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2015-08-15杨华平
杨华平
(长丰县委党校教研室,安徽合肥,231100)
作为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之一的陈云,一生都在学哲学、用哲学,是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新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他在解决重大复杂而又关键问题时处处闪现出哲学的理性和智慧火花,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做出卓越的贡献。笔者主要从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哲学方法以及经济哲学等角度阐述陈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为新形式下寻求哲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为当前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提高执政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坚持与发展
作为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之一的陈云,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都是坚持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的楷模,都始终不渝地坚持、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坚持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历史性贡献。在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担任组织部长,组建了一个哲学小组,带领一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持久论》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领会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精髓、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为以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功底。1939年,在他撰写的《怎样做一名共产党员》文章中论述如何加强学习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战斗的党,党员干部必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坚强党性的真正的共产党员。同时,也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每个党员干部要加强在实际工作的学习,向群众学习,一切实践中和群众中的经验,都是最好的学习课本。
在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陈云同志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予了创新性的阐述,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62年,陈云在陕西全体干部会议上谈到如何使认识更正确时指出,“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1]。如何理解“实事求是”,他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实事求是其实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在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实际工作,多调查研究工作。
如何在实践工作中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陈云同志提出了独创性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论。陈云认为,在实践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要坚持“交换、比较、反复”,这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陈云认为,一个人在看问题时容易产生片面性,把握不住问题的本质,会犯错误的。要想不犯错误,就必须把事物看全,从事物的全面实际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如何做到从事物的全面实际出发呢?陈云认为首先是交换。交换可以避免片面性认识,达到对事物完整的实际情况的统一认识。对于交换的重要性,他还列举了例子加以说明,如敌情判断失误可导致作战失败,医生把病情诊断失误可导致病人死亡等。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办法就是多和别人交换,让片面的认识逐渐完善,让不清楚、不准确的事情逐渐变动清楚明白、准确无误。至于比较,陈云指出,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时,要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方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择优使用。通过比较,可以把事情弄得更加清楚,让判断更加准确。所谓反复,就是在做决定之前要反复考虑斟酌,勿匆忙下决定,因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现在正确的决定,但一个时期后就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陈云提出的“交换、比较、反复”实践实事求是的方法和路径,是一个充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对于当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以及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大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传承与突破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准则,以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为依据,陈云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紧紧抓住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思想,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了开展群众工作的原因以及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传承、突破和发展。
(一)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群众工作
陈云同志从党的工作的中心环节、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判断党的巩固程度的标准等方面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群众工作。第一,群众工作是各方面工作的中心环节。1939年,陈云在其撰写的《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文章中指出,我们党的工作和抗战要想继续前进,最根本的方法和最根本的的问题就是开展群众工作,这是各个地方工作的中心。对此,他又进一步指出,各方面工作要想都能进步,都能发展好,都能健全,那么中心环节就是开展群众工作。1940年,在《论游击区的一个重要斗争形式——游击小组》一文中,陈云就群众运动在抗战中的重要性指出,积极发动群众,认真开展群众工作,是一切工作发展的基础。第二,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成长的必由之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陈云深深地体会到,群众工作是各级领导干部成长的必有之路,是培养和锻炼党员干部的最好实践。1939年,陈云在《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中指出,“成为真正群众自己的团体,群众领袖才会真正涌现出来”,“领导群众运动的经验是很少的,但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在群众运动中锻炼和提高”[2]165,166。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中,陈云关于在群众实践工作中如何培养和锻炼干部的思想更加突出,他提出要从群众工作和群众运动的实践中去发现、选拔和使用干部,特别要培养和锻炼本地领袖。第三,群众工作是衡量党牢固程度的标准。对党的基础巩固程度的判断标准的认识,陈云很具有独特性。在论述什么才是一个巩固的党时,他指出,只有和群众密切地团结在一起,并且成为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这个党才能成为真正巩固的党。如何使党的基础更加牢固,对此,陈云又作了进一步指出,首先要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因为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得以巩固的条件和手段;其次要防止脱离群众。如何做到这一点,他提出了群众运动是判断是否脱离党的试金石的观点。
(二)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开展群众工作
陈云从群众工作的动力和出发点、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开展群众工作,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第一,改善民生是群众工作的动力和出发点。陈云说,长期的群众工作实践经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关心群众生活,改善群众生活,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才能高涨,才能和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军队一起艰苦奋斗。第二,群众工作的方法是陈云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内容。如何开展群众工作,陈云认为最重要的是地方党部要把精力放在解决群众的切实问题上,要把解决这些问题列入党部的议事日程上,认真研究,切实解决。这方面的思想反映了陈云同志心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政治情怀。在具体的方法和步骤问题上,他提出了“深入实际——经过群众——解决问题”、“讨论——动员—实践”、“了解群众心声——确定活动形式——开展群众运动——监督审查工作”等一系列开创性观点。
陈云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中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敢于实践和勇于探索,形成的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观点和群众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对于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好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丰富与发展
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的陈云,在参与和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历史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哲学观点,而且形成了内涵独特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科学方法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的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群众最高兴的工作做起。1933年,陈云在谈到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问题时提出,很多领导干部没有从工人群众最高兴的工作做起,没有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入手,缺乏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没有抓住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群众“最高兴的工作做起”,是“领导方式是做好工作的关键”。[2]23,24在 1985 年的全国党代会上,陈云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说:“老百姓无饭可吃,我们就要下台。”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的衣食住行,这不是小事,是国家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些事实充分证实了陈云同志时刻心系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第二,大刀阔斧和精雕细刻相结合。在谈到领导干部的具体领导方法时,陈云提出了“大刀阔斧和精雕细刻相结合”观点。大刀阔斧就是抓住中心工作,抓住全局工作。精雕细刻就是把工作落实到实处,一件一件做,并且把“每件工作到底,就是最有成效,最快速度”[2]221。两种具体工作相结合,既抓住了全局又抓住了局部,既抓住了中心工作,又做好了经常性工作,事半功倍。第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是陈云同志哲学思想方法的精髓。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陈云对党的思想路线在实践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是贯穿陈云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方法论,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哲学思考。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体实践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创新性发展,是防止和克服认识以及实践片面性,使之达到符合实际的全面性的有效的矛盾分析方法。
四、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创新与开拓
陈云的经济哲学,就是其经济理论及其在经济工作中具体运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始终贯穿于陈云经济思想和经济实践活动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和发展观,是陈云经济理论中的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继承、发展、开拓和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唯物论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贡献首先体现在把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活用到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在参与和领导经济建设中,陈云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发展经济,这也是他经济哲学理论最主要的支点。在1957年的一次大会上陈云明确指出,经济建设的规模大小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要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能否适应,是判断经济稳定不稳定的界线。他说:“中国是几亿人口的大国,经济能否稳定是及其重要的。”因此,在发展经济的重大问题上,必须要注重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反复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具体实际国情出发。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要遵循这个原则。可见,一切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贯穿于陈云经济思想的一切方面,是陈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唯物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辩证法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对立统一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它也包含着错综复杂、纵横交错以及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陈云熟知经济运行的规律,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矛盾辩证法,他说:“工作要抓住中心,照顾其他,中心为主,做到全局与局部一致”,“平均用力量,瞎抓一气,必无成效”[2]220。1950年,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分清主次,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便会一事无成。我们要集中精力,把财力使用到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3]115当然,陈云在领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强调要抓住重点、中心和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深知次要的、局部的和非主要矛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还必须坚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原则的思想。如在国营和私营之间、私营和私营之间、农轻重之间、各经济部门之间以及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之间等问题的处理上,陈云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都要统筹安排;在如何处理新中国五种经济成份问题上,他提出了五种经济成份都要统筹兼顾适当发展的观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两种经济问题上,他又创造性提出了计划经济是基本的主要的、市场经济是从属的次要的但是第一种的有益补充的观点,成为我国改革前期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先导。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观
稳中求快、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观是陈云经济哲学思想中的显著特点。“稳”就是“稳妥”、“稳扎稳打”、“稳妥务实”,这是陈云在分析和决策经济问题时的基本态度。1953年,正是由于陈云的稳妥务实的决策,我国才度过了粮食危机。“快”字在陈云经济学中是“高效快速”之意,就是追求经济发展的优质、高效和快速。在1959年论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时,他说社会主义建设总方针就是多快好省,既要有发展速度,又保证质量。速度和质量统一而不可分割。稳中求快求质量是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的稳妥、务实和追求发展的高效的态度对我们今天的决策者来说仍具有现实启发意义。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哲学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综合平衡”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陈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汇报中强调指出:“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3]241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当前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陈云同志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哲学思想,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广泛渗透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工作中,而革命和建设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又是他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展。陈云同志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研究、学习和领会陈云同志的哲学思想及其贡献,对我们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有序和高效发展,以及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提高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8.
[2]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