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2015-08-15张虹

语文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意境课文老师

○张虹

(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甘肃 张掖 734100)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 年2 月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抱负及胸怀。最近听了我校五位老师执教的《沁园春.雪》,印象和感触颇深,作为同课异构,五位执教者都表现出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学中各环节能有效衔接,授课讲解能注意引导、启发。教无定法,只要授课者运用科学的手段施教,本着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的遵旨,就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一)朗读训练,完整流畅

从教学过程来看,每位老师都能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诵读方式丰富多样,尤其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初读感悟——听读体味——齐读全词,整堂课交替运用听读、个读、精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诵读的方法,领悟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借此落实教学目标。张老师在激情导入课文后就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握节奏:.请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节奏;齐读课文,赋以情感;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停顿。示范读、集体朗读,而后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全词景物描写所呈现出的宏伟大气的意境,一代伟人旷达豪迈的胸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杨老师对学生给予热情鼓励,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时品味诗词意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本的魅力;高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朱老师重视文本,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文本探究,环节齐全。张老师将学法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有评价,切实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本课是诗词中的精品,诗情饱满、激昂,每位授课者善于利用这一特点,以饱满的激情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几节课的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将朗读训练贯彻于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感受这首词韵律美,意境美,主题美的同时,也教学生学会了诵读诗词的一些必要方法。

(二)欣赏学生,自主互动

每位老师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情感朗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课堂拓展。杨老师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分组叫学生读音,识字,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学困生叫起回答,并及时给予评价“真好!”的,可以设想,有了老师的鼓励和认可,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会勇敢举手的。吉老师以谁知道“风流人物”为话题,开门见山引入本诗,让学生瞬间抓住了题眼,课堂训练采用“我从”和“这句话抓住了”等词语,表现了”等固定格式,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通达流畅地表达了主要内容,教师高超的教法,使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会了这种分析方法。张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张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课堂提问面很广,而且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用“回答的真好!”“不错”等积极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自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理念。高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设置几个选择填空题,查漏补缺,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教师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以欣赏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语文课堂高效实在。

(三)问题设计,巧妙灵活

在充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亦不容忽视,学生的认知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教学本课时,几位老师除串讲分析词的特色、意境外,重在点拨学生感知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初步学会欣赏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杨老师特别提出了“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这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学习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各抒己见,问题迎刃而解。

朱老师以《沁园春·雪》视频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视听材料,音乐欣赏等直观教具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高老师的问题设计明确,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抓住词眼“惜”品析全词,学生讨论七嘴八舌,讨论热烈,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不少,学生对关键的词理解了,感悟了毛泽东的豪气、霸气,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也自然突破了。

(四)不面面俱到,一课一得

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容量大。其中“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揣摩品味”及“细致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感知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应为学习的重点。而后者也是本文的难点。但课堂短短40 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全词语言精美,字字珠玑,有的欣赏这首词巧妙的结构,还有的感悟毛泽东一代天骄的风流人物,这就需要授课者很好的驾驭能力,否则,课堂就会乱成一锅粥。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只能选择最利于掌握,又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挖掘,最终让学生一课一得。杨老师老师就是通过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品味学习诗歌的壮美。吉老师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思路条理清晰。张老师采用四人讨论小组形式,每人动脑、动口解决一个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参与讨论活动,给每个形式发言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收效显而易见。朱老师问题设计紧紧围绕作品的要点,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展开,下阕则以此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难易搭配,让绩优生和学困生各显其能,高老师将重点放在对词的语言品味上,1.品壮美雪景;2.品千古帝王;3.品风流人物。老师说:找一个领字品一品,什么叫做领字呢?通俗地说,就是在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字,他能领起词中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同学们细细品读上阕,能不能发现上阕哪个字是领字呢?自己读一读,思考一下。“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教者独到而精要的点拨概括,帮助学生感悟到诗词语言的含蓄与凝练。“三品”设计可谓是独辟蹊径、高屋建瓴。语言的学习不正需要这样的“品”吗!

(五)提出几点思考,与各位同行探讨商榷

1.课堂上教师预设的问题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

2.课堂上解读文本、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限。老师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解答,学生的合作学习应加强。

3.视频过多,让学生眼花缭乱,是否有益?

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效课堂应该教学生什么,最终在于看学生的收获,学习的效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将文本感知理解,练习掌握,得益于老师的引导、点拨。有效的课必定能使学生的自信心感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熏陶,有效的课也必定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构建有效乃至高效课堂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猜你喜欢

意境课文老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背课文的小偷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