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国学——以“节日的新确或改立”为例试谈国学现代化

2015-08-15杨宝祺

语文学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师节国学孔子

○杨宝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引 言

2013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国学狂潮”。

然而,什么是“国学”?我们身边有“国学”吗?这些问题不仅使研究学者感到困扰,也令当下民众迷惑不已。国学能够在未来继续保有延续了数千年的生命力,需要强大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有学者强调要实行“国学进校园”,培养国人的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也有人支持开展“全民读经典”形式的活动。但历史上也不是全民都读“四书五经”,也不是每人都通“经史子集”,今日当然也不能强求全民学国学乃至对国学了如指掌。在当下呼唤国学,或者说是国学回归当下,应该做到的是营造一个适合国学生存的社会环境。培养环境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当从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理解做起。

二、节日的新确和改立举例

中西文化在近一百年来交流密切,西方节日传统的不断传入,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本土节日在国民心中的地位。本土节日文化观念的日益淡薄,是破坏国学生存土壤的利器。

(一)重新确立中国的情人节——“上巳节”

西历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爱侣之间会用赠送鲜花、共进晚餐等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也被国民所接受。但是中国情人节的具体日子未有公认的答案。笔者认为,中国之情人节当为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在被奉为经典的《诗经》中有对情人相会作描写的诗篇,其中有涉及成为节日的有《诗·国风·郑风·溱洧》。诗文如下: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周振甫在解释《溱洧》时引用《毛诗序》:“《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笺》:“救犹止也。乱者,士与女合会溱洧之上。”[2]由此证,男女相会的习俗,古已有之。《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溱与洧》,说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同往观也。’”[3]从以上解释可知,农历三月初三在郑国男女相约到溱水和洧水之上,名为拂除不祥,实为赠送芍药相会,这是情人相约出游最早的记载。而郑国为姬姓之国,地处中原,其习俗的流传可视为中原古文化的象征之一。

《周礼·地官·媒氏》中有言:“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中春之月与三月初三日期吻合,《周礼》记载男女于此月可自由相会,斥《毛诗序》以《溱洧》为“淫风大行”之说,男女在允许的时间里相会是合乎礼的。

上巳节的原始意义是跟生殖崇拜有关,起源于对于女祖高媒神的祭祀。殷商的始祖神话中有“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4]的传说,对于女祖的祭祀逐渐演变为在三月上巳节进行的祓禊求子,后有“曲水浮卵”的习俗流传。[5]

上巳节的习俗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遗存,还有古诗文可为佐证。一如杜子美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杨军在其书中指出,至宋代就无此风俗,上巳节成为郊游踏青的活动。这也与理学兴起所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一定关联。杨军更引《西林旧事·西湖游幸》“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至禁烟为最盛”为证。[6]

为此,本文倡导确立“上巳节”为中国情人节,恢复相赠芍药以游于郊的习俗。提升传统节日在年青一代心中的地位,为国学的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改立孔子诞辰为我国的“教师节”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近年提出“改立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北京晨报》于2013年9月6日报道:“国务院法制办昨日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拟规定,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调整教师节日期的呼吁由来已久,大规模的呼吁则从2004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呼吁,教师节应当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应延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并建议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日期。经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实际上,我国台湾的教师节目前就是9月28日。”[7]

国家有改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必然有可信之理由。其文化内涵有二:

1.古文经学派尊孔子为“先师”,其为万世师表。谈国学则必谈孔子,撇除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自汉武之后长占中国主流思想地位,他也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始祖。刘毓庆在《国学概论》一书中写道:“‘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传统文化的代码,尽管是近代才有的事情,而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则应该从孔子算起。孔子建立了中国的经典体系与文化学统,从而也开始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

在《论语》之中亦不乏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方法的记载。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等。

《论语·子罕》中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论语·卫灵公》中有:“子曰:‘有教无类。’”

诸如其中所提及的诲人不倦、举一反三,还是今日教师们仍不断钻研的教学方法。流传两千多年依旧适用于教学工作,这一点为孔子作为“万世师表”打下基础。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则充分体现孔子作为“先师”所具有的长远眼光。正如李太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身是无法由自己掌控和改变的,但是不同出身的人在老师眼里都应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璞玉,任由教育者进行涂画或雕琢。然而这一点至今还没有普及到整个教育界,虐待学生、教师明目张胆索要礼物、歧视学生等现象未曾杜绝。今日之不达,反衬孔子有足够甚至更高的资格享有“万世师表”的荣誉。

2.今文经学派称其为“素王”,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素王”概念最早出现在贾谊《新书·过秦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王光松将“素王”释为“有德无位”。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历代帝王不断加尊,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论语·子罕》中记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自感有才,却身贱不得立业。《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他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鼓励世人读书、学习就要为家国效力。习儒学者遵循“家法”积极入世,自然而然,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就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了。孔子虽然未曾登基称王为帝,但他在思想界的王者地位至今未有人能撼动。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观念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还在今日的中国人行为模式中找到痕迹。为人师者,教书育人,自然要引导学生树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而老师的引导也源于他们本身所受到的思想洗礼,由此,孔子的思想也就对教育产生至今未绝的深远影响。

综上,将孔子诞辰之日改立为中国的教师节,意义重大。既能为教育工作者定出明确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向,又能让下一代在逐步了解国之学问的同时修习不断更新的各科知识。再者,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继承,让国学在当代继续有充沛的活力。但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不是在把孔子神化,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在尊孔之余辩证地看待孔子其人,不能盲目尊崇,这会与孔子当年之思背道而驰,也不是国学应该走的路。

唯一遗憾之处在于,孔子具体诞辰日之争,学界至今未有定论,本文亦不作评述。

三、造成国学缺乏群众基础的原因

从上文可知,国学的现代化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传统节日再次受到众人的关注,是让国学回归当下的重要前提之一。国学会在现代一度失去魅力,除去自身的弊端,同时也有外在的因素。本文将尝试探讨部分外在因素,希以触发诸君对国学的未来之思考。

(一)近百年来的“文化断层”之悲

1.“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文化断层。在民国时期,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中国的知识分子掀起一阵“全盘西化”的浪潮。他们逐渐在面对外来思想和文化的时候,有一种文化自卑心理出现,进而部分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理论,希望通过完全学习西方来使国家富强。这批知识分子多半是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的人,他们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能够清楚地看到国学的漏洞和弊端,但他们也因自身的遭遇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国学的闪光点。陈独秀先生就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到:“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还曾说过:“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非言学习西方先进之事物不好,只是完全模仿外来事物,而失去了自身的根,最终只会沦为他人手中的傀儡,再无独立可言。

新文化运动中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以批孔的形式来冲击构筑在中国人心里的旧礼教,协助中国人建立民主观念。一套中国人奉行两千年的礼教的地位瞬间逆转,不少知识分子的话语尺度掌握得不好更是让不少普通民众感到茫然,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给中国优秀灿烂的文明带来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破坏文物的事情亦是难以计数。如钱玄同就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我要请你们千万不要拜那宗法遗毒的祖宗牌位!千万不要拜那主张忠孝的孔丘!千万不要再拜那杀人魔王的关羽和尽忠报国(君的国)的岳飞!”

另外,胡适等学者曾倡导废除汉字,用类似拉丁文等的拼音文字代替之。这一倡议不仅会导致汉字的消亡,后人将无法释读古代典籍,严重者更会使得中国文明的逐步湮灭。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者有着切肤之痛,下决心改变这些的时候难免尺度过大,跟随者在一知半解之时就容易出现倾向一极,对国学会造成可怕且无法估量的毁坏。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国学抱有“处处怀疑、点点不可信”的态度大有人在。质疑之声已大于信任之音,年轻人将国学的东西视若敝屣。当他们不继承、不重视,国学的传承就开始断了。这是国学发展在步入现代以来的第一次“文化断层”。

2.“文化大革命”中的第二次断层。“文化大革命”中推行“破四旧”、“批孔”,毁坏、打碎任何与旧沾边的事物。这是私人藏于室的文物的一次毁灭性的灾难。今日再翻寻,许多为世人惊叹的文物已灰飞烟灭,不见于红尘俗世。

当曲阜孔庙前的“万世师表”匾额被摘下、烧毁,孔子塑像被砸毁,孔子的历代加尊早已荡然无存。他在时人心中,已再无圣人的光环,甚至丧失了人格尊严。“万世师表”匾额象征的是物质文化遗产的跌落神坛,而后续的不再接受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再继承任何从古而来的传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步湮灭。当二者综合,不屑的眼光和轻蔑的语气成为那代人面对“国学”最为常见的神态。

十年匆匆,是一代人思想成熟的阶段。有整整一代人拒绝传承,国学无可避免地再次出现断层。

(二)国人缺乏文化认同感是国学现代化最大的障碍

1.来自父辈的熏陶。正如上文所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人多半是当下“80后”、“90后”的父辈。父辈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认真修研国学。父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价值观的建立。很大一部分的“80后”、“90后”在童年时代就有极大的可能对国学抱有不了解、一知半解和敌视的印象,在学校接触到国学书籍、知识的时候,从心里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很难客观、主动地了解国学。在这种抵触情绪的主导下,他们心中不会对国学有强烈的认同感,因而也很难成为国学的拥护者和传承者。

2.忘却自己的根。在同学开讲座的时候,遭遇一位女生的发问:《论语》之中谈的都是政治,既不读政治,也不主修汉语,出国班的学生读《论语》之意义何在?

其一,《论语》中谈的不仅是政治,更谈做人、待人接物。一如《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8]论述一个人在家和在社会中应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不是她所认为的政治,也不是出国了就不用学习、领悟的道理。

年轻人缺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然就不会对“国之学术”有热爱。忘却了自己的根的人,也就失去了灵魂的归宿。他们的这种观念的存在势必成为国学现代化的强大阻力。

纵观全文,国人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极为容易造成文化的断层。而文化断层的出现,就隔绝了国学传承的道路。既没有了传承,也就没有了革新,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换句话说,失去了传承,国学就无法谈现代化。

国学的现代化有赖于一个温和的社会环境,不求强烈的爱和拥护,至少是公正公允地接纳国学的一个环境。节日的新确和改立,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国人对国学的重视和思考。正所谓“上行而下效”,有了政府从上的正视,国学的现代化道路会在国民心中渐行渐顺。这是国学人所期望见到的吉兆。

[1]刘毓庆.国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军.《诗经》婚恋诗与婚恋风俗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中华书局,1966.

[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中华书局,1987.

[5]王光松.汉初“孔子素王论”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6]冯治利.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文化地位的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

[7]葛志毅.重论孔子的历史文化定位问题[J].管子学刊,2010(3).

[8]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教师节国学孔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又是一年教师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孔子在哪儿