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蒙古族民歌《鸿雁》的修辞意味和民族情怀
2015-08-15李欣冉吕春梅
○李欣冉 吕春梅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民族发展、生活状况等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和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交流也逐步加深,二者彼此影响,建构着新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新风尚。而蒙古族作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文化也蕴含着无限的魅力。
民歌,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构建与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歌表露民心的洞开与拓放,呈现民族本真的色彩和韵味,也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形式记录着民族发展,传递着民族情怀。蒙古族民歌《鸿雁》便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存在,是中国游牧民族的经典之作。同样,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它逐渐超越了歌曲本身的民族性,渲染着更多的情感共鸣,被大众所接受、喜爱和传唱。
一、《鸿雁》的创作
(一)从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到额尔古纳乐队
《鸿雁》的最初版本是出自一位宗教历史人物——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之手。1717年秋,一个出生于普通牧民家庭的男孩莫日根巴特尔,被藏传佛教第五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共同选为梅力更召转世灵通,后成为梅力更召三世活佛,取法号罗布生丹毕佳拉森。随着身份的变化,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开始了学习和游历的生活,和自己的亲人同样也是聚少离多,在一次西公旗王爷宴请的宴会上,他看到了多年前远嫁到今鄂尔多斯地区的妹妹一家。觥筹交错间,醉意上头,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弹拨琴弦,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付之于琴音之上,唱出了新曲:
白天鹅漫游苇湖深处,众亲友聚会酒席宴前;
相互祝愿,诚心一片,举杯共饮,情谊不变
这便是民歌《鸿雁》的雏形,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借歌曲表达出对家的无限思念,也表达出难得一聚的情怀,以及希望“客人”多喝一杯、多留一刻的复杂情感。
1943年,七岁的祁达楞太成为“活佛”,他与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一样,出生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三年后,祁达楞太还俗。新中国成立后,祁达楞太进入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团(现今乌兰牧骑歌舞团的前身),成为著名作曲家。虽然祁达楞太在艺术团工作,但每年都会回到家乡,看看家乡的变化,看看有草、有芦苇、有“鸿雁”的美丽的家乡。并将流传多年的民歌《鸿雁》进行了改编,词为:
洁白的天鹅在苇湖的绿波中漫游,
远方的客人来到我家,
摆酒设宴将你挽留;
洁白的天鹅在苇湖的清波中漫游,
四方的亲朋来到我家,
设宴摆酒将你挽留
在这时,祁达楞太的改编让《鸿雁》成为一首“祝酒歌”,在内蒙古大草原地区广为流行和传唱,《鸿雁》开始广为流传开来。
2005年,吕燕卫为蒙古族民歌《鸿雁》填写了新的汉语歌词,并经过改编让旗下的额尔古纳乐队对歌曲重新演绎,使其在新时期依旧焕发生全新的生命力。随着《鸿雁》的不断流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翻唱,在近年来的卫视选秀节目中也频被演绎,这些都促进了《鸿雁》这首民歌作品的流行。歌词为: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二)从“祝酒歌”到“思乡曲”
最初的《鸿雁》只是一种宴会歌曲,为了表达对客人的热情以及希望客人“多留一刻”和“常聚”的情感,而后在发展中逐渐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歌词由蒙语发展为蒙、汉双语,曲调也由原来的低沉苦闷转为悠扬、动听、充满希望,其情感诉求也由最初的“祝酒”派生出思乡等多重性,质朴悠扬、豪放阳刚,也表现出极具魅力的蒙古风情,成为内蒙古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标志之一。
二、《鸿雁》的修辞学视角分析
“修辞”,是人类的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符号交际行为,是人们依据具体的语境,有意识有目的的建构话语和理解话语以及其他文本,以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的一种社会行为。[1]修辞之于音乐表达也是如此,修辞在音乐创作中的妙用也会让音乐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给受众以多方位的视听享受。《鸿雁》这个作品的广为流行与其创作过程中的修辞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托物言志式的情感表达。借“鸿雁”这一意象,抒发心中情感,或对故乡的思念,或是一种对未来有所期冀的豁达情怀。将心中情感间接表达出来,也同样增强了词作本身的诗意性和韵味性。
2.象征。《鸿雁》在历史的发展和人际传播过程中,逐渐发生着变化。“鸿雁”蒙语原为“鸿嘎噜”即“白天鹅”,在之后的传播和翻译过程中发生词义变化,翻译成现被人们所认知的“鸿雁”,他对于蒙古族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始于一种本能。草原、花鸟、骏马、牧羊等都和他们的生活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蒙古人眼里,鸿雁是家乡、友情和忠诚的象征。而歌词中反复出现的“鸿雁”这一意象,也随之奠定了整个作品的情感基调和一种近乎诗意的情怀。
3.押韵。就歌词而言,前半部分押“ang”韵,如“上”、“行”、“长”、“黄”、“伤”、“方”、“荡”、“往”、“乡”等;后半部分押“an”韵,如“还”、“念”、“远”、“颤”、“暖”等。歌词的合辙押韵,使得歌词本身便极具音乐美。同时句式多为短句,结构整齐、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被听众所记住,便于传唱和传播。
4.拟人。作品赋予鸿雁以人的情感和情怀,采取“我”与“鸿雁”的对话体的方式进行描绘。如“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等,拟人化的艺术处理让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有力,同时也增强了歌词所勾勒出的画面感。此外,“草原上琴声忧伤”一句中“忧伤”二字的使用更是拟人修辞手法的一大例证。惯常思维中,提及琴声,更多人想到的是“悠扬”而非“忧伤”,“忧伤”将琴声赋予了“人”的情感,更准确和形象地表达出“鸿雁向南方”对“北方家乡”的不舍和眷恋。
5.排比。就《鸿雁》歌词而言,其创作的另一特色便是排比修辞格的运用。大致可将全词氛围四小节,构成句式的排比,增强了表现效果。从鸿雁的“天空上”、“向南方”、“北归还”、“向苍天”等行动,层层递进,并将个人情感蕴藉在对鸿雁的态度和言语之中,层层表达。使得歌词很容易被人接受,也很容易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短短的几句歌词中包含着象征、押韵、对偶、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之民族器乐以及民族歌手的演绎,使得整个作品充满着蒙古族风情,也颇有沧桑悠远之感和豁达豪迈之情。含蓄如歌词,“鸿雁”光影;情深如歌词,“醉”美草原。
三、《鸿雁》所传递的民族情怀
《鸿雁》作为一首音乐作品,其自身存在着一种文化气质,有自身所要传递的情感诉求,同时作为蒙古族民歌的它,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像大众传递着一种民族情怀和蒙古族气质。“鸿雁”这一意象早就与特定的民族情感、民族意识、民族的生存状态、价值标准等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1.“带上思念北归还”的思乡情怀。“鸿雁”在中华文化中本身包含着思念家乡的特殊意义,“鸿雁传书”的诗意表达也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化之中。鸿雁的活动规律本身就有着鲜明的特征:时间节律、空间的迁徙和群体秩序上有着非常周密而详细规律和法则。在时间上,它们秋去春来,如同游子一般,经过一年的辛苦与劳作,终会回到家乡休息;在空间上,鸿雁的迁徙好比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活动的转移、拓展和回归,也许会漂泊流浪但故乡终究是所有人所魂牵梦绕之所系;在群体秩序上,雁成“人”字排开,也暗含了人类自古以来的家的意识。这些含义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中华儿女的,在这首作品中也是如此。词作者根据《鸿雁》作品动态的发展和完善的脉络,以“鸿雁”为情感诉求点,描绘鸿雁南飞,告别北方故土的情感画面,通过“江水”、“秋草”、“芦苇荡”、“苍天”等特殊意象完整叙述了一个抽象化了的漂泊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同时通过看“鸿雁北归还”,想“草原春意暖”,将情感定格在关乎家乡的缱绻记忆中。寥寥数笔,便在歌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曲亦浓亦淡的思乡图。
2.“天苍茫鸿雁何往”的成长印记。鸿雁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看似是一次跟随气候变化的生活迁徙,但更像是一段绘就于天地之间的成长印记。成行的鸿雁在草原“忧伤”的琴声中飞过芦苇荡,俯瞰蜿蜒的江水、枯黄的秋草,向辽远的天空飞去,向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南方”飞去……一次往返、一次经历,在自由的追逐之中回首过往、眺望未来,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完成一次蜕变,也收获一份豪情。人不可能永远站在同一条河流之中,总要向着远方驶去,而脱离故乡母亲怀抱的游子们,虽然心怀忐忑,但仍要怀抱梦想,执著远方,方能成长,最终回到故乡。这里的情感并不仅仅是淡淡的感伤,还有无限的期望,对未来的无穷希冀。
3.“酒干再斟对苍天”的民族豪情。酒在蒙古族文化中也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诉尽人生的沧桑,也形象地表现出蒙古人的豪迈阳刚气质。一个人、几杯酒、独对苍天,阳刚与豁达相济,热情与担当共举,志气与勇毅相容,勾勒出蒙古族特有的凌云壮志和民族气质。在中华民族中,蒙古族所特有的豪情与放达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他们在广袤的蓝天下纵横,在无垠的草原里奔跑,是这样的一份自有与广博造就了他们特有的民族品格和民族风格。悠扬的旋律、民族乐器的恰当运用以及独具代表性的民族意象等相得益彰的音乐呈现,使得听众一听到《鸿雁》这个作品,就会联想到蒙古族的民族情怀,有一种置身其中之感,就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草原风情图。当然在这其中,修辞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也是难以替代的。
蒙古族是高度音乐化的民族,而蒙古族的音乐史也更多地集中在其民歌史。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时光与风沙的烙印下,经典的民歌少之又少。被认可、传唱,超越了民族性实现了更具意义的文化价值的作品则更为珍贵。《鸿雁》是游牧民族的经典之作,其所具备的修辞意味和所传递的民族情怀都将赋予这首作品以全新的生命力。聆听《鸿雁》,听一个民族动态的文化史,听一个民族豪迈的民族情!
[1]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万梅.试论蒙古族民歌《鸿雁》的人文内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9).
[3]石建平,等.浅谈北方草原生态环境下的蒙古族民歌题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4).
[4]刘振中.鸿雁意象探源[J].齐鲁学刊,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