自易;顺承者,自简静而不繁。”

“天行健”,故易;地承乎天,柔顺,故简。简易,故无艰难。敬仲。[5]1882

从《本义》及《语类》中朱熹与弟子的问答,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朱熹对“易简”的解释主要是围绕乾坤健顺而展开讨论的。易,即乾之健;简,即坤之顺。朱熹认为正是由于乾之刚健纯粹,一气万化,行施仁德而造化万物,其中毫无凝滞。也正是由于坤之顺承宁静,从乎乾阳而不自作,所以能够承载万物。这即是乾坤易简之理。朱熹之后,明儒刘宗周也持相同观点论及:“至此遂直指乾坤之道,乾道健,故曰‘易’;坤道顺,故曰‘简’。易知、简能乃乾坤之道,而即圣人之道也。”“以易知,故即以易而知物。以简能,故即顺乾之易,以为简而成物。易知,故物物皆于乾资始而有亲;易从,故物物皆于坤作成而有功。”[6]经17-369明代马理也说:“然乾之道,可一言而尽,健而已,德行确然而恒易也。一健之中,物皆资始而无难,盖以易为主而已矣;坤之道,可一言而尽,顺而已,德行确然而恒简也。一顺之中,物皆资生而不烦,盖以简为能而已矣。”[7]经3-331

明末,王夫之推崇张载易学,曾有过“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的感慨,在王夫之易学中,我们看到他对张载的推崇主要还是体现在思想的继承方面,如对“易简”而言,引《周易内传》中材料如下:

此言《乾》、《坤》者,指二卦之全体而言也。变“作”言“能”者,知作,其功;知能,其效也。在知曰“易”,理有难易;在能曰“简”,事有繁简;其为纯一而无间杂之义则同也,谓纯阳纯阴,道唯一而无事于更端也。二卦并建,以统变化,在《乾》唯健,在《坤》唯顺,疑不足以尽万变。乃天下之理,唯其深而不易测,然唯有所怠废者则有所疑惑。[8]511

王夫之提出乾坤“二卦并建”,这与张载提出的“乾坤易之门户”是一脉相承的,乾坤易简,对乾易的注解是“纯乎健而自强不息,则无所凝滞”,对坤简的注解是“纯乎顺而承天时行,则无所阻”,这种解释与张载“乾至健无体,为感速,故易知;坤至顺不烦,其施普,故简能”的注解是相一致的。又如清儒陈梦雷也有此论:“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离、故以为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以为简而能成物。以草木之生观之。天之阳气一到、萌芽尽发、何其易也。坤不必别有作为、承受而长养之、即其能也、何其简也。”[9]228由此可见,张载易学对于易学的发展所起的影响是深远的。

2 “易简”为“易”之根本

“易简”对于《易》的重要性,汉唐时期的易学家主要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注解,强调的是“易简”在生成万物之中的作用。其一般模式是:易为乾坤,乾坤阴阳之气,相感、交合生成天地万物。其间“易简”贯通于其中。

据《周易正义卷首》所引,在汉代《易纬·乾凿度》中有“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这样的解释。后来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对于“易简”,郑玄认为《系辞》中:“乾、坤其易之蕴邪?”“易之门户邪?”“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上体现了“易简”的法则。崔觐、刘贞、简等并用此义,云“易者谓生生之德,有易简之义。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变易者,谓生生之德,变而相续,皆以《纬》称不烦不扰,淡泊不失。”[2]4-5《易纬·乾凿度》、《易赞》等认为“易简”就是《易》所蕴含的生生之德。

在《子夏易传》中“易简”不但是万物生生之德,而且还保证万物和谐有序,为万物“致一”之道。“故乾者,气之始也,男之道也。一施命而不杂,唯无为也。能通天下之志,故得保其尊,易知者也。坤承乾也,造形始也,女之道也。……天下之物多矣,而其致一焉,易简之谓也。致一则天下之理尽矣,故能上保其尊,下安其卑,而成位长矣。”[10]卷七这里。乾坤具有很明显的气论特征,乾坤为阴阳之气,相交而生成万物,为男女之道。而“易简”能使繁多的万物归于一致,上下、尊卑各得其位。

在《易说》中,张载认为“易简”就是“易”之根本,是“易”所存在的根据。如果不以“乾坤易简”作为“易”之根本,那么无“易”可见。“易”就其实质,即为“易简”。张载说:“拟议云为,非乾坤简易以立本,则易不可得而见也。”[3]230

乾坤易简作为易之根本,无“易简”则无“易”,无“易”则无万物。所以说“易简”实则为天地万物的存在根据,是“易”之根本,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这样一来,张载对“易简”的解读就超越了汉唐易学所强调的“易简”的宇宙生成论特征。“易简”为“易”之根本,凸显出了“易简”的形上本体特征。

乾坤、天地在宇宙生成论模式中属于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在《易说》中张载认为天地仅是作为乾坤的具体“法象”而存在,所谓“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3]182,而天地则是“易”的最大的“法象”。所以先言天地只是要标示乾坤确立,因为乾坤是“易”之门户。张载说:“先分天地之位,乾坤立则方见易,故其事则莫非易也。所以先言天地,乾坤易之门户也。”[3]177

“易简”为易之根本,易之门户,这就将生生不息的宇宙生成的“易简”转化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和存在根据,张载这种对“易简”的形上本体论的注解,就形成了解读“易简”的另一条路径。这种解读方式此后被朱熹、王夫之等更多的儒学家所继承。

3 “易简”为太和之道的运行法则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易以道阴阳”,易为阴阳变化之道。对于《易》之易简,东汉末年,虞翻就注解为阳辟阴翕,乾坤开阖、阴阳变化之道。在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保存了虞翻的相关注解。材料如下:

虞翻曰:阳见称易,阴藏为简,简,阅也。乾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阅藏物,故“以简能”矣。

虞翻曰:易为乾息,简为坤消,乾坤变通,穷理以尽性,故“天下之理得矣”。[11]223

虞翻易在注重以阴阳消息、卦气数术的汉代最为典型。虞翻认为,易简,乾阳昭显为易,坤阴消藏为简;易简其实质为阳辟阴翕,乾坤开阖之道。这种注解为典型的卦气理论。到清代,“清代易学家研究汉易,十分推崇虞氏易,形成虞氏学。”[12]23李道平在其著作《周易集解纂疏》中继承了虞翻的注解,说:“阳见于外,故‘称易’。阴藏于中,故‘为简’。”[13]545近代尚秉和先生也吸收了虞翻易来注解“易简”,他说:“乾之德刚健纯粹,施仁育物而已,故曰易;坤之德收藏啬闭藏,顺阳成事而已,故曰简。”[14]288

相对于阴阳变化的“易简”,在《易说》中“易简”就成为超越于阴阳之上的形上至高境界“太和”,在《太和篇》中张载论述道: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3]7

太和是相对于太虚而言的,是太虚的本然状态,牟宗山先生表述为超然于万物的“性体”。对于太和的运行,张载则运用了易学概念加以分析。太和之道的发动流行是“几微易简”式的,万事万物全知而有起始为乾易,成就丰富、包罗万象的自然法象为坤简,在这里“易简”成为太和之道所运行的法则。

“易简”的实质与核心是乾坤健顺,宇宙万物其成其毁,整个过程易简之理一以贯之。张载说:“简易然后知险阻,理得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3]230易简作为太和之道的运行法则,它的运行创生着宇宙万物的和谐有序,这一法则有着怎样的内在动力机制,它是如何保证太和之道合规律性的发动流行?张载说:

天地虽一物,理须从此分别。太始者语物之始,乾全体之而不道,故无不知也,知之先者盖莫如乾。成物者,物既形矣,故言作,已入于形器也,初未尝有地而乾渐形,不谓之作,谓之何哉?然而乾以不求知而知,故其知也速;坤以不为而为,故其成也广。[3]178

在这段材料中,张载讲解了由乾坤主导生成万物的过程。乾,主要作用于万物开始的时空,万物处于无形无象阶段,形器虽未生成,但乾“无不知”故包含了万物的全体,也就是说关于万物的“理念”都始于乾。在坤的阶段,成就万物,形器产生。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缘于“乾以不求知而知”、“坤以不为而为”。“乾以不求知而知”,所以乾本知;“坤以不为而为”,所以坤本为。不求知而知、以不为而为是一种否定式的肯定。

乾坤健顺“易简”法则的动力机制,乾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乾之健性作为其内在属性起着决定作用。张载认为乾有四种品德,即元、亨、利、贞“乾之四德”。“天下之理得,元也;会而通,亨也;说诸心,利也;一天下之动,贞也。贞者,专静也。”[3]69这样,乾之四德就保证了乾之健性。

4 “易简”为道德工夫的最高境界

《易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这是“易简”的价值指向,这种价值指向是要从天道落实到人事,人应该是“易简”的价值主体。但就从文献来考察,汉唐时期的易学家对这句的注解是很含混的。王弼认为:“天下之理,莫不由于易简,而各得顺其分位也”。[1]536王弼所强调的是“易简”的作用。天下之理是由于“易简”的“各得顺其分其位”。“易简”、“天下之理”与人没有多大关系。而孔颖达说:“此则赞圣人能行天地易简之化,则天下万事之理,并得其宜矣。”[2]260把“易简”与圣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这是孔《疏》的一大进步。这样一来“易简”就有了价值的指向性。“易简”不是单纯的与“天地之理”之间的关系,而是成为价值主体“圣人”的行为,圣人行“易简之化”可并得且获益于“天下之理”。孔《疏》指出了“易简”与圣人的关系,唯有圣人才可以“易简”,但“易简”究竟是圣人的何种行为,孔《疏》没有去进一步明确。

在《易说》中,张载明确指出“易简”为圣贤的至高道德工夫。张载说:

此皆言圣人体天地之德然也。“可久”者,可以久远推行;“可大”者,其得体也大。凡语道理之徒,道达不已,竟亦何求推行及民!故以贤人德业措诸事业,而言“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中”。盖尽人道,并立乎天地以成三才,则是与天地参矣。但尽得人道,理自当尔,不必受命。仲尼之道,岂不可以参天地![3]178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理得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张载认为这是“圣人体天地之德”所谓“参天地”的过程,这就赋予了“易简”以道德性质,作为一种道德工夫境界加以论述。乾坤易简作为一种宇宙法则,儒者应当明其理,学以运用,从而得天下之理。圣贤“措诸事业”是“易简”的外在表现,而“‘成位乎其中’,与天地合其德也”[3]179,则是“易简”的内在道德工夫。“中”既是儒家的实践准则,同时也是儒家的道德修养。易简而得天下之理就可以行乎“中”。同时张载也批判了一些只说不做的“语道理之徒”,他们冠冕堂皇、言行不一,怎能推行于民。“易简而得天下之理”,作为一种内外合一的道德工夫,在张载看来“参天地”、“体天地之德”与“措诸事业”是同等重要的。

王夫之也有此论,他说:

此言学《易》者能体《乾》、《坤》之易简,则理穷性尽,而与天地合德也。知无不明,则纯《乾》矣;行无不当,则纯《坤》矣。以之随时变化,唯所利用,而裁成辅相之功著焉,则与天地参。故《周易》并建《乾》、《坤》十二位之阴阳,以听出入进退,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占,所以尽天道,昭人极,为圣学合天之轨则,位有异,时有殊,而无九六以外有余不足之数得参焉。[8]512

王夫之认为儒者要体“易简”,“理穷性尽”,“而与天地合德”,还要“而裁成辅相之功著焉”,其表述形式与张载是相一致的。

在“易简”道德工夫的具体方法层面上,张载指出: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3]271

对于道德工夫而言,要实现“易简”的最高境界,其实现过程需要作出一番“功”来实现,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需同小我作斗争,矫正自身的诸多弊病,在诸多的磨砺之中达到“易简”。这样的道德工夫对儒者来说是非常高的,正是这种具体且严格,足见张载易学之精粹。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中,如何实现“易简”,张载说:

人欲得正己而物正,大抵道义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需求之有渐,于己亦然。盖精思洁虑以求大功,则其心隘,惟是得心弘放得如天地易简,易简然后能应物皆平正。博学于文者,只要得习坎心亨,盖人经历险阻艰难,然后其心亨通。捷文者皆是小德应物,不学则无由知之,故中庸之欲前定,将所如应物也。[3]285

在具体的圣贤事业方面,张载认为如果不先正己,那么所实践的事业也是偏废、行不持久的。正己在于正心,惟有一颗“易简”之心才可做到正己、物正。“易简”作为至高的高德,张载认为虽然重要,但不可急迫,这应该是一个渐进学习的过程,心性修养如果没有常人所不能的经历是无法达到的。“易简”工夫,正因为其难,也足见其珍贵。“易简”工夫除了要在实践中渐进性的磨砺之外,还需要以“知几”体悟。张载说:

易简理得则知几,知几然后经可正。天下达道五,其生民之大经乎!经正则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

之要莫先焉。[3]179

这里,“知几”属于知的范畴,但是比较玄妙,这种知的工夫可以把握事物的微妙变化、萌芽状态及发展趋势。张载认为易简理得就可以知几,知几则能够达天下之正道,而天下最大的正道则是民生之道,体现出张载易学的民本思想。

易学之根本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圣人准天道以明人事,乃作《易》以牖民”[15]61张载易学之宏大气象即在于此,在其整部易学中所渗透出的深深忧虑和民生关怀,成就了易简之理的价值归宿。“舍人事而谈天道,正后儒说《易》之病”[15]21,这是一些空谈天道而不及人事的迂儒所不能及的。张载说:

大而得易简之理,当成位乎天地之中,时舍而不受命,干九二有焉。及夫化而圣矣,造而位天德矣,则富贵不足以言之。[3]69

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3]191

“易简”作为儒者的最高道德工夫,张载指出得易简之理的最高要求是要成就一番圣人事业,圣人事业的根本还是在于以民为本。得易简之理,以民为本,从事其事业,这样的“善”可称为“至德”。这样,易简就上升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比如乾卦九二,张载以为乾九二“大而得易简之理,当成位乎天地之中”,虽成位于天地之间,但其德行还处于大人阶段,需要一个“化而圣矣”的渐进过程,成圣乃居天德之位,这是富贵无法企及的至高境界。易简至高的道德要求可以看出张载易学的价值取向,张载对易简等易学术语的解读,是有目的性的,他的目的性主要指向于儒学的价值。张载易学所塑造的哲学价值并不是一般的易学家所能够等同的,他有着超现实的宏伟性,这种对儒者的严格要求与鞭策,显示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5 结论

“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3]232,从张载对《易传》“易简”的解读可以看出,张载易学是天道与人事合而不分的,“易简”作为《易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要从天道归于人事,最终要落实于人事,其间渗透着浓浓的民生关怀,这是张载易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其与汉唐易学相区别的一个主要方面。张载解读易学的宗旨为以后易学家进行易学注解树立了榜样。张载对“易简”的解读是多维的,从解读“易简”的哲学内涵入手,进而提升了“易简”的形上本体义,为其哲学体系中诸多范畴的构建作了理论铺设,体现出张载易学中易学与孔、孟儒学创造性的融合,在易学与儒学的水乳交融式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之中,张载基于易学而奠定了其哲学基础。这种注解方法也被其以后的易学家所继承。张载对《易传》“易简”的注解方式既是易学式的,也是儒学式的,但其宗旨是服务于儒学发展需要的,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共同发力之中,才推动了儒学与易学的发展。

[1] 王弼.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4]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 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明]刘宗周.周易古文钞四卷[M].清初姜希辙刻本.

[7] [明]马理.周易赞易[M].明嘉靖35年郑絅刻本.

[8] 王夫之.船山全书·单行本之一:周易内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1.

[9]陈梦雷.周易浅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春秋]卜子夏.子夏易传:11卷[M].嘉庆张海鹏刊本.

[11]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1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4]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猜你喜欢

易传张载易学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漫画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雕菰楼易学五种》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